自从当年签赌案爆发之后,台湾职棒一直找不到振奋人心的方式。国家队在国际赛的表现似乎变成了唯一的大补丸。国际赛有好表现,观众入场数就会增加;如果国际赛表现不好,最失望的大概就是职棒球团的老板。
奥运棒球台湾实至名归 只是输给中国令人失望
今年奥运棒球赛中,台湾的名次其实并不算太差,前面四名是韩国、古巴、美国和日本。古巴是用业余名义在国内打联赛,比赛张力、强度并不逊于美国小联盟球队。美国、日本、韩国都是职业历史比我们久的国家,即使美国只派小联盟球员出来,他们的实力也并不输我国的职棒。输给这几支球队并不丢脸,更别提台湾那连续几场一分差的比赛有相当程度的运气成分在里面。如果运气好一些,是可以赢几个实力较台湾强的对手的。
说来说去,真正让人失望的原因大概就是输给中国的那一场比赛。中国队的确进步很多,但是台湾的棒球水平仍然领先他们,并不会因为这一场比赛而改变。在大联盟季后赛的系列赛中,不管是5战3胜或是7战4胜制,都还常有公认实力较差的队伍跌破所有专家眼镜。不同队伍只交手一次的国际赛中,一个表现出乎意料的先发投手就可能让比赛胜负逆转。如果中国对台湾的胜率是20%,交战100场他们可以赢20场的话,在7战4胜的系列赛中国胜出的机率大约是3.3%,5战3胜的系列赛则是5.8%。如果打7战4胜制,敢押中国队赢球的人就会大幅减少。大联盟球队之间的实力差距更为接近,所以即使是7战4胜制也常有较弱的球队可以赢球。这就是Moneyball(中译本《魔球》)这本书中说,运动家队的领队比利‧比恩(Billy Beane)认为季后赛是靠运气的缘故。
兵败北京之后,日子还是要过,棒球还是要继续打。球团老板们发完牢骚后,球迷会不会进场还是要看他们怎么去经营。洪一中总教练及许多国内的教练、球员、球评对于这次的结果都有意见,不过有许多意见对实际情况没有甚么帮助。真正推动台湾棒球往前走的是职业棒球,台湾的以及日本、美国的职业棒球,而不是国际赛。如果打棒球是一个不错的出路,就会有小孩子憧憬自己会成为下一个王建民而走上投手丘。成为王建民的希望也许太过渺茫,所以如果能够成为陈金锋、甚至陈伟殷或彭政闵也不错。只要棒球可以是一个不错的出路,就会有小孩子愿意在球场上挥洒汗水,其中某些人长大后会成为出色的棒球选手。国际赛的结果对于我国职棒的营销虽然有帮助,但若营销要建筑在这么不确定的市场上,这个产业是迟早注定要失败的。
奥运棒球队选将不当 教练调度也让人不解
我并不赞成洪一中总教练的某些调度,譬如说在今年奥运特殊的「打破僵局制」于先攻时第一个打者上来就触击这一部分。由于台湾的职棒缺乏出色的救援投手,导致国家队在牛棚这一部分也缺得凶,没有人知道下半局到底是能够幸运守住还是会形成大局。没有人出局,一、二垒有人,对于大联盟终结者来讲都不是个轻松任务,对不适应这种情况的先发投手所客串的后援投手来说更是艰难的挑战。由于下半局的风险大,上半局就不应该放弃大量得分的机会。牺牲触击轻易的把一个出局数拱手送给了对手,好处仅仅只有在下一棒避免双杀机会。
对于洪总某些换投手的时机我也不完全赞成,似乎他在赛事刚开始时怕被批评优柔寡断而换投太过迅速,输了两场球之后对于牛棚失去信心,又迟迟不把该换下来的先发投手换下来。不过真正看这些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组队时就发生了错误。有些错误是运气的问题,没有人可以事先知道张泰山到了奥运会无法通过药检。但是陈金锋、曹锦辉这两个人没有办法发挥事前想象中的功用未必是运气。如果陈金锋的健康状况不允许,就不应该委屈他再为国家效力,以致于没有得到该得到的休息时间;如果一开始总教练就对曹锦辉的信心那么有限,他根本就不应该让曹加入国家队。
从选择球员这一部分再看下去,我们可以发现有些问题是存在于中华职棒里面。如果目前的赛制和各队之间实力的差距,可以让球团不需要拥有一个坚强的牛棚就能赢球甚至赢得冠军,那么自然没有球队会把钱砸在救援投手身上。这次找的业余投手表现并不差,可是照理讲应该可以从职业球队中找到比他们更好的球员,否则打了这么多年的职业棒球岂不是一事无成?另外他们必须用那些还在打一A的野手也是另外一点让我不解的地方。这几个年轻人容或有比所有中华职棒球员更高的天赋,但是他们还在一A这个层级就明白告诉大家他们的球技还未成熟,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这并不是说加入国家队这几个小联盟球员有甚么不是,他们愿意为国家队打拚,牺牲了自己宝贵的成长时间。陈金锋当年为国家队就做出了不少牺牲,甚至可能影响到他的大联盟前途。问题在于台湾的职棒为甚么没有较为资深的球员可以取代这几个年轻小将的出场机会。如果是已经在AA甚或AAA的球员,他们的身手、球技都有可能已经优于所有中华职棒里面同位置的选手了。不过一A的球员应该还没有这种不可替代性,反而他们因为经验较为不足而出错的机率更高一些。
不能靠国际赛来振兴棒运 反而要靠职棒来撑国际赛
众多赛后检讨中,那些为了赢国际赛而寻求细微末节的改革,就像是为了在季后赛能够赢球赛而交易球员,却不顾怎么样才能进季后赛一样的不切实际。台湾的球团老板应该要好好思考的问题是怎么样才能够把中华职棒营销出去,让观众乐于进场看球赛。如此较高的利润可以让他们用更高的薪水吸引更好的球员,也许是洋将,也许是因为台湾职棒薪水更高而选择打棒球并进入职业球队的本土球员。谈大赛的抗压性、能不能打左投、能不能打时速150公里的快速球都只是表象,不是问题的核心。
每一次只要输了球,我们总是可以找出一些跟以前不一样的输球原因。上面这三项是以前或这次碰上的,大家可能还看到「不会触击」、「补位不确实」、「控球不稳」、「得点圈有人打不出安打」、「关键时刻失误」等等即使在大联盟也常看到的输球理由。棒球跟现代战争有一点相似之处:赢家和输家都会犯无可数计的错误,但是实力强大、犯错较少的会是最后赢家。与其思考如何改善「错误」,特别是一些根本可能只是小样本之下取样偏差造成的结果,还不如考虑怎么样增强自己的实力比较重要。
讲到大赛抗压性,洋基队的老球迷应该记得肯尼.罗杰斯(Kenny Rogers)这个投手。他1996年在洋基,1999年在大都会时,季后赛防御率分别是14.14和6.75,完全不是大比赛投手的料。但是他在2006年季后赛的3胜0负、防御率0的精彩表现,让所有的纽约球迷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果大赛的抗压性可以学,大家大概该去跟他取经。历史上太多名将在大赛中表现不佳的例子,甚至有些人跟罗杰斯相反,年轻时表现好,年老时不佳。球员已经尽力了,他们也许运气不好,也许实力输人,这些都不能怪他们。棒球界该做的是建立更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这一行,才是将来在国际赛有出头机会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