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10年,中国与印度经济上的高速发展可说是全球的一件大事,不过有分析指出,侧重以服务与知识为经济发展的印度,在未来可能超越中国。
中国与印度在过去的10年之间所走的经济发展道路各自不同。中国采取的是工业化,走制造发展业的老路子,创造出了低薪资的出口大国;印度则侧重服务业、IT产业与应用其英语优势的呼叫服务(Oncall service),走的是知识经济体系。
二者道路虽有不同,但在新的经济政策体制下,双方都取得了相当傲人的经济成长。自1995年以来,中国人均收入以每年8.4%成长,目前达到4,766美金,而印度则以5%的人均成长率来到2,534美金。但是目前双方也都面临了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亟须藉由产业升级,创造出高层次的商品与服务质量以突破此一困境。在这方面,印度恐将超越中国。
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分析师的报告指出,农村人口在工业发展之初所释放出的人力,往往可以促使廉价的工业经济快速成长。而工业发展对提供就业人力的极限大概在30%,所提供的经济规模虽可达到人均所得2万美金,但是要超出此一水平,就必须调高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上的比重而不是扩大产品生产。
观察中国目前劳动力结构,农村劳动人口占45%,工业发展占25%,服务业为30%;至于印度,农村人口占70%,工业人口占10%,服务业则为20%。从数字上来看,中国工业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人力似乎已临界饱和,发展方式更是依循了台湾过去的老路子,而「拿来主义」(编按: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倡。意指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依旧是企业的主导思维。反观印度在服务业发展政策的相对优势与蓬勃的创新思维下,其未来似乎较中国占有更多的优势。
不过经济学家也指出,印度在服务业的发展上也面临了卢布升值、服务业人力成本高涨、人事跳槽成风以及美国经济衰退导致的需求剧减等危机。针对此一现象,印度业界正朝向创新产业方向发展,同时也获得了一些成就,但其规模目前也仅达GDP的4%~5%。
然而印度业界则是看好此一趋势,分析指出,印度在法律上拥有较为完善的财产权,此点对于印中之间的产业竞争绝对是一大利多,尤其是创新产业,因为印度在知识产权的保障上,绝对是连实体物权都无法给予人民保障的中国法政所不及的,而这也是印度为海外资金所青睐的重点。
在目前全球经济同步衰退的当下,对于这两个出口大国虽同时造成严重的打击,不过,相对于飞涨的海空运输成本,无需运输费用的服务业与IT知识产业,以及完善的律法,似乎让印度更具有经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