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稅務法規,美開徵對等關稅,PwC提6種常見誤區

gettyimages
曾允盈

美國將於開徵對等關稅,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李益甄,提供六大誤區與解方,協助企業快速掌握課稅重點。

 一、5日生效的基礎關稅10%,和9日即將生效的對等關稅,需要疊加課稅嗎?

不用。以台灣為例,5日起除商品原有稅率外,先加10%基礎關稅;但9日對等關稅課徵後,就是原有稅率加32%對等關稅,不須再加10%基礎關稅。

 二、含有美國成分的商品,是整個豁免課稅嗎?

並非整個商品都豁免課稅。美國成分超過20%的商品,美國成分可以拆算出來,只有其中的非美國成分要課對等關稅。但商品的美國成分如果低於20%,就全部要課徵對等關稅。

三、產品中的美國成分應如何計算?

目前美國海關針對對等關稅發布的指引,沒有特別的計算規則,也就是應回歸美國關稅估價的相關規定計算。

四、半導體和藥品是否永久豁免對等關稅?

半導體和藥品在本次課稅的豁免清單裡面,但只是暫時不須課稅,將來仍有可能課徵對等關稅或其他額外關稅(例如232條款規定)。

五、AI伺服器和筆電是否包含在半導體產品內?

伺服器和筆電不包含在半導體產品的豁免清單內,但伺服器和筆電使用的美國成分(例如輝達、高通晶片)可以拆算出來,不須課徵對等關稅。

六、如產品進入美國自由貿易區(FTZ)需要課徵對等關稅嗎?

產品進入FTZ無須繳納對等關稅,但一旦離開FTZ進入美國市場,就必須課稅。

彼得原理讓你卡關,張忠謀卻創造傳奇!關鍵差別在哪?

陳佑寰(執業律師)

我們在職場中有時會看到業務能力很強的勞工升遷到部門主管,卻無法勝任管理職而有水土不服的現象,此猶如當兵時會衝鋒陷陣,但被提拔為將軍後卻不懂如何帶兵。這種現象即為學者勞倫斯·彼得所稱的「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

升職不等於成功?什麼是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指在組織的階級制度中,每個人都將升遷到他無法勝任的職位為止,正如奶浮到咖啡的上層直到酸掉。例如某個修車廠的學徒,修車功夫精湛,升到技師時表現良好,再升到領班後,仍然專注於修車品質,卻無法管控交車時間而延宕業務之執行。又如某個學校的老師認真教學作育英才,升到科主任還算稱職,但升到校長後卻因不擅長綜理總務財務人事等管理事宜,而影響校務的正常推展。

法院也注意到彼得原理,在一件涉及調職的勞資糾紛案中,法院判決表示:「彼得原理於人事管理上帶來之啟示在於,如何建立合理的人員配置機制,使其能於各自的崗位上發揮長才,並不以晉陞做為獎勵雇員之唯一途徑,而應考量增加薪資、休假等多元獎勵方式,以促進組織之整體效率。」(參見板橋地方法院98年度勞訴字第4號民事判決)。

而如果雇主決定給勞工升職之後,卻發現勞工有不能勝任工作的情況,則應對勞工進行必要之協助,甚至考慮第二次調職。前開判決中即闡述:「若經雇主對從事新職位之勞工予以必要之協助,即施以適當教育訓練,用以提升被調動勞工之職能,或派遣熟悉該職位之人員予以協助,用以使該被調動之勞工逐漸熟悉業務而漸進能獨立完成新職位之工作之後,仍不能收到調職後所要求之效果時,如前所述,雇主即有再為調整勞工職務之必要,一方面避免企業因部分部門而影響全體效能,另一方面亦防止該不能適應新職位之勞工因勉強在新職位工作,導致對該勞工身體、心理健康之危害」。

張忠謀也曾懷疑自己走上彼得原理?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於2024年底推出《張忠謀自傳》下冊,距離上冊出版已有二十多年了。我們讀張忠謀的自傳可以知道他在創辦台積電之前,曾在德州儀器、通用器材、工研院位居高位,令人稱羨。

張忠謀於自傳中不僅緬懷豐功偉業也不諱言數度辭職的難堪過往。他在書中寫道:「五年內(1983-1988,五十二至五十七歲)我辭了三次職。先是德儀,再是通用,現在是工研院。我有嚴重的挫折感。十幾年前四十幾歲時縱橫全球半導體業的氣概,已消失殆盡。怎麼了?難道我真的已走上所謂『彼得定律』(註:即彼得原理)的路——一個經理人總是被擢升到他無能的位置?」

從張忠謀創辦台積電並打造成台灣矽盾的護國神山來看,我們很訝異身為將才的張忠謀居然也會懷疑自己走上彼得原理的路。他在德州儀器曾被拔擢升到公司副總裁暨半導體事業集團總經理的高位,後來卻轉調其他職位繼而辭職。

張忠謀當時若是受到公司政治角力運作而離開,可說是德州儀器的一大損失,但卻讓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收到一份大禮。如果歷史能夠改寫,彼得定律並未發生在張忠謀身上,也許現在只會看到德積電或美積電而非台積電!

英特爾共同創辦人高登·摩爾發表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指出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隔約18個月會增加一倍。相對於半導體技術發展突飛猛進,人才的成長在生命週期上卻難免遇到瓶頸,老驥伏櫪仍胸懷壯志躍馬中原者更讓人敬佩。

三次離職,卻成就張忠謀原理

我們可從張忠謀自傳中讀到他對老東家仍心懷感恩而娓娓道來:「德儀給了我世界級的訓練,雖然我在不愉快情形下辭職,但對它給我的訓練,我至今感恩!通用和天使投資人的經驗,也讓我看到科技業的金融面—這是我在德儀二十五年沒有看到的;工研院又教了我不少台灣的人情世故,是我後來經營的台積電不可或缺的經驗。」

我們也看到他年屆六十高齡時仍鬥志滿滿如此自勉:「比知識、經驗、判斷力更重要的,我堅強了我的鬥志。六十歲以前的十年,我從三個職位上辭職——德儀、通用、工研院。辭職就是認輸!三次辭職後,我認為已經退無可退,而必須堅強自己的鬥志。」於是接下來三十年間我們一同見證張忠謀開創台積電的黃金時代!

《史記》中記載了漢高祖劉邦與大將韓信的一段對話,白話來說就是劉邦問韓信:「你覺得我可以帶多少兵?」韓信答:「皇上您不過只能帶十萬人的軍隊而已。」劉邦又問他:「那你又可以帶多少兵?」韓信則答說:「我是多多益善。」

劉邦笑著問:「既然如此,為什麼你會臣服於我呢?」韓信答稱:「皇上不擅長帶兵,卻能統御將領,這就是為什麼我臣服於您的原因。此乃上天賜予您的能力,並非一般人可以強求。」我們相信張忠謀不僅是如韓信的將才,也已突破彼得原理而成為能統御將領的皇上,台灣能擁有台積電與張忠謀是我們的幸運!

職場如戰場,彼得原理令人沮喪,所幸還有張忠謀原理鼓舞人心。不論是否走到職場的盡頭或是轉換跑道,都要充滿鬥志全力以赴,綻放生命應有的光彩。

不能勝任工作與調職的五原則

雇主將勞工調職,如果是升職,通常是基於被調職勞工過去優良的表現,調往較高職位,除為企業經營需求外,也有獎勵表現優秀勞工的意義存在,勞工通常不會有反對的表示。

但若是勞工不能勝任調高職位後的工作,雇主應進行教育訓練、績效改善計畫等必要之協助或是調整勞工職務,不能貿然資遣解雇勞工,否則會違反「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2630號民事判決即表示:「勞動基準法第11條第5款規定,勞工對於所擔任之工作確不能勝任時,雇主得預告勞工終止勞動契約,揆其立法意旨,重在勞工提供之勞務,如無法達成雇主透過勞動契約所欲達成客觀合理之經濟目的,雇主始得解僱勞工,其造成此項合理經濟目的不能達成之原因,應兼括勞工客觀行為及主觀意志,是該條款所稱之勞工對於所擔任之工作確不能勝任者,舉凡勞工客觀上之能力、學識、品行及主觀上違反忠誠履行勞務給付義務均應涵攝在內,且須雇主於其使用勞基法所賦予保護之各種手段後,仍無法改善情況下,始得終止勞動契約,以符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可資參照。

若是勞工發生彼得原理的現象而雇主考慮進行第二次調職時,應特別留意符合業經立法明定之「調職五原則」,也就是勞動基準法第10條之1規定:「雇主調動勞工工作,不得違反勞動契約之約定,並應符合下列原則:一、基於企業經營上所必須,且不得有不當動機及目的。但法律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二、對勞工之工資及其他勞動條件,未作不利之變更。三、調動後工作為勞工體能及技術可勝任。四、調動工作地點過遠,雇主應予以必要之協助。五、考量勞工及其家庭之生活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發生彼得原理的個案中,司法實務上有認為第二次調職其實是為了矯正第一次調職之不適當,卻屬於必要之改正措施。

因此判斷調職是否適法,不能僅以個別調職行為作為判斷之標的,而應以勞工之職業生涯過程作綜合判斷,且因在第一次調職時,通常以晉升職位方式獎勵被調職勞工,不大會被認為不利於勞工,被調職勞工亦大多會同意接受調職,而被認為該第一次調職應屬於合法之調職。

但在第二次調職時,如係針對被調職勞工不能勝任工作所為,又符合調職五原則者,雖係將被調職勞工調職至非主管或較不重要之職位甚至降職,亦不能直接認為此一調職即屬不合法之調職。

基上,雇主將勞工調職不僅在使其企業經營效率提升,亦應遵循法令規定而為合法的調職,並使勞工能從事適任之工作以發揮其能力。

在人力資源的管理上,期能由企業組織中發掘並拔擢優秀勞工,使其擔任更重要或更高職位,又須於調職之後檢視勞工對於新職位之適任程度,並為適當之協助或調整。

值得一提的是,現今面對AI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低階例行性的工作可能由AI代勞,至於高階管理的位子人類是否還保得住猶未可知。職場上的勞工與其擔心被AI取代而人心惶惶,不如加強在職訓練學習如何善用AI相輔相成以突破彼得原理。

 

對症下藥川普關稅大刀,汪浩列4項台灣對美商品貿易壁壘「阻礙雙邊平衡」

美國總統川普發表關於對等關稅的講話後,手拿簽署的行政命令。Getty Images
編輯部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3日宣布對台課徵32%關稅,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博士汪浩發文,表示台灣與競爭對手相比,遭受的關稅沒有特別高。要理解美國對台的抱怨,台灣才能對症下藥,提出建設性談判方案。

汪浩指出,美國貿易代表署3月31日曾發布2025年《美國國家貿易評估報告》,聚焦4項台灣對美商品的貿易壁壘,特別是農產品、汽車、服務業領域,阻礙雙邊平衡,報告中更呼籲台灣加快開放市場,避免關稅衝擊。

汪浩分析,台灣政府抗議可以,還是要拿出誠意和具體措施,把對美順差降下來,才能讓美國對台關稅調整。

4項對美商品的貿易壁壘,包括:

1. 農產品

牛肉與豬肉進口限制:報告指出,台灣於2009年簽署協議重新開放美國牛肉市場,2021年放寬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但仍維持嚴格的檢驗標準與標示要求,導致進口量低於美國預期。

稻米與其他農產品:台灣對美國稻米徵收高達45%的關稅,並實施嚴格配額制,限制大豆、小麥等進入市場。
 
2. 汽車與工業品
 
汽車關稅:台灣對美國汽車徵收17.5%的關稅,並要求符合本地排放與安全標準認證。報告特別指出,台灣雖於2002年加入WTO後,採用全球汽車標準,但對美國車型的進口限額,從2021年的每款100輛降至2023年的75輛,進一步限制美國汽車市場份額。
 
機械設備:美國機械與零組件面臨10%~15%的關稅,搭配繁瑣的海關程序,影響其在台灣市場的競爭力。
 
3. 非關稅壁壘技術
 
標準與認證:報告批評台灣對美國電子產品、醫療器材等設有獨特標準,如BSMI認證等,要求額外測試與認證流程,增加美國企業成本。例如,醫療設備需通過衛福部的冗長審批。
 
政府採購偏向本地:台灣《政府採購法》傾向優先採購本地產品,美國企業在公共工程或國防項目中難以競爭,例如能源設備與軍事技術的市場份額受限。
 
智慧財產權問題:報告指出,台灣雖於2019年修訂著作權法,打擊非法串流裝置,但線上盜版仍普遍存在。2022年提出的修法,允許無權利人投訴下的刑事追訴進展緩慢,美國認為台灣在智財保護的執法力度不足。
 
4. 服務業與市場准入
 
金融與電信限制:台灣對美國金融服務如保險,與電信業設有外資持股上限(49%)與本地化要求,限制美國企業擴張。
 
文化產品配額:台灣對美國影視內容實施配額制,如電視台需播放一定比例國產節目,影響美國娛樂產業的出口。
 
汪浩指出,在報告的總體評估中,美國認為台灣的貿易壁壘,阻礙雙邊貿易平衡。半導體雖因戰略重要性暫獲豁免,但報告警告,若台灣不調整貿易政策,電子零組件、機械等將面臨更大壓力。
 

薪資追不上超過3%通膨率,年輕世代的購屋困境

許若菱(房地產企劃研究員)

落地窗外霓虹閃爍的 CBD 大樓裡,36 歲的程式設計師李明白正為加班費敲打鍵盤。螢幕右下角彈出的房仲廣告刺痛他的神經──4 年前他錯過的那個建案旁的新案,每坪單價已從 35 萬飆升至 70 萬。

這個場景正在全球富裕國家的主要城市同步上演,形成 21 世紀最荒誕的財富寓言:勞動報酬曲線與資產增值曲線,形成死亡剪刀差。

薛西弗斯式的職場征途

握著頂尖文憑的職場勇者們,正陷入現代版的希臘神話詛咒。他們遵循傳統成功路徑:用二十年寒窗換取入場券,在長工時中燃燒健康,卻發現薪資增幅永遠追不上 M 型化社會的撕裂速度。

政府數據顯示,薪資成長率在這些年來 即便偶有調漲,但房價漲幅速度是年年超過 7%;這意味著每天通勤的上班族,實質是在替房東與銀行打工的「現代農奴」。

更殘酷的是通膨機制的雙重絞殺。當新鮮人努力將月薪 30%存入銀行,以為自己在累積資本時,1%多的定存利率正被 3%多的通膨率悄悄吞噬。

日本經濟學家辜朝明提出的「資產負債表衰退」理論在此具象化──年輕世代越是努力儲蓄,其購買力反而以複利形式蒸發。這解釋了為何租屋族永遠在漲租通知單間輾轉漂流。

資本遊戲的倖存者密碼

相對於職場賽道的泥濘,當多數人盯著建商開價顫抖時,提前佈局房產的玩家已掌握財富代碼。他們深諳「債務魔法」的奧義:透過房貸槓桿將 500 萬自備款放大為 2500 萬資產包,再藉由租金收益與增值空間構建動機。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中世紀至 18 世紀的英國圈地運動,造就土地貴族與城市貧民;到了現在,21 世紀的金融化城市也正在重演數位版圈地運動。不同的是,現在的我們握有透明的各項房產資訊與實價登錄,至少判斷能力與選擇權力更能操之在己。

暮色中的李明白關掉電腦,手機螢幕亮起房屋貸款試算表。他知道自己正站在階級板塊的斷層帶,這次不想再當被岩漿吞沒的恐龍化石。遠處建築工地塔吊的紅色警示燈,在夜空中閃爍如賽博龐克時代的燈塔──那是指引新移民航向財富彼岸的座標,還是資本巨獸誘捕獵物的腥紅瞳孔?答案,將取決於我們解讀這個時代的視角與勇氣。

 

作者許若菱,專職房地產研究分析多年,秉持「用數據丈量城市,以社會學和經濟學解讀地產」的模式,拆解冰冷數據背後的人文經濟紋理與各種社會現象分析。

全國十大績優農業產銷班選拔,開跑!

114年全國十大績優農業產銷班選拔開跑。農糧署提供
謝平平

為提升農業產銷班經營管理、導入創新技術,並彰顯農業產銷班組織運作績效,舉辦114年「全國優良農業產銷班」,並選出「全國十大績優農業產銷班」,有意參選的農業產銷班,可洽相關輔導單位詢問。

「產銷班」是最基層之農民組織,至2025年2月底止,全國農業產銷班有5,750班,班員數11萬9,972人。農業部每2年即會透過四階段評選,先由農業產銷班輔導單位推薦給直轄市、縣(市)政府,再由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擇優,推薦給各區農業改良場,經過篩選,並推薦參加全國評選。

最後獲選的「全國十大績優農業產銷班」,農業部將公開表揚,每班可獲得20萬新台幣獎勵金;而獲選為「全國優良農業產銷班」,每班可獲10萬獎勵金,並頒發獎狀。

只要登記有案滿1年、最近一次農業產銷班評鑑初評成績達95分以上(滿分120分)的農業產銷班,均可參與全國十大績優農業產銷班選拔。

另外,為鼓勵產銷班參與產銷履歷、有機或友善耕作,若取得「產銷履歷」或「有機」驗證者,將可獲得重點加分。

此外,為落實性別平等政策,比賽亦將45歲以下及女性班員之比率,納入考評項目。

相關評選方式、推薦書格式,可至農糧署網站/農糧業務/農業產銷班專區/十大績優產銷班/114年項下查詢。

逢甲大學開發「大甲媽祖」遶境科技服務 20年公益支持再升級

逢甲大學開發「大甲媽祖」APP包含衛星定位技術,可即時追蹤媽祖鑾轎位置。逢甲大學提供
謝平平

2025年乙巳年「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將於4月4日晚間10時45分展開。逢甲大學團隊連續20年公益贊助「大甲媽祖APP」與「天上聖母遶境進香衛星定位服務網」,今年更進一步優化智慧化服務,提供信徒更佳的遶境體驗。

大甲媽祖遶境行程9天8夜,每年都有大批信徒跟隨,逢甲大學開發的「大甲媽祖APP」新增「數位遶境護照」記錄個人遶境歷程。

民眾在各大廟宇表定抵達時間的前、後12小時內,於該廟500公尺範圍內,開啟APP完成打卡,即可留下珍貴的遶境足跡。

全程使用APP記錄遶境歷程者,可獲鎮瀾宮發出之「遶境證書」與限量版紀念徽章,展現信仰價值與榮譽。

逢甲大學團隊研發的衛星定位技術,讓民眾信徒可即時追蹤媽祖鑾轎位置,調整腳程,也避免錯過重要時刻。逢甲大學表示,這項創新服務可有效分散人流,也讓遶境體驗更加順暢。

為確保鑾轎設備正常運作,逢甲大學團隊攜手天眼衛星科技、逢甲大學GIS中心、中華電信、準線智慧科技、微笑單車等單位,組成跨領域技術團隊;值得一提的是,團隊在隨轎車輛上安裝全球最先進的「駕駛注意力輔助系統」,能即時監測駕駛疲勞狀況,與駕駛注意力分散情形,並可主動警示車道異常偏移等潛在風險,提升行車安全。

下載「大甲媽祖APP」,還可參與FB粉絲團活動,有機會獲得大甲鎮瀾宮及YouBike微笑單車提供的限量好禮。活動詳情請參閱大甲媽祖APP與逢甲大學GIS中心FB粉絲專頁。

AI浪潮台灣新創的切入機會?觀察趨勢,如何找到應用場景,驗證商業模式?

Adobe Stock
曾允盈

AI浪潮下,台灣新創產業有哪些機會?美中在技術應用上的競爭加劇,台灣扮演什麼角色?優勢在哪裡?

台灣網路暨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協會(TiEA)副理事長簡立峰提到,在此戰局間,台灣就像「武器供應商」,當模型從訓練到推理,運算從雲端到邊緣,手機和電腦會陸續可以執行可用的AI,未來企業用AI PC就能跑自己的模型,不用擔心資料外移。

台灣新創有哪些機會?簡立峰觀察,目前有幾大趨勢:

一、硬體產業迎來新機會

首先,AI產業生態的建立需要晶片、模型和應用程式層層到位。「晶片起來,模型才跑得起來,模型跑得起來,應用程式才起來。」簡立峰表示,隨著深度學習模型日益龐大,過去集中在雲端的運算模式,正逐步轉向邊緣。

這樣的轉變也促使AI PC與AI手機發展加快,而這正是台灣硬體產業的關鍵優勢,台灣擁有成熟的製造鏈與整合能力,可望在AI終端裝置浪潮中扮演核心角色。

與機器人結合的Physical AI將是未來另一個龐大的機會,值得密切關注。

二、AI Agent 互動模式改變

此外,任務型AI代理,例如聊天機器人、代處理業務的日常助理、引導用戶排除障礙的虛擬支援助理,客製化特定領域的AI模型,正在逐漸退潮。

結合工作流程和企業系統,特別是垂直領域的應用,有巨大的潛力。

三、垂直整合深耕領域

例如,​醫療機構利用AI為患者制定個人化的護理計劃,協助診斷、治療規劃和藥物發現等,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和準確性。

製造業者用AI優化產品設計、供應鏈管理和品質控制,提高生產效率並降低成本。

金融領域​運用客製化AI模型,分析市場趨勢、評估風險,並提供投資建議,從而優化投資組合和提升決策品質。

簡立峰指出:「法律、會計、金融、電商等垂直應用已開始收錢,台灣新創若能引入或開發垂直系統,就能搶占先機。」未來,如何掌握不同應用場境下使用者的需求,也是新創可以嘗試的方向,藉此開發更多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AI代理。

四、企業內部AI提升效率

這些轉變將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也為台灣帶來新機遇。

新創如何找到可著力的場景,驗證商業模式?

借力使力。」簡立峰強調。語言已經不再是障礙,「你有沒有能力打破市場跟人才?新創必須了解自身能力,強化學習能力。」簡立峰指出。

第二個是借成熟企業之力,取得商業場景。透過與擁有資源和市場的成熟企業合作,更快速地驗證產品、獲取客戶、迭代技術。例如新創AI 軟體公司 HOMEE AI,專精空間運算,就與房地產業品牌台灣房屋集團合作,推出AI 看房智囊,落地應用。

最後,簡立峰提到,台灣新創需要善用地緣政治紅利,以及在日本人眼中台灣人才的優勢。台灣人才的語言能力,能有效連結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的創新。「如果只著眼於台灣島內市場,將會錯失良機。」

AI正從建立和完善模型的訓練過程,轉移到更廣泛應用於實際情境中。​AI技術正逐步走出實驗室,進入日常生活和各行各業,利用先前訓練的模型來解決實際問題。

 

ChatGPT 掀起吉卜力迷因之亂!宮﨑駿9年前曾表示AI動畫侮辱生命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把自己的大頭貼改成吉卜力風格版本。X@sama擷圖
曾允盈

ChatGPT AI 生產圖片功能上線,聲稱為「至今最先進的圖像生成器」,24小時內,網路充斥吉卜力風格的圖片,更有 #GhibliStyle #AIGhibli 專屬標記。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也將自己X的頭貼換成吉卜力風格。

1

奧特曼使用吉卜力風格頭像。X@sama擷圖

吉卜力工作室還沒提出任何聲明。不過早在2016年,宮﨑駿曾在一場會議中,看過 AI 生成動畫的技術。

當下他憤怒說:「我感受到一種徹底厭惡感,如果你們真的想要製作這種詭異的東西,隨便你們吧。我永遠不會想要在我的作品中導入這樣的技術,真心覺得這是一種對於生命本身的羞辱。」

只是那段影片非常詭異,是一個沒有頭的殭屍,躺在地上蠕動。宮﨑駿看完,回應說自己有一個殘疾人士的朋友,每天都會費盡力氣舉起手跟他擊掌,所以他一點也不覺得殭屍影片哪裡有趣,「製作這個影片的人,一定不了解這些人的痛苦,我一點也不想跟這種公司合作,我强烈地感受到這是對生命的侮辱。」

說完這些重話,動畫特效公司的社長尷尬地說,影片只是實驗階段,不會讓觀眾看到。短短2分鐘的片段,在2016年被拍下來,如今在網路上大量流傳。影片最後,宮﨑駿說:「我覺得我好像走到了一個時代的終結,人類已經對自己失去信仰了。」

1

《蒼鷺與少年》海報。甲上娛樂提供

吉卜力2023年推出的宮﨑駿最後一部動畫《蒼鷺與少年》,耗費巨資請來至少60位動畫師手繪製作,歷經10年才完成,是吉卜力迄今「規模最大的製作」。動畫師是一種手工業,即使有60位動畫師同時工作,在宮﨑駿的把關下,1個月也只能完成1分鐘的內容。

對此,成功大學教授李忠憲在臉書直呼「不是致敬,是消滅」,他認為:「這就是人工智慧可怕的地方,不知不覺大家一起合作消滅了吉卜力,我覺得未來沒有宮﨑駿了!」

李忠憲表示,宮﨑駿的作品始終關注人性、生命、情感,而非冷冰冰的機器模仿。

他提到宮﨑駿曾說:「電腦動畫缺乏的是『失敗』。而失敗是讓角色成為人的關鍵。」AI的圖像完美對稱、無瑕疵,但真正打動人心的,往往是那些微妙的不完美。

OpenAI有侵權嗎?

自從Gen AI問世以來,許多人都關注,抓取網頁內容,複製至訓練資料庫,是否存在著作權侵權問題?

美國知名法律事務所凱許曼律師事務所(Pryor Cashman)對此表示,「風格」並不受版權保護,因為人們在談論「風格」時,可能是指某件藝術作品中更具體、可辨識的元素。

然而,如果AI產出的圖像,與吉卜力具有「顯著相似的元素」,就可能構成侵權。

2

白宮使用吉卜力風格圖片。X@WhiteHouse擷圖

也就是,即使風格類似不構成侵權,是否可以假設,OpenAI 很可能導入數百萬幀吉卜力畫面,才得以重現如此相似的風格?那麼訓練AI時,是否有取得宮﨑駿和吉卜力的許可?

只是即使如此,法院仍需釐清,「使用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來訓練AI模型,是否屬於合理使用」範疇。

對此 OpenAI目前尚未回應,不過25日提供給TechCrunch的聲明指出:「我們新增了阻擋機制,當用戶嘗試生成現代藝術家風格的圖像時,系統將會觸發拒絕」。只是雖然拒絕複製「個別在世藝術家」的風格,仍然「允許複製更廣泛的工作室風格,並同意用戶利用風格,創作分享原創且富有啟發性的粉絲作品。」

赴美投資,切記公平交易原則!應避開5大稅務陷阱

AdobeStock
曾允盈
隨著去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多國際公司選擇在美國擴展業務。美國的關稅威脅帶來不確定性,對世界經濟產生寒蟬效應,資誠會計師聯合事務所提醒,投資美國要避免五大稅務陷阱。
 
資誠美國業務負責人蘇宥人表示,進入美國市場,更及複雜稅務考量,不遵守美國稅法,可能導致嚴重的罰款、額外的成本,不符稅務申報需求、違反移轉訂價規則、忽視美國州稅、未正確預扣美國來源收入稅款和忽視退出美國市場的潛在稅務後果,是台商投資美國五大稅務陷阱。包括在某些情況下,美國國稅局可能不允許某些稅務扣除或抵免,增加台商的稅務負擔。
 
根據美國稅法,台商擁有的美國子公司,必須確保所有關聯企業間交易均以「公平交易」進行,未能遵守移轉訂價規則,可能導致嚴重的罰款、審計和應稅收入的調整。
 
此外,美國聯邦稅是台商主要關注,但美國州稅也可能帶來重大挑戰。如果美國子公司在美國銷售商品或服務,子公司可能需要徵收州級銷售稅。許多州有經濟聯繫法,如果子公司在該州達到一定的交易門檻,必須向客戶徵收和繳納銷售稅。
 
即使在某州沒有實體存在,經濟聯繫法仍可能適用。然而,必須確定是否達到州所得稅義務的門檻,可能取決於企業在哪裡進行活動或產生收入。台商應諮詢美國稅務專家,以了解其特定的州級責任。
 
此外,美國子公司通常需要支付給台灣母公司的某些款項進行扣繳稅,包括股息、利息、特許權使用費和其他形式的收入。台灣目前與美國沒有租稅協定,但類租稅協定目前正在等待美國參議院的批准,如果台灣類租稅協定通過,則可以降低扣繳稅率。
 
蘇宥人提到,當台商決定退出美國市場,或將稅後盈餘匯回台灣,會涉及多面稅務考慮因素,包括退出稅及出售美國資產的稅務。如果台灣母公司決定清算美國或轉移資產,可能觸發退出稅。
 
這些稅可能適用於資產出售、股份轉讓或無形資產的跨境轉移。如果將利潤從美國轉移到母公司,可能適用扣繳稅。忽視退出美國市場的潛在稅務,將導致意外的稅務負擔。台商必須提前計劃,考慮稅務影響。
 
蘇宥人表示,因應複雜的美國稅務環境,對赴美投資的台商是重要議題。台商應了解並避免稅務陷阱,減少稅務負擔,保持合規,確保長期成功。強烈建議諮詢美國稅務專業人士,確保遵守稅法和申報要求,並減少國際業務運營的風險。

布拉瑞揚、阿爆、磊勒丹《我‧我們》 第二部曲 在吟唱、電音、舞蹈中讀排灣

左起磊勒丹(ReretanPavavaljung)、阿爆(Abao)、布拉瑞揚(Bulareyaung)。謝平平攝影
謝平平

由國家文藝獎得主布拉瑞揚、金曲歌后阿爆、視覺藝術家磊勒丹共創的《我‧我們》第二部曲將在本週於台中歌劇院上演。以溫和版電音加上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入圍歌手Kivi 的即興吟唱,加上八位舞者的雙人舞形式,演繹排灣族對人第二階段的定位「以腦思考」。布拉瑞揚表示,該舞作呈現壯年世代的穩重、豐厚,而雙人舞也呈現了舞者對生活的體驗。

布拉瑞揚(Bulareyaung)、阿爆(Abao)、磊勒丹(ReretanPavavaljung)同屬排灣族,被戲稱為「排灣陣線聯盟」。磊勒丹表示,排灣族不只有木雕與圖騰,還有非常多的文化內涵;三人在聊天中,激盪出以排灣族認為人具有明顯的三階段發展為創作核心。

1

布拉瑞揚示範年輕舞者與資深舞者的雙人舞趣事,右為台中歌劇院副總監鄢繼嬪。謝平平攝影

》排灣族看人發展的三階段

布拉瑞揚解釋,排灣族認為人有三階段:年輕時期 pulima(手巧的人)、邁向puqulu(智慧的腦),而年長者則回歸本源,從puvarung(心)出發。

三階段包括了「手巧的人(pulima)」,意指年輕世代用手來推動生活的各種事物,如:織布、砍柴等。而到了中年,則是「用腦生活(puqulu)」,未來的第三部曲則會是以長者「從心出發(puvarung)」為主。

第一部曲在2023年推出,阿爆以激烈的電音來描述年輕世代的張揚。她笑說,年輕時,總希望大家眼光都在自己身上,「別人沒在看我,我也覺得他就是在看我。」她邀請每位舞者挑出自己喜歡的音樂類型,為每人進行創作。

第二部曲,她則邀請每位舞者以一個詞形容自己,如白紙、小刀、土地等,阿爆再以此為創作元素,量身定做。並加入聲音收集師,與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入圍歌手Kivi(吳美婷;屏東滿洲八瑤部落)的現場即時吟唱。

布拉瑞揚表示,第二部曲從佈景、音樂、舞蹈來描述「智慧的腦」,但舞蹈仍以人為主角,八位舞者組合著片段的生命經驗,以此進行創作,「現代舞就是一種感覺,不會告訴你答案,讓你親自去體會、感受。」

3

曾入圍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的Kivi將在《我・我們》現場吟唱。謝平平攝影

》與原民舞蹈的衝突

本是雲門舞集編舞者的布拉瑞揚,某次有機會幫原民舞團編舞時,感受到自己所學與族人希望差異極大。

「怎麼用現代舞在編我們(原民)的舞蹈?」

「你會唱歌嗎?」

原民對他的種種疑問,也讓布拉瑞揚陷入困惑,但他更加難理解的是身份認同——他是雲門舞團的編舞者、現代舞的翹楚,回到部落,卻沒有人認識他,而他也不懂排灣族舞蹈,與吟唱的重要。

布拉瑞揚將自己歸零,丟掉芭蕾技巧,如旋轉、舉腿、跳躍等,學習原民傳統的樂舞;再從多次的田野調查中,了解原民文化。

「舞者,是一個很特殊的職業,他有一個特別的開關。」當吸收的東西夠多、夠豐富,舞者就能展現出來。

但他表示,舞蹈仍需要技巧,但並不是唯一。當初他正是在純樸的族人中,看到不以高度技巧為主的舞蹈,令人迷醉的吟唱,因此重新認識了原民舞蹈。

如今的創作,他也希望舞者在生活的過程中,去找到一個新的身體,貼近自己的樣子。

》布拉瑞揚舞團少見的雙人舞

在《我‧我們》第二部曲中,他將八位舞者兩兩配對,每一組有一位發動,另一位跟隨;他減少自己編舞的部分,由舞者從生活中找出發展元素。期間發生許多趣事,例如始終避開對方的二位舞者,最後還是在一組;而年輕的街舞舞者,與資深舞者也產生不少有趣的嘗試,「我們不斷嘗試到最終。」

布拉瑞揚在2015年回台東成立布拉瑞揚舞團(Bulareyaung Dance Company;B.D.C.)。後來擔任台中國家歌劇院首位駐館藝術家,並接受委託製作布農族生活傳統歌《路吶》,至今已有七部作品在歌劇院上演,如融入阿美族成年禮精神的《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以泰雅族織布聲為召喚的《己力渡路》等。

《我‧我們》是布拉瑞揚首度創作的排灣族作品。他笑說,自己知道有天一定會創作排灣族的作品,但直到邁入五十歲後,開始思考死亡的意義,才讓「近鄉情卻」的他,勇於探索自身血脈文化的三部曲,「但也有人說,這是我的中年危機啦。」

他表示,這系列幸好有阿爆、磊勒丹共同創作,打破了以往孤獨創作的習慣。

此次,舞台設計王孟超設計了一大片蓋滿舞台的布,隨著8個吊點升降,如同山巒高低起伏,布面上有影像設計徐逸君轉化著磊勒丹精心繪製的圖像,磊勒丹以古拙筆法繪製的人身形,表達身體的協調,在一個圓形裡放入兩個腦袋象徵平衡,用4個方形圖騰和向上飄的狼煙,象徵用腦的睿智。

「不只有我一顆腦袋在舞台上,這裡是集結了眾人的puqulu。」

布拉瑞揚舞團的《我‧我們》 第二部曲,2025年3月28至30日,將在台中國家歌劇院演出三場,歡迎讀者上網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