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XPO智慧展覽系統」跨足海外,促日本有田燒文化邁向元宇宙

卡個位Cutaway以代客排隊、代購起家,靠著轉單實力,拿下許多知名美食店家的獨家外送。如今成為頂級餐飲管家外送,小眾選物精品百貨。創辦人王耀誠表示,創辦卡個位的目的,是想讓世界上珍貴的選物被看到,提高民眾的鑑賞度。
除了精品類外送,卡個位也做櫻桃等高級品,也做世大運門票、花束、潮牌聯名商品,定位是「線上精品costso送到家」。
目前業務包括三種:B2C平台架上的購物、B2B餐食酒水統一對外採購、禮贈精品設計行銷。
TA:上市櫃公司董事長、年輕中階女性主管。以小眾、獨一無二、客製化為目標。年齡35~45歲,幾乎沒有學生族群,30歲以上消費者超過八成,鎖定電商裡面高年齡族群,平均客單價3000元。
雙北市年收入180萬以上共有125萬戶,如果每季使用一次卡個位服務,三節、生日各使用一次,一年會有七次消費機會,計算下來市場約有262.5億元。
卡個位商業模式
一、B2C平台架上的購物
卡個位有很多獨家品牌是其他外送平台談不到的,包括知名餐廳天廚菜館、金蓬萊、詹記麻辣火鍋,這些店都不是連鎖店,只要有四間店面以上就是連鎖店,卡個位架上幾乎沒有連鎖店,服務的不是連鎖型的大眾市場。
為什麼這些店跟卡個位合作?
二、B2B餐食酒水統一對外採購
包含四種服務:
(一)日常餐食,卡個位和企業福委、人資合作,統包企業全月菜單。規模持續變大,因為對人資而言訂便當是很麻煩的事,最多一次可以做到2300份。
(二)活動酒水
(三)三節贈禮,有些企業直接把各級客戶和預算丟給卡個位,卡個位會搭配贈禮,包括名片、卡片。
(四)VIP訂製
三、禮贈精品設計行銷
卡個位因緣際會開始經銷LucastonPremium精品櫻桃,因為這個經驗,開始通曉產地、進出口報關、冷鏈品管和倉庫、排程管理、追蹤紀錄一條鍊的過程。卡個位認為這是符合TA目標的一條路,可以幫助消費者突破天花板。因此後續開發卡個位品牌的烏魚子,當時發現市場上只有兩種烏魚子包裝,媽祖廟包裝、大眾市場路線的包裝,卡個位要經營高端客戶,因此第一次跟設計師合作配合,完成烏魚子設計包裝,回響很好,也拿到日本經銷代理的合約。最後再結合這個經驗,推出五顆肉桂捲1580元,一炮而紅。
卡個位如何開始?疫情劇烈變化怎麼調整和轉型?
一、規模與限制:小眾市場如何突破?
王耀誠曾經在Uber服務,認為大眾市場很難突破,大型財團都有規模的優勢和限制。建議一般企業不要跟大集團外商決一死戰,因為新創公司不會有500個工程師,沒有那麼大規模的資金。因此卡個位挑小眾市場切入,小眾市場有四個關鍵:
二、2021疫情黑天鵝來襲有什麼建議?
1.至少要做四件事:趨勢判讀、組織人力、業務調整、實驗試錯
建議第一步先盤點資金,把對的人補進來或更替,接下來讓這些人自己去決定要做些甚麼。王耀誠作疫情判讀之後,認為七月以前不會緩解,十月前不會回歸正常。
2.研判一定會受到影響的部分:
B2C平台架上的購物:loading爆炸、客單下降、運費敏感度高,有很多辦公室訂單。
B2B餐食酒水統一對外採購:大家WFH採購可能閒置。
禮贈精品設計行銷:後勢看漲。
3.面臨的衝擊:
B2C部分消費者需求很強,因此必須不斷擴大外送的運能,卡個位立即召入大量外送員。營運團隊也立刻改組,外包部分業務B2B混編B2C。外送員補上之後,最後接單團隊工作太多,卡個位因此借調別的企業閒置人員,把部分工作外包,度過疫情的最顛峰。
員工配置而言,疫情前扁平化,決策可以慢慢評估。但疫情來必須改組,把中間的管理層擴大,增加中間三個高階主管,人才密度升級。王耀誠表示,整體薪資多了40~50%。
三、疫情後:
B2B逐漸回到辦公室,訂單復原,中秋節企業送禮,回到訂單高點,原因是大家在疫情間沒辦法好好拜訪客戶。十一月傳統旺季又需要消耗預算,卡個位業績又再度向上。
就算是疫情後時代,也要注意企業的幸福感。越多遠距工作,必須越刻意創造與員工良好相處的機會。
2021年春天餐酒辦在頤宮,卡個位的市場區隔一定要拉開,小眾市場一定要把區隔拉開,要把系統升級。無論是外送和內部,要讓大家知道消費者常去的餐廳細節是甚麼,所以辦在頤宮也希望讓員工知道公司的核心價值。
給餐飲業的建議:
1.以前
食材X人事X租金X行銷
製造業思考,成本思考。根本沒有人在乎消費者想要甚麼。餐飲業裡面製造業思維必須被改變。
2.現在
廚房X用餐區X體驗X流量
用餐區,指的是消費者在哪邊把食物吃進去,可能是百貨公司美食街、家裡、創意市集。
中間就是體驗,價值傳遞、增值服務的工具,包括裝潢、開箱、包裝、廚師的知名度。
流量則分成線上和線下,用服務業的思維,對餐飲業來講要提供甚麼體驗,消費者會有感,他會主動接近你,這就是流量。
用這種思維思考,成本完全不一樣。
3.外送平台
系統+物流+帶單
外送平台完整的價值鏈包含以上三種。最重要的是帶單,王耀誠認為外送平台抽35%,重點就是帶單功能無可取代,很多老闆專心製造,不懂行銷。整合所有服務,才是外送的價值鏈。
社群電商領導品牌SOOCKER 搜客於今日發佈全台首份「社群電商白皮書」,解構台灣社群電商產業圖譜與品牌啟動社群電商的方程式。在後疫情時代,提供品牌獲取新客與經營熟客的高效解方。
社群電商:後疫情時代新顯學
今年五月世界經濟論壇引述Grand View Research機構報告指出,全球社群電商市場規模預估將由2020年的476億美元成長到2028年的3.4兆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近30%!社群電商儼然已成為後疫情時代的新顯學,透過社群讓線上的推薦,更有溫度地傳遞與互動,進而提升銷售轉換率。
沂動行銷執行長王秋鎮指出,「類同於電子商務有B2C (Business to Consumer)、B2B2C (Business to Business to Consumer) 模式,SOOCKER 將社群電商定義為 B2K2C,也就是品牌 (B) 藉由具備社群影響力的關鍵意見領袖/關鍵意見消費者 (K) ,將商品或服務銷售給消費者 (C) 的過程。而私域流量、銷售導向、成效追蹤,則是啟動社群電商的三大關鍵要素!」
現代人上網購物已非難事,困難的反而是如何在成千上百萬件商品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商品,因此人們往往會仰賴基於相同興趣或生活經驗的人的推薦,大大縮短購物決策歷程,省時也省心。例如新手媽媽,會在親子社團中獲取購物建議;忙碌的上班族則會受到熱心同事推薦揪團的氣氛影響,加入各式團購的行列。而這也是社群電商特有的發現式購買相較於傳統電商的搜尋式購買型態,更容易帶來裂變式增長的主因!
台灣社群電商產業圖譜:從社群媒體平台、社群電商類型到導購成效追蹤工具
王秋鎮進一步分享,「由於人們使用社群平台的時間與頻次遞增,電商基礎設施發展成熟、加上社群電商導購成效追蹤等工具的陸續導入,建構了台灣社群電商產業生態圈的完整樣貌。」
Hootsuite 2021 數位報告指出,台灣16歲到64歲的民眾,平均每天花兩個小時在社群媒體上,YouTube、Facebook、LINE為最常使用社群媒體的前三名,而LINE則是最常使用通訊軟體第一名!進一步分析KOL/KOC與粉絲或關注者在社群媒體平台上推薦促購的方式,我們可以將社群電商分為三大類型:
s 社群內容電商:廣義地包含藉由文章、影音或是直播方式,分享推薦商品,例如LINE購物夯話題
s 社群團購電商:最常見的揪團形式,團主整單後再一次下單
s 社群好友電商:簡單分享商品資訊,用以自購或送禮
社群電商導購成效追蹤工具,則是加速社群電商開展的驅動引擎!因為社群電商強調有溫度的互動,透過導購成效追蹤工具,KOL/KOC可以根據粉絲的喜好與需求,選擇合適的商品並創作內容進行推薦,並能隨時查看導購成效,例如搜客與LINE購物/旅遊共同營運的「LINE達人導購聯盟」,目前已有近千位導購達人加入,可以導購超過500個品牌、3,400萬件商品。
開展社群電商的兩大主軸:線上社群電商與線下社群電商雙軌並進
有鑒於LINE是台灣最大的社群通訊軟體、也是台灣網購第二大入口平台,並同時兼具金流與媒體的角色,品牌可以奠基於LINE生態系發展全方位社群電商,包含
線上社群電商:用以獲取新客。品牌可以透過LINE社群內容電商、直播導購電商、LINE禮物,營造品牌聲量與創造銷量。
線下社群電商:用以經營熟客。許多品牌同時經營實體門市與電商,藉由門市LINE官方帳號群組,在品牌裝備門市人員數位銷售工具的同時,也可追蹤門市/個別門市同仁的電商銷售成效,即使客戶沒有蒞臨門市,也可線上購買並且計入該門市業績。
SOOCKER 搜客目前已建置「LINE購物/旅遊達人導購聯盟」、摩曼頓「O2Gether運動達人導購聯盟」,並協助微熱山丘、海邊走走、新東陽、朱記等領導品牌,開展線上/線下社群電商!
SOOCKER 搜客將於亞洲規模最大的創新創業嘉年華 – 2021 Meet Taipei 參展 (展區位置:Martech & Commerce ),歡迎有興趣進一步暸解SOOCKER 搜客完整解決方案的品牌主,於11月18-20日蒞臨南港展覽館二館展區參觀指教。
實在很懶得討論拜習會,除了擔心拜登阿公超時工作,熬夜講電話會睡著外,整場會議的唯一重點就是——沒有重點哈哈哈哈!
這場萬眾矚目的中美視訊會議,與其說是雙方試圖和緩關係,不如說是在演一場老梗戲碼給全球看。
對談三小時半,過程完全沒火花、沒共識、各說各話。可能內容實在太沒梗,中共官媒昨晚乾脆藉機炒作一波資訊統戰,加減動搖一下台灣島。幸好根據我昨晚一路觀察下來,大部分的台灣網友都很精明,沒有輕易上鉤。⠀⠀
先提一下拜習會雙方談到甚麼。基本上甚麼都談了,該談的全都有談到,但是,也甚麼都沒談(繞口令膩?)
兩人開場時首先尷尬地裝熟了一下,拜登感謝習近平在當選時的祝賀,並回憶了過去訪中時與習近平的互動過程,習近平也以「老朋友」稱呼拜登。雙方都試圖營造出一個輕鬆友好的對談氣氛,有別於今年3月布林肯和楊潔篪在「2+2會談」中,光開場就火藥味十足的路線。⠀⠀
由於會談過程媒體無法採訪,會後也沒有共同聲明,我們只能從雙方的會後新聞稿來感受一下中美對於這次會談過程的滿意度。
看起來是,中國很滿意,美國很無感。⠀⠀
白宮表示,會議中拜登與習近平討論了台海問題,強調美國依然堅持以「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與「六項保證」為指引的「一個中國政策」,堅決反對片面改變現狀或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的作為。
拜登也當場針對中國政府在新疆、西藏、香港的人權壓迫表達關切(習大大的回應後面會提到),並在會中強調印太地區的自由開放與戰略地位,重申對守護區域的決心,兩人也針對許多相近領域進行「不同觀點」的對談。
從這個含糊沒啥重點的白宮會議記錄來看,這場會議實在是太無聊了,全都是老調重彈。
不過中共方面就不這樣看,根據《新華社》的新聞稿,習大大在對談裡的發言從台灣問題談到氣候、疫情、經濟,無一不談,展現泱泱大國的胸襟與關懷,一個「我們最棒」的氣氛。
針對拜登提到的人權民主問題,偉大的習主席也不客氣回嗆,各國民主方式可以不同,如果因為實現民主的形式不同就加以排斥,這本身就是不民主,不贊成借人權問題干涉別國內政。
至於「中國同胞」最關心的台海安全問題,習近平重話強調,台灣人是在「倚美謀獨」,搞台獨是在「玩火自焚」,甚至引用拜登的發言,表示美國政府奉行長期一貫的「一個中國」政策,並不支持「台獨」。《新華社》這樣報導,讓「拜登不支持台獨」一度躍上百度熱搜榜,在台灣網路也同樣引起討論。⠀⠀
雖然美國事後表明真正的對話內容是被扭曲,美國的確認同「一個中國」,但始終堅持守住《台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那《新華社》為何要特意操作文字遊戲?有兩個目的,一是動搖台灣人,二是滿足國內受眾。⠀⠀
從這些小細節,可以看出這次的會談心得,中國方面來勢洶洶,大玩文字遊戲營造找回談判主導權的氣勢。而美國方面雖然沒有任何讓步,但在會後心得稿的部分呈現防守模式,模糊對話、不留痕跡,低調處理。
那麼兩國在全球議題上到底有沒有取得實質進展,從各方面看來,確實是一如預期的毫無進展,甚麼都提了,卻甚麼都沒改變。難道美國要再走回過去歐巴馬時代,一直談一直談一直談,最後甚麼都沒談成的無意義老路嗎?
網上有位評論家寫的結論我很愛:
拜登表示,他希望保持對話,這樣中國和美國都不會「陷入衝突」。
然而,沒有對話並不會導致衝突。導致衝突的原因恰是因為民主國家在浪費時間做無意義的對話。全世界在週一都聽到了這種沒有意義的對話。
彭帥在哪裡?這是這幾天國際網壇最多人詢問的話題。
中國女網球名將彭帥11月2日在微博發文指控中共高官張高麗多次性侵,引發全球熱議。該文隨後被刪除,彭帥則人間蒸發至今已經超過兩週,多名網球明星在社交平台發文並標註 #WhereIsPengShuai,包括Chris Evert、Alize Cornet和Liam Broady,呼籲北京當局應儘速給各界一個交代。
事發至今彭帥人身安全不明,而且張高麗和涉嫌協助性侵的妻子康潔也都沒有任何回應。而中國官方除了火速刪除微博發帖後,到現在都還沒透過官方管道表態。罕見低調處理的態度,讓人看不清這個到底是呼應西方社會的中國 「metoo」運動?是中共高層的政治鬥爭?還是只是一件單純桃色風暴?
在一切都不明的情況下,專注推廣女性網球賽事的國際組織「世界女子職業網球協會」(WTA)14日開了第一槍,正式發出聲明,呼籲中國政府必須針對彭帥的指控進行公正調查。
WTA主席Steve Simon表示:「最近在中國發生的事件涉及一位WTA的球員彭帥,令人深感擔憂,WTA是針對女性設立的組織,我們始終堅持創立原則:公平、機會與尊重。彭帥與所有女性都應被傾聽而非被審查,有關她指控前中共領導高層涉及性侵的行為,務必慎重嚴肅以對。」
Simon説:「我們期待這個問題被妥善處理,也就是彭帥的指控務必獲得全面、公平、透明及不遭受審批的調查,球員的健康與安全是我們絕對且絕不讓步的首要之務,我們大聲疾呼是為了要伸張正義。」
在WTA發表聲明後的隔天,WTA表示已經接獲彭帥現在人在北京的消息,目前性命安全。但WTA也強調無法確認消息的真假,且再度強調,如果中國政府不肯進行調查,「我們將不得不做出一些決定。」
WTA硬起來了,但是另一個國際網球組織國際網球總會(ITF)還是沒有任何表態。
過去十多年來,國際間無論官方或民間,太多組織都跟中國高層來往密切,互動良好,這點長期被中國邊緣化的我們最清楚。雖然這一兩年中國政府的惡劣表現陸續讓大家發現中國隱藏在經濟發展底下的極權真面目,但要能真正脫離長年滲透下來的掌控,還是不容易的。
這次WTA硬起來的速度算很快,雖然其他組織還在觀望中,但只要輿論壓力夠大,相信國際高層們也不敢坐視不理。結論是,持續呼籲,持續關注!
EchoX 首次公開發表會「可以_系列的 NFT?」於2021年11月13日在 N24 台北方舟(區塊鏈創新育成基地)舉辦馬拉松式的 NFT VIP 活動,由 LeadBest Consulting Group 及 LeadAglieX 產業賦能加速平台共同協辦,連結多名大師級人物展開跨界對談,包括畫廊協會張逸羣理事長、VR 金獎導演黃心健、國際名廚江振誠、行為藝術大師張洹等,激盪全新的 NFT 虛實整合火花,這些 NFT 不只可以換,還可以玩、可以吃!
創立短短三個月,EchoX 即連創三項第一:發行全球第一顆「可以吃的 NFT」—— 「We Are What We Eat」、協助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首次登陸元宇宙、攜手俄羅斯冬宮與行為藝術大師打造世界首個行為藝術 NFT。本次發表會以「可以_系列的 NFT?」為題, 通過與合作藝術家的深度對談,探討 NFT 加密藝術在藝術層面及跨領域應用的可能性和多變。
第一場「可以換的 NFT:ART TAIPEI 2021 NFT 線上專賣」邀請畫廊協會張逸羣理事長連同國內三間頂尖藝廊:朝代畫廊、首都藝術中心、采泥藝術的代表,分享 ART TAIPEI 2021 期間與 EchoX 合作的經驗,探討藝術品如何與區塊鏈技術結合,透過 NFT 智能領據整合線上購買、線下兌換的功能。現場亦有展示 EchoX 為合作藝廊建構的虛擬展廳,部分精選作品可作線上販售。事實上,於10月 ART TAIPEI 實體展覽期間,EchoX 即為朝代畫廊創下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有史以來第一幅以 NFT 形式出售的實體藝術品,連續售出兩幅藝術家雙人組合林餘慶及魏杏諭的原創畫作。
續場「可以吃的 NFT:We Are What We Eat 」 請來 VR 金獎導演黃心健、國際名廚江振誠及當代表演藝術家張逸軍與 EchoX 執行董事李佳憲,三位將由各自的專業領域出發 —— VR、料理、舞蹈,討論虛實整合下所帶來的 NFT 互動式五感共創饗宴,全面剖析「We Are What We Eat 」的核心精神。藝術家亦會揭開 NFT 作品的神秘面紗,黃心健、江振誠及張逸軍各自保留的珍藏版 NFT「We Are What We Eat: Genesis」更首度亮相,並由 EchoX 宣布領銜的 8 款限量 NFT「We Are What We Eat: Origin」及生成式藝術 NFT「We Are What We Eat: Seed」將分別競拍及販售。
終場「可以玩的 NFT:張洹首發 NFT 藝術創作三部曲」 邀請到張洹遙距出席,與俄羅斯冬宮當代藝術館館長 Dimitri Ozerkov、康乃爾大學教授 Timothy Murray、EchoX 共同創辦人暨國際策展顧問楊心一博士、數字文藝復興基金會董事總經理曹寅等專家展開全球連線,拆解張洹首發、世界首個 NFT 行為藝術作品且結合遊戲元素的「一個藝術家的天葬」。
關於 EchoX
EchoX 是虛實整合的策展專家,提供 NFT 管理工具及線上策展顧問。平台致力打造虛實整合的策展體驗,為藝廊及創作者串聯全新的展示空間與商機,將傳統的實體創作搬到線上和區塊鏈,同步虛實世界。同時提供數位策展及營銷方面的策略支援,讓更多藝術創作透過 NFT 形式,得以被蒐藏、分享、交易,在虛擬實體的邊界激起共鳴迴響。
近年最熱的「數位轉型」浪潮,你跟上了嗎?五分埔服飾業者陳界榕多年來深耕實體店鋪,打造了「太極」這個素T品牌,有豐富的銷售經驗,很知道怎麼跟顧客推薦商品,但在2019年開始經營網站,從實體「轉」到線上,好像被綁住手腳,少了跟顧客面對面的接觸,開始沒辦法抓到客戶需求。為了幫品牌打開知名度,陳界榕花錢找數位廣告公司代操,但成效卻不如預期,帶來的只有流量,卻沒有訂單。且商品多為黑、白、灰三種顏色的T-Shrit,如果不透過銷售員「三寸不爛之舌」的介紹,很難結單。為何網站即便湧入了進站人潮,卻沒有提袋率?為何業界即便有販售相似商品的電商業者,還是有人賣得很好?陳界榕發現:「關鍵就在於『沒有』打中客戶的需求」。
但是,銷售場域從實體「轉」到網路上,沒辦法看到客戶的臉,如何可以滿足螢幕後面的消費者?陳界榕仍不放棄嘗試各樣數位工具。2021年二月再次重新調整,進行三階段式的重建:
第一步:用「AI匹配技術」分析6000萬訂閱裝置用戶,找到消費者之間相似的消費歷程。
第二步:利用「AI推播」自動推播給消費者相似度極高的商品,吸引他們點進廣告,進入網站。
第三部:消費者進站後,再用「數位店長」推薦消費者可能有興趣的商品,跳出關鍵字,例如「滑感+女T-Shirt」、「純棉+長袖」或是「MIT+厚磅數」等,讓消費者立即找到需求。
陳界榕提到,如果消費者第一次進站沒有被激起購買慾望,想要讓消費者再次回來官網幾乎是不太可能。」目前在電商服飾產業,已經達到飽和,轉換率(進站人次/訂單數)通常不到三成,然而太極的網站有了推薦引擎,大幅提昇的網站營收19%,在太極有了顯著的提升後,陳界榕也將旗下另外兩個電商品牌「OMO Fashion」、「Stream」也在九月便導入了AI推播、數位店長等相關技術。
協助太極數位轉型開始上軌道的禾多移動執行長林志堯表示:「實體店家透過AI推薦技術,即使是剛起步的小電家也能抓住每個猶豫客,第一次進站就能找到他心目中想要的產品,高效快速結單。」開發這樣的「推薦引擎技術」其實非常費時費工,也會花費龐大預算,另外,如果沒有大量的用戶資料庫,即便是有再好的AI分析技術,也無法匹配消費者的購物喜好。
太極沒有自己打造的IT部門,也沒有行銷團隊,但有了這套「數位店長」的AI服務,就能快速數位轉型,並達成營運優化。未來疫情是否還會有任何變化,我們尚未可知,但先將工具及技術強化,利用AI工具深耕「消費者好感度」與「商品推薦的精準度」,更是未來做品牌的必要條件!
自從祖克柏把臉書改名叫Meta後,很多媒體都報道分析了這件事情,也都在談什麼是元宇宙。很多人談到了小說《snow crash》,這些大家都知道了。我們想談一談另外幾個問題:首先把什麼是元宇宙講清楚,因為大部分人還是不清楚;然後試圖回答幾個問題:臉書為什麼要做元宇宙;現在談元宇宙是不是太早;元宇宙的盈利模式會有什麼特別不同的地方;窮人在元宇宙中能過上富日子嗎?
元宇宙的八個特徵
首先談什麼是元宇宙,可能因為這個概念目前也在演化中吧。要理解元宇宙,就要首先理解metaverse中的meta這個詞,在計算機中,meta表示的是元,元有原始、元素的那麼個意思,比如資料庫裡面,metadata,指的就是元數據,用來表示數據的數據叫元數據,聽起來是不是很抽象?比如資料庫裡面一個表,可以把表理解成一個表格,這個表是用來裝一行一行的數據的,但是對這個表格本身也需要描述一下,這樣資料庫軟體才能看懂,比如你需要描述這一列數據表示的是貨幣,另外一列數據是日期,這樣的話,資料庫系統就知道這個日期欄裡面是不可能放一個小數的,也就是說對這個表的數據的描述就是元數據,這是資料庫中最小的元素,就像是蓋房子的磚頭、鋼筋、水泥一樣。
那把這個概念應用到元宇宙中,就是用來搭建這個虛擬的宇宙的最最基本的元素。比如這個人類社會的各種人、各種動物,以及基於這些基本的事物之上的整個生態系統、經濟系統、政治系統等等,他都要搭建出來。比如你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時間到了春天了,那你在這個宇宙裡面就會看到花自然就開了,冬天自然就會下雪,人穿的衣服也不一樣多了,你會看到河水往什麼方向流淌等等。但是呢,不同的mataverse呢,可以構建不同的宇宙,比如另外一個metaverse他可以構建一個完全不同的宇宙,比如在這個宇宙中,水是從下往上流的,人都是可以飛的,這完全可以的,都是在他的元宇宙裡面定義的。也就是說,這個平台就是元宇宙要做的,做的好、做的均衡、做的有意思,人家就願意加入,你這個宇宙就生機勃勃。這些聽起來像是遊戲,沒錯的,因為遊戲就是元宇宙的雛形階段。各個元宇宙的不同呢,就類似比如現在蘋果平台和安卓平台的不同,但是元宇宙的區別更大,因為蘋果、安卓只是二維空間的平臺,是虛擬的平面,而到了元宇宙就是三維空間了,是虛擬的立體空間了,所以,體驗感完全多了一個維度,不是有個詞叫降維打擊嗎,你可想而知這個差別。
有人談到元宇宙的特點,總結了8個特徵:身份、社交、沉浸感、低延遲、多元化、隨地、經濟系統、文明。那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元宇宙這個概念包括三個層面:
最底層是硬體,你的高速網路,包括5G網路、VR、AR設備,數據傳送速度要足夠快,才能保證低延時,不能卡,一卡你的真實感就大大降低了,就被拉回現實了。這個層面能把各個VR,AR節點,就是每個帶上VR頭盔的人連城一個宇宙,這個是最底層的支持。上面八個特徵的沉浸感、低延遲、隨地性就需要這這個層面解決。剩下的五個特徵需要在另外兩個層面解決。
中間層是VR平臺,它構建整個宇宙的軟體開發生態。它類似於現在的安卓或者蘋果操作系統。目前實際上有三個系統,分別是安卓、WindowsMR和PS4,上層是在這個平台之上的各種應用。這個就是類似現在的各種app,但是這種app是一種三維的體驗,完全不是現在的平面的體驗,或者假三維體驗。
元宇宙將成為新入口和平台?
好,我們把元宇宙講清楚了。那臉書為什麼要做元宇宙?他為什麼不跟以前一樣還做一個普通的app呢?講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講目前的大科技公司怎麼賺錢。高科技公司賺錢的方式很多了,但是最大的,最有保障的科技公司賺錢的方式歸納起來有兩種:一種是做入口。入口就是讓人進入另一個世界的大門,比如,網際網路上的信息是海量的,你上網,怎麼去找信息,那首先就想要到一個東西來幫你搜索,那這個東西就是你接入網際網路信息的入口,就是搜索引擎,所以google做的就是這個入口。那臉書也是個入口,因為人上網不僅需要搜索信息,更需要和別人進行社交活動,那臉書就是這麼一個活動的入口,但是這個入口的人數就比搜索小。以前的IE、Chrome、火狐瀏覽器也是入口,你要上網首先需要打開一個瀏覽器才能上網。所看最賺錢的公司,都是這些做入口的公司。入口的大小不同,賺錢的程度也不同,當然這也牽扯如何盈利的問題。國內前些年很多公司做瀏覽器,他們做這個東西的目的就是做入口,有了入口,你就有了用戶,有了用戶就等於有了賺錢的可能。
除了做入口,還有一個就是做平台。比如你用電腦上面的windows操作系統,iphone上面的ios系統,安卓系統都是平台,別人在他這個平台之上開發軟體,而這個平台和底層的硬體打交道,這樣,你的軟體就不需要直接和攝像頭、鍵盤這裡的打交道了,你調用安卓系統提供給你的控制攝像頭的功能就行了,否則如果你的程序還需要考慮如何控制攝像頭,那開發量太大了,所以這些基本功能都是平台提供的,那麼你要是能控制了平台,你就能控制這個平台上的所有的軟體的運行了。當然平台也是入口,而且是最大的入口。
那麼就談回到剛才那個問題:臉書為什麼要做元宇宙?分析一下臉書就知道了,雖然臉書也是做入口,但是臉書這個入口靠後。因為這個用戶流是這樣的,用戶上網,首先需要一個硬體,比如手機、電腦,然後打開瀏覽器之後,才會想到上臉書,那如果用戶在這麼多步驟中,如果被別的東西吸引走了,可能就忘記上臉書了。那怎麼辦?要賺錢,必須把入口往前提!因為你看最賺錢的蘋果,他的入口直接從手機、電腦硬體就開始了,後面的app store也是他自己的,所有的蘋果上的應用都要跟他分成,應用中的廣告也完全被他控制。臉書作為手機app在蘋果平台,完全是屬於最靠後的入口了。就像水從山上流下來一樣,蘋果在最上游,人家又喝水又洗澡又洗衣服,最後剩下來的這些水才流到你這,這樣臉書當然不滿意。
但是沒辦法,電腦時代、手機時代都已經被人家佔領先機了,他只能等下一個時代。這下一個時代,他認為就是元宇宙時代,他就要做這個元宇宙的入口和平台。所以,他們的股票的全名不是只有Meta一個詞,也不是叫Meta Social Media而是叫Meta Platform Inc。這個platform就是平台的意思,這點很重要,他們內心非常清楚,古代是佔山為王,現在是佔平台為王!
而目前臉書的VR頭盔設備已經是市場佔有率最高的了,他們的硬體就是Oculus,目前佔有率38.7%的市場。先把這個最開始的硬體平臺、硬體入口給搶佔了下來了。
臉書在改名之前,絕大部分人都沒聽過這個詞,元宇宙離我們好像很遙遠。我們要搜索一下所有的媒體關於這次臉書改名的報導,包括華爾街或者其他科技公司對元宇宙的分析,都感覺這個元宇宙概念還太早了,祖克柏自己都預計說,元宇宙將在接近本世紀20年代末時產生商業影響。那他為什麼現在就喊出來了,公司還改名了,這是為什麼呢?
另外看VR設備實際銷售情況,目前VR設備全球出貨量僅在5百萬台上下,儘管到了今年上半年,VR累計出貨量達到317萬台,全年更被IDC看好有望突破8百萬台,但這樣的量,仍不到筆電或手機市場的4%。所以,目前台灣的代工廠甚至都不願意去生產VR設備。去年VR市場的前3大品牌,分別是Sony、Pico還有臉書的Oculus,雖然這三個有的是美國、有的是日本公司,但他們其實全部都交給中國代工廠製造,光是歌爾聲學一家工廠,就掌控整個VR市場至少7成的代工訂單。他們接這個訂單是因為政府有補貼。因為訂單量太少,很難形成規模經濟,根本就不賺錢,所以台灣的代工廠都不願意接。因為按理說,台灣的富士康這些代工廠競爭力大很多,更有能力去接才對。所以,可以看到整個VR市場離真正走入大面積市場化和盈利還差很遠,那為什麼臉書這個時候就要改名了呢?
蘋果更新隱私政策影響甚鉅
我們分析臉書急於做這個事情,有兩個原因,臉書在財報中也透露出了這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就是廣告,2020年公司廣告收入佔公司總營收的比例高達98%,不可思議的高,臉書一直都想擴寬他的營收渠道,為什麼要擴寬呢,因為用戶入口太靠後,作為手機應用,這種渠道很容易被入口靠前的公司瓜分。
第二個原因是廣告業務增速下滑。臉書2020年廣告均價,第三季度同期下降約9%,前三季度同期下滑16%。當然2021年由於疫情,廣告又增長了,但是臉書也認為下滑是必然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廣告主的廣告預算削減,主要是由於供應鏈受阻、通脹下利潤壓縮;另一個是蘋果IOS系統隱私新政升級。這也是剛才說的,臉書最擔憂的問題,即上游平台看中了廣告這塊大蛋糕。
蘋果升級隱私政策之後,為什麼影響這麼大?簡單的說是蘋果不允許臉書知道用戶那麼多信息了,蘋果ios這個平台能控制其上的應用的許可權,導致臉書的廣告推送沒有以前那麼準確了,影響廠商不願意投入那麼多廣告,蘋果改了隱私政策,自己的廣告收入暴漲2倍以上!Google的安卓平台也要向蘋果學習,也要提升用戶隱私安全!導致臉書想獲得用戶數據就越來難,幾乎可說一隻大手卡住臉書的脖子,另一隻手也伸了過來。臉書沒有類似安卓或者蘋果手機這樣的平台,只能看蘋果和安卓的臉色行事。
因此臉書宣布:今年要對VR/AR部門的投資100億美金,未來這一投資力度短期內還將持續。可以說祖克柏也是做一場豪賭,希望在被卡死之前能夠金蟬脫殼。為什麼說是豪賭,因為虛擬世界領域技術還不太穩定,例如裸眼3D變成現實,可能一下子就把穿戴設備的VR技術取代了,不確定因素還很多。
好,那既然要做元宇宙,看看可能會採取哪些盈利模式,怎麼賺錢。最簡單的是賣硬體,賣Oculus,不過Oculus目前很便宜,虧本賣,才299美元。二是平台抽成,與這個平台上的軟體銷售分成,這兩個都是跟蘋果目前的盈利方式一樣。三是賣虛擬宇宙中的裝備,就像賣遊戲裡面的裝備一樣。四廣告,這四種方式都是傳統的盈利模式。
虛擬世界的虛擬政府
新的盈利模式,就是虛擬宇宙是一個大的生態系統,類似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而這個國家被臉書管理,所以他可以有新的盈利模式,對其中的每個人或者商家進行收稅,或是變相收稅,可能不用稅這個詞,但是實質是做這件事情。在虛擬宇宙中的任何商品交易後都收稅,因為臉書扮演政府這個角色,而且是跨域國界的,現在臉書有全球26億用戶,幾乎是印度人口的兩倍了,按人口算,應該是全球最大的虛擬國家了。
那最後,做為一個窮人,能在元宇宙中成為富豪?享受他曾經享受不到的生活?能改變他的命運?我們可以思考,虛擬宇宙的系統的資源分配,很大可能是和人的努力或者財富相掛鉤的,比如要多掏錢買東西,才能體會到更好的虛擬的房子、傢俱等,所以願意花錢的人、有錢的人要比窮人更能體會到更好的虛擬環境,否則虛擬宇宙怎麼盈利呢?所以,基本上一個現實社會的窮人,在虛擬宇宙中很大可能也會是一個窮人。
只是目前元宇宙被韓國放在和人工智慧、雲計算同等重要的程度,並且是最新的技術,發展也最不確定,所以也值得長期關注。
最後再拉遠視角,回顧一下人類歷史,基本過去幾千年是被法律和社會的傳統、道德所管理,那個時候的法律也很簡單,管理人的官員也很少,沒什麼科技,所以人是有相當大的自由的,但是也相對比較自律。現在我們看到的趨勢是科技公司也成了一種管理權力,比如可以直接封閉或者限制你的賬號,限制你的發言,這就是類似現實社會剝奪政治權力,毫無疑問這也是一種對社會公民的懲罰,但是懲罰不需要經過任何審判過程,也不需要遵守任何法律,像是虛擬空間的極權權力。所以,無論元宇宙還是其他虛擬發展,或許都是需要立法和司法介入,才能使科技真正的以人為本,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本文授權轉載自《看中國》
若說2020年的科技熱詞第一名是「5G」,今年肯定是「元宇宙」。從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宣誓在社群媒體的基礎下,投入5千萬美元打造元宇宙王國開始,各界熱議如沸,甚至還傳出Facebook可能為此更改名稱及架構,大企業的一舉一動都牽引著元宇宙的形成。元宇宙是什麼樣子的世界觀?各產業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又如何在發展初期準確插旗獲利?這些問題,無論你身處的產業和科技是否沾得上邊,都必須思量。
元宇宙是什麼?
元宇宙的英文是Metaverse,以meta為字根的詞都帶有再詮釋、再轉換、形而上、超越現狀之意,統稱「後設」。以元宇宙來說,就是跳脫虛實定義,將現實世界與虛擬的世界完全結合的新想像。喔不,我不該說是想像,因為2018年電影「一級玩家」已經將它的樣貌描繪出來,而現行科技中,XR已然是通往元宇宙的大道。
元宇宙裡面有什麼?
元宇宙內部的一切都還有待定義,但現在已漸漸有其輪廓。比如,可以透過VR頭盔開啟虛擬世界大門,戴上就進入、脫掉就回歸現實,如此簡單的切換方式,為我們定義「虛實的黏著點」(筆者已不說是界限,因為虛實交互編織的地方太多了)。
當我們、我們的親友、甚至地球上每個人都擁有VR虛擬世界的鑰匙(也許就是頭盔),虛擬人口暴增,自然需要如實體世界一般通用的規則條文來維持秩序,比如法律、貨幣;甚至也會組成各式組織,如政府、法人、社群、企業團體等。「那裡」儼然就是另一個完整的世界,而我們則用數位分身(也有人說是數位孿生的角色),讓自己的肉身與ID同時存活在兩個世界。
元宇宙的經濟秩序基礎—NFT
如果你查NFT,會得到「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這樣難懂的解釋,其實這是區塊鏈加密技術下,所產生的獨特數碼編號,就像身分證字號,絕不重複,也造就了NFT領域中獨一無二的特性。
許多人將NFT應用在影音藝術品上,比如網路藝術家繪製的專屬圖騰、棒球美女峮峮親自錄製的一段音檔,一旦鎖上NFT的標記,就成了帶有所有權證明的商品,任何少了標記的複製品都只是「贗品」,而不是「真跡」。真跡通常待價而沽,擁有者可以握在手上等價值水漲船高,或是尋個好買家脫手海撈一筆。當元宇宙真正成形,NFT可交易的「虛擬資產」將會越來越豐富,儼然形成另一個龐大而堅實的經濟體,與現行世界的金融秩序共存。
3D虛擬攤位已獲文創、家飾等多產業採用,未來有望成為元宇宙的最小基地。光禾感知科技提供
3D虛擬攤位,搶佔「元宇宙」的商業最小單位
在現實中,百貨商場、展覽中心等熙來攘往之地,都有「攤位」或「櫃檯」,以接待有購物、諮詢等需求的民眾。筆者認為,既然元宇宙是以現實世界為復刻基礎,加入數位、科技所打造的各種彈性,那麼「攤位」則仍然會是商業場域的最小單位。
虛擬攤位的打造、虛擬展場的發展,從疫情延燒後正式發酵,線上展期結束後留下的企業專屬攤位,現已轉化為虛擬世界的最小單位。讓各式商業組織、社團、學校或個人都能依想要的主題佈置,想要別人怎麼認識你,攤位就怎麼打造。
元宇宙日後會怎麼發展?是將攤位無限串連,變成超大型展場或購物中心?還是加入購物車、結帳功能,成為線上專賣店?參與的人多了,內容就會變得無限豐富、多元,就靠所有進入元宇宙的玩家們,一同玩轉!
本文授權轉載自 https://osensetech.com/column/column_36.html
還記得今年九月慷慨贈送我們40萬劑疫苗的波蘭嗎?作為歐洲目前「反共」最激烈的民主國家,波蘭和立陶宛一直堅守在東歐前線,對抗俄羅斯與他的蘇聯小夥伴。
同樣面臨隨時被大國併吞的威脅,同樣面對隔壁極權政府無所不用其極的文攻武嚇,波蘭、立陶宛和拉脫維亞以及愛沙尼亞,雖然與台灣分屬地球的東西兩邊,但處境極為相似,時不時就要應對鄰國丟來的新招數。
從今年開始,波蘭邊境危機四伏,原因是鄰國白俄羅斯把「難民」當作武器,策動大批中東非法移民進入波蘭邊界,故意給歐盟帶來巨大壓力,作為歐盟先前制裁的反擊。
波蘭政府說,白俄羅斯特意派飛機將中東和非洲難民載至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再以武裝部隊護送(強迫)難民徒步走到波蘭國境附近,逼他們破壞鐵絲網進入邊境,等同進入歐盟,令波蘭政府不得不派遣軍隊到場阻止。
波蘭擔心白俄可能藉機引發混亂
原本這個難民戰已經持續好幾個月,但在這幾天人數忽然大幅增加,甚至以往躲在暗處的白俄軍隊都直接明目張膽現身。波蘭政府立刻緊急關閉與俄羅斯的邊境並追加軍隊數量,不幸的是,仍有試圖闖入國界的難民與軍隊發生衝突。
根據報導,現場傳出槍聲且有8人死傷,死者得身份和死亡原因皆不明,波蘭和白俄羅斯軍方都聲稱對方有開槍。波蘭國防部長擔心,白俄羅斯派遣軍隊的目的可能在試圖引發「重大事件」,最好是開槍和傷亡,如此就能陷波蘭和歐盟於不義,甚至可能進而啟動侵略戰爭。
同樣與白俄羅斯為鄰的立陶宛,也正派遣軍隊前往邊境,國內也正在討論是否要在邊境地區發布緊急狀態。
被當作政治棋子 非法移民的寒冬將至
進不了波蘭,白俄羅斯也拒絕他們回頭,大部分難民已就地在邊界森林紮營生火,根據波蘭軍隊目測,現場難民約有4千人,若將白俄羅斯那一邊的難民算進去,可能有超過一萬多人。寒冬將至,成為夾心餅乾的他們能在森林裡撐多久?
英國《衛報》訪問一名來自伊拉克的庫德族婦女,她表示是由一家旅行社帶到白俄羅斯,旅行社先讓他們飛往明斯克,然後再轉機到歐盟外邊界。她說為了來到這裡,一個人頭需要花費超過1萬5千歐元,相當48萬台幣。
以為脫離極權政府來到歐洲可過上好日子,沒想到卻被另一個極權政府當作武器使用,多麽悲慘的故事。
歐盟呼籲繼續對白俄實施制裁
《衛報》認為這群難民的目的地應該是德國,而波蘭和立陶宛正是他們進入歐洲的大門口。德國政府表示今年已經接收了超過6千名經由白俄羅斯和波蘭入境的難民,如果這波難民潮繼續延燒下去,歐洲將再度面臨敘利亞內戰爆發後又一波新的難民危機。
對於白俄羅斯把難民當作旗子的作法,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發出警告,要求白俄羅斯應立即停止放任非法移民前進波蘭,並要求會員國繼續對白俄羅斯實施制裁,甚至考慮制裁那些將難民載往明斯克的第三國航空公司。
大選爭議後 白俄羅斯維穩手段愈發偏激
白俄羅斯為何會被歐盟經濟制裁?原因在白俄去年舉辦總統大選,但選舉過程發生政府動用國家機器介入舞弊的嚴重爭議,進而在國內引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抗爭,這場示威長達半年之久。
總統盧卡申科當時以武裝部隊鎮壓示威者並逮捕數名異議人士,反對派領袖被迫流亡海外。白俄政府到今年都還不放棄追捕反對者,不僅挾持客機迫降明斯克逮捕獨立記者,甚至跨國暗殺維權人士,誇張行徑因此遭到歐盟施以經濟制裁。
但看起來盧卡申科這個狂人總統真的沒在怕,直接把難民當政治武器,在面對歐盟和波蘭的嚴厲指責時,還反過來罵歐盟阻擋難民進入是「不人道」的。他還說這些難民多是婦女和孩童,並不構成威脅。你相信嗎?
近年最嚴重邊境危機 歐盟面臨兩難
沒有人願意見到衝突發生,但是面對近期以來最緊張的邊界危機,不是好惹的波蘭人已擺明就是要硬起來對抗。
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Mateusz Morawiecki)在臉書寫:「波蘭共和國的邊界不只是地圖邊界線而已,它是神聖的,好幾世代的波蘭人為了保護它而付出大量鮮血。」
唉,真的不希望看到血流成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