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年輕人正在遠離臉書

▲在全球各類社交平台中,臉書的用戶數量占據首位。不過日本的年輕人正在遠離臉書。Adobe Stock
第227期
慎巖

在全球各類社交平台中,臉書的用戶數量占據首位。不過日本的年輕人正在遠離臉書。東京工科大學今年上半學年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日本大學入校新生的臉書用戶連續七年下滑。

這項調查顯示,在2014年,入校新生中有21.3%的學生是臉書的用戶,然而進入2021年後,入校新生中的臉書用戶竟然下降到7.8%,幾乎下降了三分之二,降幅不可謂不大。

調查者發現,年輕人離開臉書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首先是有不少年輕人懼怕毫不相識之人突然要求將自己加為好友。有一個調查對象是一位二十多歲的女職員,她雖然擁有臉書的帳號,但後來卻將其棄置不管。

她說:「有一次有一個只遇見過一次的大叔客戶在網上對我進行搜索以後,要在臉書上將我加為好友。因為我不想跟他在臉書上有聯繫,所以就棄置不顧其申請。在臉書上,對方可以主動地要求將自己加為好友,這種做法與LINE的將自己的可能好友列出,或者與推特的『跟隨』做法相比,臉書上的這種做法更讓自己感到有壓力。」

另一個原因是有些人純粹是將臉書作為工作聯繫之用,然而對方卻經常往臉書上發送大量的私人訊息。有一個調查對象是在IT企業工作的二十多歲的公司男職員,他在幾年前就刪除了自己的臉書帳戶。因為他在剛畢業進入公司後,體驗到了公司內部的「臉書文化」而讓其感到非常厭煩。

在日本,臉書的使用趨向於高齡化的傾向非常明顯。據說,有不少年輕人僅僅是因為要跟家中的父母聯繫才用臉書的。

有一位教授說:「對於年輕一點的年齡層而言,相對來說,40多歲的用戶最多,其次是50多歲,再其次就是30多歲,再往下,十幾歲的最少。聽我課的二十多歲的大學生,90人中只有幾個人用臉書。年輕一代基本不用。用的人中,基本上都是在進行工作時,不得已登錄臉書稍微用一下而已。」

疫情撲朔 股市年底或現拋售潮?

▲德意志銀行調查結果顯示,疫情仍被認定是市場穩定的最大風險,過半人認為年底前會出現股票拋售潮。Adobe Stock
第227期
文龍

COVID-19疫情撲朔迷離,全球經濟何時復甦?德意志銀行的調查結果顯示,過半人認為年底前股市會出現股票拋售潮。華爾街投資銀行與專家也有類似警告,摩根大通的策略分析師們也給出了投資建議。

股市將出現修正

德意志銀行9月13日發布的9月份市場信心調查報告顯示,年底前股票市場將出現修正,這是絕大多數人的共識。此次調查於9月7日至9日進行,詢問了全球超過550名市場專業人士。報告顯示,有5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預計年底前股市會出現股票拋售情況。

疫情仍被認定是市場穩定的最大風險,53%受訪者提到了新變種病毒的擔憂,其次是高於預期的通貨膨脹。這份調查還顯示,雖然對於通貨膨脹屬於暫時性質仍是市場共識,但共識程度小幅下滑;各國央行也稱,高通貨膨脹屬於暫時的。

德意志銀行還對市場專業人士在疫情後回辦公室工作的意向進行調查,結果發現自去年疫情在全球大流行以來,大約五分之一的人仍然沒有回到辦公室。德意志銀行說,美國則有三分之一受訪者還沒回到辦公室。

而由克蘭諾維奇(Marko Kolanovic)領銜的摩根大通(JP Morgan)分析師們建議,投資人應該考慮減持科技股。

據彭博社報導,克蘭諾維奇除了建議投資人應該考慮減持科技股,還建議可以增持能源等對經濟敏感的公司。不過他們的樂觀看法和市場上越來越多的警告形成了反差,這些警告呼籲投資人在疫情捲土重來之際應該做好準備。

摩根大通的分析師們雖然同意全球經濟重啟因近期疫情增加而推遲,但他們卻認為,變種病毒Delta影響可能已經見頂,並在美國和全球範圍內快速消退。

克蘭諾維奇和同事們在報告中認為,隨著Delta影響消退,經濟重啟和寬鬆貨幣政策帶來的供應摩擦,將導致通貨膨脹持續,估計重新開放的貿易將繼續有出色的表現。他們也重申了債券殖利率和週期性股票,可能已在上月初觸底。

美股將在今年秋季回落

摩根大通的分析師們也建議增持日本和新興市場股票,日本首相菅義偉的辭職,為穩定的自民黨政權鋪平了道路,從歷史上來看,這狀況通常會帶來更好的股票回報。

而對於美國股市,在今年接連創下新高後,華爾街投行及專家警告,隨著疫情及拜登政府增稅的不確定性上升,美股將在今年秋季回落。

據CNN報導,標普500指數連續5個交易日收黑,是自2月以來最長的連續跌勢,儘管下跌幅度不大,但隨著華爾街評估Delta病毒及公司稅潛在上調對經濟的影響,市場反彈狀態的不確定性顯然正在上升。

LPL Financial副總裁兼首席市場分析師瑞安‧德特里克(Ryan Detrick)近期向客戶表示:「考量到市場預期的定價,我們認為標普500指數上升的步伐可能會放慢。」標普500指數今年已上漲18.7%,連續五十幾次突破新高。

在美國8月就業報告明顯放緩後,高盛下調對美國2021年經濟的成長預測,Delta病毒也是影響消費者購物的隱憂之一。但是高盛指出,比起失望的經濟成長,稅收變化才是美股到年底前的主要風險。

高盛估計,如果美國公司稅率從21%提高至25%,並且再對其外國收入徵收更高的稅,標普500指數的收益可能會減少5%。與此同時,也將影響2022年的企業獲利。

史上最大崩盤即將來臨?

此前知名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Rich Dad, Poor Dad)作者羅伯特‧清崎(Robert Kiyosaki)在推特再次發出警告,稱歷史上最大的崩盤即將來臨,要投資者快在崩盤前做準備,並預料下一次崩盤將可能會是一場漫長的崩盤。

羅伯特‧清崎並稱,好消息是致富的最佳時機就是在崩盤期間,建議投資者在崩盤即將來臨前,儘可能獲取更多黃金、白銀和比特幣等。也有許多經濟專家學者、基金經理頻頻發聲,指美股要崩盤。

不過,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此前發文認為,從整個態勢來看,美國基本面才剛剛使力,股市在經濟復甦初階段出現崩盤機率不大。反倒是中國經濟面臨的調整壓力比較大。

對此,經濟學家吳嘉隆也贊同其看法。吳嘉隆認為,只要有美國聯準會在,就不會讓美股崩盤。他表示,我們所看到的大跌最後都有被救起來,而且還會再創歷史新高。

鐵路與鴉片

▲鐵道建設與經濟發展有密不可分的正向關係,但不可避免的也有些許負面效應。王嘉益攝影
第227期
樊家忠
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專長為應用個體經濟學、家庭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公共政策效果評估。

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教授戴夫‧唐納森(Dave Donaldson)在2017年得到約翰‧貝茲‧克拉克獎(John Bates Clark Medal)。這個獎項每年由美國經濟學會頒發,入選的條件為40歲以下的美國經濟學者,每年只頒發一人。由於競爭無比激烈,這個獎項也被稱為「小諾貝爾經濟獎」。

由於唐納森得獎的研究跟鐵路與經濟發展有關,他獲獎後也在經濟學界掀起了一陣研究鐵路的熱潮。

直覺上,鐵路在經濟發展初期應該扮演非常正面的角色:降低運輸成本、擴大市場範圍、深化專業分工、促進都市化,這些都對長期經濟成長有重要影響。

台灣早期的鐵路

日本統治台灣的初期,在1908年完成西部縱貫線通車。除了這條主線道之外,私營的糖業公司也在1906年之後陸續蓋了很多載運人、貨的「營業線」與載運甘蔗的「專業線」。這些私營鐵路比較集中在中南部糖業興盛的地方,到了1920年,這些鐵路已經形成一個相對密集的交通網。

不難想像這些鐵路對於台灣經濟活動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山大學的劉孟奇與葉高華兩位教授在2013年的一篇研究中發現,在1903至1915年間新啟用的鐵道車站附近的土地,生產力上升的幅度大於其他地區,農業總產值也顯著增加。

不過,鐵路也有陰暗面,而且這些陰暗面比較幽微,藏在暗處不太容易被發現。

鐵路與鴉片

清末的台灣社會鴉片非常盛行,日本政府統治台灣後,採用漸進式的禁絕鴉片政策。鴉片由政府專賣,吸食者登記造冊,每個月由政府配給一定的鴉片數量,價格也由政府管制。

因為有登記制度,除了有限的黑市活動外,日本政府大致掌握了全台灣吸鴉片者的數量與分布,並且在1915與1920兩年的「臨時台灣戶口調查」(即人口普查)資料中發布了各街庄的吸食男女人口。這應該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完整的毒品統計資料,非常具有研究價值。

鐵路的出現降低了運輸的成本,當然也降低了取得鴉片的成本,尤其對原本交通不便的鄉村地區。另外,女性出門比男性更不方便,因此鐵路交通應該對女性吸煙者的「幫助」更大。

如果鐵路真的有方便吸食鴉片的效果,我們應該可以觀察到離鐵路愈近的地方吸鴉片者的比例會愈高。為了驗證這一點,我用1920年普查資料算出當時台灣各街庄的女性吸煙者的比例,然後用圖層跟鐵路的位置一起呈現出來。

 

圖一:台灣鐵路與街庄鴉片吸食比例—─中部。樊家忠提供

▲圖一:台灣鐵路與街庄鴉片吸食比例—─中部。樊家忠提供

 

圖一是台灣中部地圖的擷圖,紫色的線是縱貫線(左邊是海線,右邊是山線),深藍色的線是糖業公司的營業線。各街庄吸食鴉片者的比例則用深淺不同的紅色呈現,最深的紅色代表該街庄女性吸食鴉片的比例超過千分之6.9,顏色愈淡則比例愈低。

圖一很明顯地呈現出距離鐵路愈近的街庄,其女性吸鴉片者比例愈高,尤其在縱貫線的海線與山線沿路特別明顯。

 

圖二:台灣鐵路與街庄鴉片吸食比例—─南部。樊家忠提供

▲圖二:台灣鐵路與街庄鴉片吸食比例—─南部。樊家忠提供

 

同樣的現象也可以在南部觀察到。圖二顯示南部的擷圖,跟中部的情形類似,大多數深紅色的街庄都位於鐵路的沿線或者附近。

雖然沒有在此呈現,但男性吸鴉片者的比例也跟和該街庄跟鐵路的距離呈現負相關,但其關連度沒有女性那麼明顯。

更多的陰暗面

鐵路另一個可能的負面角色是傳播疾病。日治初期台灣各項傳染病盛行,瘧疾、霍亂、鼠疫被列為當時的三大疫病。

其中霍亂與鼠疫的死亡率高達七至八成,令人聞之色變。瘧疾的死亡率雖然較低,但因為傳播率廣,感染人數眾多,長期占據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一名。

在交通不便的社會,傳染病的傳播也會受到限制。鐵路促進人、貨的流通,對上述三大疫病應該都有負面影響。

除了這三個比較盛行的傳染病之外,西班牙流感在1918、1920兩年侵襲台灣,造成大流行,每次都造成2至3萬人死亡。至於鐵路是否促進了這些傳染病的流行,是我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題目,以後有機會再來介紹研究的成果。

解放維修市場 保護消費者

▲美國生產銷售農機設備的強鹿公司壟斷維修,引發二十多州農民眾怒。Adobe Stock
第227期
林茂昌
作者為台灣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多本重量級財經著作,如葛林斯潘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師父》、《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債時代》等。曾任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自2004年即財務獨立從事價值投資。2011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廣受好評。

今年7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要求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制定相關法規,提升農用機械維修的公平競爭,排除壟斷,以保障農民對自己所擁有設備的維修權。簡單說,農民自己花錢買的農機壞了,愛怎麼修就怎麼修,不必受原廠限制。

讀者或許會問,這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報導指出,維修權的概念和提升維修市場的公平競爭,將普遍推廣至汽車、手機、醫療器材等各行各業,這就和我們息息相關了。

美國農民的憤怒

東西壞了,我們有權決定如何修理,這原本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在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國際大廠企圖心越來越大之下,很多狀況已經不是我們所能想像。原廠獨家壟斷維修的利益不言自明,有些廠商的壟斷手法優雅高明,有些則過於粗暴。這次美國二十多州農民會如此憤怒,源自強鹿(John Deere)公司一系列自以為是的措施,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卻完全合法。

現代農業機械已經電腦化,所有的功能全部整合到一台主控電腦,而這個主控電腦竟成為強鹿公司壟斷維修的工具!例如,你的曳引機有一天突然出現故障碼,無法發動。你只能打電話給原廠或是合格經銷商,請他們派員來診斷並維修。根據報導,只有原廠授權的技師攜帶專用電腦才能進行診斷,確認哪個零件壞了。然後用新的原廠零件加上合格技師的代碼,連線到原廠,才能取得授權碼,重新「激活」這台曳引機。否則這台曳引機就是一堆廢鐵,而曳引機一台要價少說合台幣千萬。

可想而知,維修費用極為昂貴。你也許只是某個濾清器太久沒換,照說機器還能運轉,可是主控電腦就是把你鎖住,不讓發動。就算要修,按傳統經驗修起來頂多合台幣千元,但強鹿的收費可能要上萬元。而且還不是隨叫隨到,農忙時也許會等上一個星期。農民損失慘重。重點是,強鹿公司完全合法!

故事還沒結束,有的農民迫於無奈,只好找東歐的駭客來破解自己的曳引機主控程式,目的是讓自己的機器能夠重新發動,正常運作。但此舉違反了美國《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簡稱DMCA),這是要坐牢的!強鹿公司怎麼知道哪一部曳引機被破解了?很簡單,駕駛座底下有一張SIM卡和總公司連線,隨時傳送資料。

大多數農民不願違法,但內心的憤怒可想而知,於是二十多州農民串連起來推動「維修權」(right to repair)立法,終於得到拜登政府的重視。

 

不論是手機、汽車或是農機,只要原廠一旦壟斷維修之後,因為消費者別無選擇,維修服務就有超額利潤。Adobe Stock

▲不論是手機、汽車或是農機,只要原廠一旦壟斷維修之後,因為消費者別無選擇,維修服務就有超額利潤。Adobe Stock

 

從農機到手機 原廠壟斷維修市場

其實,不論是手機、汽車或是農機,原廠壟斷維修的手法主要有二個層面。首先,在維修實務上,採用特殊工具、專用診斷電腦或是不公開維修手冊等,構成維修障礙,阻止使用者DIY,也降低第三方維修的能力。例如手機電池更換,一般使用者沒有工具根本無法自行更換,只好回原廠。

其次,維修所需要的零件,如果不是原廠生產或是原廠授權,將很容易違反著作權法或是專利法。原廠運用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量,排除副廠零件,徹底消滅第三方維修能力。如果沒有原廠授權,副廠很容易被告侵權而面臨高額賠償。而沒有零件,第三方維修如何公平競爭?

原廠一旦壟斷維修之後,因為消費者別無選擇,維修服務就有超額利潤。這使得維修費居高不下,成為消費者的龐大負擔。比如說,最新蘋果手機面板摔壞,更換原廠零件要價將近一萬台幣。歐系高級房車,回原廠換照後鏡或車燈,動不動就是好幾萬。高額的維修費使得這些大廠產品過了保固之後,市場價值快速滑落,被迫提早報廢。這都是消費者的損失。

引進維修免責條款打破壟斷

那麼,目前市面上那些副廠汽車零件哪來的?這和保險公司有關。新車多半有保全險,原廠高額的維修費,直接衝擊保險公司的利益。保險公司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尋找第三方修護廠,培養合格副廠廠商和建立第三方品質認證標準,三管齊下。最重要的是推動「維修免責」條款,保護副廠。

消費者購買車子的當下,就已經支付原廠整部車所含有的專利利益,而日後維修車子,也只是維護自己的財產,並沒有侵害專利的問題。因此,副廠零件若是用於維修,當然也應該在專利上給予免責。因為只有在維修免責之下,第三方維修和副廠零件才能合法進入維修市場,打破壟斷局面,消費者才真正有選擇的自由。

合理保護消費者才是普世價值

由於維修免責可以促進公平競爭,有效抑制原廠維修價格,讓車主輕鬆養車,從而延長使用年限,可謂一舉數得,廣受歡迎。很快地,從美國到歐洲、到亞洲主要國家紛紛立法,建立維修免責條款。連汽車大國的德國也在2020年修法納入維修免責條款,保障德國消費者。其實,德國不得不往這個方向開放,因為同樣的汽車零件,德國硬是比鄰近國家貴了五成以上,人民豈能接受?

但最精彩的轉折卻發生在台灣。全世界將近80%的合格汽車副廠維修零件出自台灣,而台灣這麼多年來,卻一直沒有設立維修免責條款,讓原廠突然發現一塊「樂土」。於是德國、韓國等原廠紛紛來台登記專利,並控告台灣廠商侵權,要求鉅額賠償。法院最後會怎麼判,我們不得而知,在沒有維修免責條款之下,台灣廠商恐怕凶多吉少。

很多人說,台灣沒有維修免責條款,等於逼企業出走,把每年幾千億的汽車副廠零件產業拱手讓人。這個說法沒錯,但筆者認為,原廠和副廠間的法律戰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我們更要從消費者的權益去權衡。本質上這是消費者想要擺脫原廠維修壟斷的奮鬥。消費者就像小蝦米,如何能夠對抗原廠大鯨魚?我們是不是該合理調整原廠的智財權範圍,留一點空間給消費者?這才符合維修權運動的真正意義。

外部利益才是獎勵生技醫藥業的基礎

▲行政院2021年9月9日拍板《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草案,將新興的醫療領域如再生醫療、精準醫療、受託開發製造生技代工業納入租稅優惠適用範圍。Adobe Stock
第227期
陳博志
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

行政院2021年9月9日拍板《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草案,將新興的醫療領域如再生醫療、精準醫療、受託開發製造(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簡稱CDMO)生技代工業納入租稅優惠適用範圍,引領資金投入、強化留才攬才、培養新興科技護國群山,打造下一個十年生技產業榮景。

對此政策東洋藥品董事長、前行政院長林全有不同意見,他認為政府可對有技術含量的研發給予獎勵,CDMO只是企業經營模式的一種,不是每個委託研究都一定有技術含量,政府不宜對特定經營模式給予獎勵。由這爭議來看,租稅獎勵雖已持續數十年且爭論不斷,但可能很多人仍然不太明瞭租稅獎勵的學理或道理。

政府該獎勵的是「外部利益」

租稅獎勵的基本原理,其實和處罰汙染是一樣的,就是要把私人行為的外部成本和利益內部化,使私人行為更符合社會的利益,以提高全社會的效率及發展。汙染行為若不被處罰,汙染者就會藉汙染這種使別人和社會受害的行為,來降低自己的成本而獲利,以致造成汙染的產品及汙染行為過多而傷害社會整體的利益。

道理相同而方向相反的是,有些行為的部分利益不歸行為者而歸於全社會,也就是會產生外部利益。例如有些研究發展的成果研究者不能獨享,社會卻有很多人可以共享其利益,因此政府可能要給一點獎勵,否則研究者只由自己的利益去盤算時,可能不願做某些對社會整體有利的研究。這是租稅獎勵的基本原理,討論相關政策時應該由這基本原理出發。

但實際的政策和法規常不能只訂這種較抽象的原理,而要訂出一些具體的行為甚至產品和產業才容易執行。例如三十多年前依這種外部利益的理論制定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就以研發和人才培訓等具有外部利益的行為做為獎勵的方向,並劃定可以接受獎勵的產業範圍。

換言之,真正要獎勵的是外部利益,研發是因為被認為可能有外部利益而得到獎勵,政策要獎勵的更不是和研發有關的技術。但有些人卻誤以為研發或技術就是獎勵的目的,我們在制定和評論政策一定要掌握這個道理,才不會出差錯。CDMO是否該獎勵及該如何獎勵,也該由外部利益這基本道理來討論。

林全董事長認為政府可以對有技術含量的研發給予獎勵,但CDMO這種委託研發不一定都有技術含量,而最有技術含量的研發往往都是公司自行研發並由公司自行掌控卻被排除在獎勵之外。所以他並不贊成對CDMO的獎勵。這種主張雖值得參考,但其盲點就在於把獎勵的目標放在「高技術含量」,而不是前述「高外部利益」,而研發的技術含量卻不見得和其外部利益有密切關聯,有些不是很高深的技術也可能對社會有很大的貢獻。

高技術含量的研發若是如林董事長所言由公司自行掌控研發,且自行運用而獲利而未外溢利益給社會其他人,理論上更不見得需要政府給予獎勵。簡單地說,林董事長的目標是獎勵高技術含量的研發,而政府在自由經濟的原則下,通常合理的目標卻是補償或獎勵有外部利益的研發和其他行為。政府決策者應分清兩者的差異,才能想清楚獎勵政策該怎麼做。

國際合作也要基於「外部利益」

而從外部利益的觀點,國際合作或委託研發生產這類活動,在全球肺炎及貿易爭議之後,可能具有比以前更重要的外部利益而值得政府注意。肺炎和貿易爭議將使全球分工方式發生重大改變(請參閱:陳博志,〈肺炎後的全球新分工趨勢〉,《台經月刊》43卷7期,2020年7月),其中包括各國要提高某些重要產品的自給率、要找可信賴的對象合作、生產鏈減少分段以及各國走向水平貿易等新方向,都可能需要有更多國際合作及委託研發,以及由其中產生的外部利益。

合作研發是全球本來就該發展的方向。國際經濟合作最早是產品互通有無,然後走向依「比較利益」分工生產各種產品來貿易,後來又向上發展出生產要素的交流合作,如國際投資及人才和技術的流動。未來在技術研發上有更多國際合作以兼用各國的長處來降低研發成本及提高研發成果,應是很自然的發展。

一國不能參與國際研發合作,將像以往若不參與國際生產合作而單打獨鬥會使競爭力偏低一樣,會減損本國研發乃至經濟發展的能力。所以政府應設法排除國際合作研發不必要的障礙,並對研發合作中具有明顯外部利益的項目給予獎勵。

由於肺炎所曝露的風險以及美中貿易爭議顯示,某些國家和廠商用不公平政策奪取別人技術和生產的現象,將促使未來大家都會想找較可靠的合作伙伴,因此可信賴的廠商及國家將可得到更多合作機會。而在知識經濟時代,研發乃是生產的重要上游活動,企業若在研發階段就能相互合作,生產的合作將更為可能。研發的合作及其成果技術的共有,也將使彼此有更大的互信或者相互制衡,因此更易成為可以信賴的合作對象。所以我們若有更多國際研發合作,將可以有更多生產合作的機會、更可信賴的國家形象,以及更多進一步促成國際合作的技術及人才網絡等等外部利益。

貿易戰和疫情後的國際合作

肺炎疫情爆發之後,各國都想提高某些重要產品如藥品和晶片的自給率,但若很多國家同時研發及生產同一種產品,將可能使生產和研發在各國都失去規模經濟。跨國合作或委託研發不只可以降低研發成本,也因為技術的合作與共享,而較能減輕產能在外國時斷貨的顧慮。有共同研發的成果之後,即使要將產能分配到各國以滿足各國自給率的要求,也可以基於共同利益而做較合理的安排。

例如合作各國可採取水平分工,平時用共有的技術在各國分別生產相似但設計和功能略有不同的產品,並透過貿易讓各國人民都能享有多樣化的產品,且各國生產都得到規模經濟以降低成本。而在萬一貿易因外在因素受阻時,各國生產單一產品的設備仍可藉共有技術,以稍高成本生產多樣產品以滿足必要的需求。國際生技醫藥的合作研發,可能就具有這種必要時提高重要藥品之自給率的功能,而具有社會外部利益。

肺炎和貿易爭議的結果,為了降低風險及避開不可信賴的合作對象,有些國際生產鏈的分工將不再像以前為了降低成本而分得那麼細。參與一條生產鏈的合作國家將會減少,生產鏈將由像一串珍珠變成像一串香腸,能參與的國家則會分到比以前更長的一段。但其能分到的條件是該國在這整個一段的生產都要有相當的技術和生產能力,而且整段合計的競爭力不能太低。

換言之,若這段之中有一些地方我國比別國差太多,我們就可能整段都得不到參與國際合作或生產鏈的機會。這時爭取國際合作,包括研發合作,以將這一小段能力補足而讓整段生產鏈都有機會,就可能是外部利益甚大的做法。這也顯示CDMO或其他國際合作是否值得政府獎勵,有很多值得詳細研究評估的地方,不是只有技術含量一項。

央行副總裁陳南光:發行央行數位通貨的戰略性考量(下)

▲為積極回應各國金融主管當局的疑慮,臉書將Libra更名為Diem,大幅縮減發行規模與種類,只計畫發行Diem美元穩定幣。Adobe Stock
第227期
陳南光
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中央銀行副總裁。
* 本文內容謹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服務單位無關,如有錯誤亦概由作者負責。

(續上期)

由於Libra穩定幣具有快速與成本低廉的跨境支付的功能與匿名性,以及龐大的市場力量可能對各國央行的貨幣主權造成威脅,2019年6月Libra計畫發布後,G7在該年10月的強硬聲明指出,穩定幣在所有的法律與監理風險解決之前,他們將持續反對Libra的推出。不過我們可以發現,部分主要國家金融主管當局的態度已逐漸轉變。

對穩定幣態度的轉變:從排拒到納入監理

為積極回應各國金融主管當局的疑慮,Libra協會在2020年4月發布2.0版白皮書,從聲稱建立全球性貨幣,轉為強調建立全球支付系統及金融基礎設施、提高準備資產配置的安全性、增提資本緩衝、並強化反洗錢相關法令遵循的措施。其後更將Libra更名為Diem,大幅縮減發行規模與種類,只計畫發行Diem美元穩定幣。

2019年7月,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簡稱PIIE)研究員馬丁‧喬贊帕(Martin Chorzempa)指出,若美國監理機構採取更多的管制措施,或制定可能扼殺臉書創新的法規,中國的BigTechs將有機會向全球擴展並取得主導地位。2019年9月美國歷史學家尼爾‧佛格森(Niall Ferguson)也提出預警,若中國的行動支付基礎設施形成全球性的支付系統,美元可能會失去全球第一大貨幣的地位;他強調美國應將注意力轉向貨幣主導地位的競爭,而要與中國的行動支付系統競爭,最快的方法是支持Libra。

對此,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United State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簡稱SEC)委員皮爾士(Hester Peirce)今年4月認為,因為穩定幣大多由美元資產支撐,穩定幣的崛起將有助維持美元的主導地位。事實上,2021年1月美國通貨監理署(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簡稱OCC)已同意其監理下的金融機構(向聯邦註冊的銀行與聯邦儲蓄機構),可參與「獨立節點驗證網絡」(Independent Node Verification Networks,簡稱INVN),成為INVN上的節點,驗證、儲存與紀錄支付交易,並且可使用穩定幣等數位通貨進行「被允許的」支付行為。OCC的裁定給予INVN與其他全球金融網路系統(Swift、ACH、Fedwire等)等同的地位,並為穩定幣等數位通貨納入監理架構跨出一大步。除了美國金融主管當局的回應,2021年3月信用卡公司VISA也開放客戶使用穩定幣USDC進行支付交易結算。同時,鑑於2020年初以來穩定幣的快速成長、具有作為支付工具的潛力、以及對於金融穩定的可能威脅,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在2021年7月召集Fed、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簡稱SEC)、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簡稱CFTC)、通貨監理署(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簡稱OC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簡稱FDIC)等金融主管監理機關,成立工作小組,討論將穩定幣並納入監理架構。

在跨國監理合作的努力上,G20的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簡稱FSB)與國際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世界銀行(World Bank)及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簡稱BIS)合作,將於2022年中前制定穩定幣的國際共通監理標準與指引,建立各國金融監理當局之間的合作,並在國家層級上建立與FSB的國際共通標準及指引一致的監理架構。FSB初步的主要建議是,穩定幣的管制與監理必須與其從事的業務與風險相稱,以符合「相同業務、相同風險,適用相同規範」(same business, same risks, same rules)的基本原則,不應有法規套利(regulatory arbitrage)的空間。若正式納入國際性金融監理架構,無疑將有助於穩定幣的長遠發展,同時更強化美元的國際地位。

 

中國央行(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數位人民幣的對外戰略目標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Adobe Stock

▲中國央行(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數位人民幣的對外戰略目標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Adobe Stock

 

發行數位人民幣與人民幣國際化

就發行數位人民幣的主要目的,中國人民銀行的說法是降低印鈔與管理成本、減少偽鈔、促進普惠金融、防範支付系統與交易資料由民間支付業者壟斷等。當然,藉此也可全面掌控支付市場的金流與交易數據,削弱民間支付平台的主導地位。除此之外,提升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重要角色一直是中國人民銀行長久以來的目標。

2015年10月人民銀行啟用「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s System,簡稱CIPS),2016年10月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簡稱SDR)貨幣籃,並與多國央行簽署貨幣互換協議(SWAP)。最近的措施則是2021年7月人行宣布計畫開放資本帳與人民幣自由兌換,並將在上海在先試行。然而,這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成效到目前為止仍很有限。到2021年6月,人民幣占全球跨境支付的比例仍只有2.46%,相較於美元及歐元的跨境支付占比在35%~40%之間。同時,人民幣占全球央行外匯準備比例在2021年第1季為2.45%,相較於美元同時期為59.5%。

2019年6月Libra計畫發布,由於Libra在設計上不論釘住的一籃子貨幣或發行準備資產,均以美元為主,若被廣泛接受,將可能更加強化美元全球性貨幣的地位。這對數位人民幣的發行帶來更大的急迫性。於是中國人民銀行加緊在2020年8月起在多個試點地區展開先導測試。

中國人民銀行官員朱雋於今年5月強調,必須取得央行數位通貨先發權,並將藉由行動支付推動數位人民幣跨境零售支付的使用,此與人民幣國際化的腳步息息相關。顯然,發行數位人民幣的對外戰略目標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雖然其他人行官員在不同場合刻意淡化數位人民幣在人民幣國際化的角色,今年7月發布的《中國數位人民幣的研發進展白皮書》更重申發行數位人民幣主要用於境內流通使用,而非人民幣國際化與全球貨幣體系的主導權。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發行數位人民幣確實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環。

中國期望藉由數位人民幣跨境支付的快速便利與低成本,透過其BigTechs所架設的全球支付金融基礎設施,結合支付與多樣化的數位服務,藉此帶動中國與各國遊客與民眾在世界各地使用數位人民幣進行支付交易,企圖藉此擴大人民幣國際化的版圖並鞏固其CBDC先發者的地位。然而,在法治不彰、資訊透明度低等結構性因素下,即便最近宣布計畫開放資本帳,在可見未來人民幣國際化仍不易有大幅度進展,更難以挑戰以美元為主的國際貨幣制度。即使如此,中國仍極力促使部分地區的民眾與企業,包括加入一帶一路成員國以及遭美制裁國家(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等國),使用數位人民幣支付的意願,並吸引這些國家的金融機構參與CIPS,擴增以人民幣計價與結算的國際貿易規模。中國在這些地區內已取得若干進展。

跨境外溢效應與國際合作

那麼應該如何因應穩定幣與其他國家CBDC對本國的貨幣主權、支付清算系統造成衝擊?由於貨幣涉及國家主權,各主要國家在其國內均有維護其主權貨幣之流通與使用的機制。但是穩定幣與CBDC的跨境支付的優勢,造成各國外匯及資本移動管理與金融監理的困難,以及跨國監理權限界定的複雜度。像是設定非本國居民持有本國CBDC或本國居民持有他國CBDC的條件,這些限制在實務上並不易執行,況且提高跨境支付效率原本就是開發CBDC的重要動機之一,過多的限制只會削弱民眾使用CBDC的意願。

相對消極的限制,另一個解決之道是尋求跨國合作。除了前述FSB與IMF、World Bank及BIS合作,將於2022年中前制定穩定幣的國際共通監理標準與指引之外,BIS在今年7月也呼籲各國央行應針對CBDC進行多邊合作,透過制定通用標準、建立國際支付基礎設施,並提出多國CBDC跨境與跨幣種的連結方式。有三種不同程度的整合模式:相容的CBDC系統;相互連結的CBDC系統;以及單一的m-CBDC系統。

這幾種不同程度的合作與系統整合,從提升不同CBDC之間的相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或相容性,到最終不同CBDC在同一個支付系統的平台上運作(m-CBDC系統),可減緩資本外流與通貨替代等風險,提高各國CBDC的跨境支付效率,並同時保有自己的貨幣主權。

結語

根據前面的討論,儘管各國央行發展CBDC的目的與急迫性各有不同,從許多國家對穩定幣及其他央行CBDC潛在威脅的反應來看,單是被動回應民眾的支付需求,顯然是不足的。面對外在情勢不斷演變,我們應擴大並拉長視野,審慎因應穩定幣及其他央行CBDC的跨境外溢效應,以及可能對本國貨幣主權與支付清算系統產生的衝擊。因此,在什麼時候或情境下,一國央行應發行CBDC?或可參酌ECB,考慮設定在某些條件或情境觸發時,啟動本國的CBDC。

全台唯一踢踏舞咖啡廳 陳厚均推廣用腳唱歌的舞蹈

▲陳厚均以踢踏舞結合咖啡廳,為全台唯一的複合式舞蹈教室。
第227期
文、攝影⊙謝平平

2016年,拿過國內外多次踢踏舞冠軍的陳厚均(小眼睛老師)頂下台北松德路的店面,與女友自行創業。一樓為咖啡廳,地下室為踢踏舞教室,店名就叫「踢踏舞咖啡廳 & 工作室-TapLife」,這樣的複合式經營相當少見,優點是辨識度高,缺點是聽過踢踏舞課程的民眾並不多。但出人意料的是,踢踏舞課程比咖啡廳的營收更加穩健。

 

▲踢踏舞咖啡廳內的相關收藏品,包括畫作。

▲踢踏舞咖啡廳內的相關收藏品,包括畫作。

 

緣起》咖啡廳面臨強大競爭

陳厚均是台灣踢踏舞界相當知名的舞者,能跳能編,在萬芳醫院擔任職能治療師三年後,離職到踢踏舞發源地美國短期進修,在各大城市的踢踏舞節認識許多頂尖舞者,該場旅行是他正式進入踢踏舞界的一場儀式。

這家咖啡廳原是一家訓練藝人公司的店面,他與擔任咖啡店長的女友一起創業,店內不定時舉辦桌遊派對、舞會,並開放包場演講,「Tap Life就是踢踏生活,大家可以在咖啡廳分享生活,一般民眾也能進來喝咖啡。」

咖啡廳雖位於台北頂級商圈的信義區,但處於商業區外圍,難以爭取白領客層。為免製造塑膠垃圾,咖啡廳不提供外送、外帶服務,客群多是在地客,「這附近就有15家咖啡店。」加上咖啡廳薄利,陳厚均坦言,「現在營運多靠踢踏舞課程,咖啡廳變成附屬品。」

 

陳厚均是台灣知名踢踏舞老師。

▲陳厚均是台灣知名踢踏舞老師。

 

試煉》踢踏舞教室靠口碑行銷

踢踏舞發源於17世紀的美國,結合了愛爾蘭吉格舞與英國木屐舞蹈,直到1920年左右,才有了「tap dance」的正式名稱。陳厚均表示,踢踏舞結合舞蹈與音樂,對一般人而言,可促進肌力、肌耐力,對孩童則可輔助其認知抽象概念,加上本身具有職能治療師的背景,陳厚均對學生的動作能進一步糾正,提供學生更多諮詢。

陳厚均在大學時才開始學習踢踏舞,是中山醫學大學的踢踏舞社創社社長,兼職教課、演出已久,知名度相當高;加上教室位於捷運站附近,順利吸引喜愛踢踏舞的民眾前來上課。去年引入具有社交功能的搖擺舞(swing dance)後,吸引更多介於25至38歲的年輕人。

陳厚均表示,學生有一半是自己上門,另一半則是靠口碑行銷而來。2020年第一季,上課人數開始穩定。但爆發COVID-19疫情後,踢踏舞咖啡廳面臨生存挑戰,因而開始推出線上的套裝課程與視訊課程,並同時經營YouTube頻道。

 

全台唯一踢踏舞咖啡廳。

▲全台唯一踢踏舞咖啡廳。

 

堅持》複合式經營沒有如此簡單

陳厚均表示,踢踏舞是獨特舞種,一般人較少接觸到相關資訊,因此行銷方法很重要。結合咖啡廳的營運模式是否可以複製?他表示,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咖啡廳與舞蹈教室是二本不同的生意經,他花了不少心力整合咖啡廳與舞蹈教室的營運步調。陳厚均認為,如果以舞蹈教室為主,與咖啡廳等異業結盟,其實也是不錯的選擇。

 

 

「踢踏舞咖啡廳 & 工作室-TapLife」創業資訊

創業資金:300萬

主要花費:裝潢150萬(含頂讓金)

教室/餐廳坪數:39坪╱39坪

月租金/單月營收比:20%(2021年5月之前)

單堂課程費用:550元

行銷宣傳:口碑行銷、社群媒體、YouTube頻道

 

 

相關文章:

迪士尼樂園經驗 嚴文啟創立夢想家舞蹈製所

探戈老師升格老闆 張維倫:先想清楚商業模式

探戈老師升格老闆 張維倫:先想清楚商業模式

▲張維倫將「兩兩探戈」打造為探戈學習平台,認為單憑一己之力無法成局,吸引各方老師與民眾,才能效益最大化。
第227期
文、攝影⊙謝平平

2015年時,台中的探戈課程極少,學費加上外地老師的車馬費與教室費用,墊高的學費使課程無法持續下去。張維倫當時是台中唯一的在地老師,每月租用教室的費用超過二萬,她天真以為每月再多花幾千元,就能開設自己的舞蹈教室,興沖沖租下場地,創立「Tango.two兩兩探戈」後,才發現一切無法掌握,壓力大到皮蛇上身。

 

學生練習中。Tango.two 兩兩探戈粉絲專頁擷圖

▲學生練習中。Tango.two 兩兩探戈粉絲專頁擷圖

 

緣起》打造唯美教室壓力大

張維倫踏入探戈教學,是朋友「推坑」,但2019年想開設教室,兩位兼職助教,「一位是建築師,一位是室內設計師,」卻想勸退她。當時她預估新教室裝潢費用約60萬,兩位助教都搖頭說不夠。

 

兩兩探戈精品展示區,包括來自希臘的舞衣。

▲兩兩探戈精品展示區,包括來自希臘的舞衣。

 

但她受不了傳統舞蹈教室的燈光慘淡,新教室租金如她預期,每月僅多了數千元,便一頭栽入。只不過舞蹈教室的裝潢費用卻遠超出預算,木地板、天花板、服飾展示區、吧台以及燈光設計等費用,加總近200萬,最後還忍痛刪除天花板裝潢,省下20萬,她笑嘆:「冷氣是我自己買的。」

當時張維倫手上僅有數十萬現金,資金缺口過大導致皮蛇上身,痛不欲生,「當員工真的很幸福,現在我每天都在想錢!」生性樂觀開朗的她還不忘自嘲。

 

兩兩探戈教室因為母親的甜點飄香。Tango.two 兩兩探戈粉絲專頁擷圖

▲兩兩探戈教室因為母親的甜點飄香。Tango.two 兩兩探戈粉絲專頁擷圖

 

試煉》善用青創、鳳凰微型貸款

張維倫個性好、人緣佳,朋友聽到她的壓力大,主動出借部分資金,也建議她尋求勞動部針對女性創業推出的「鳳凰微型貸款」,最後貸得50萬,加上青創貸款40萬,加上推出週年慶折扣課程賺了一些,終於補足資金缺口。

「你如果不滿意薪資,就跟老闆談,千萬不要為了『想賺多一點錢』去創業。」她天真以為只要能支付自己與老師的鐘點費、教室租金、水電網路等,就能創業成功。直到背上貸款,加上固定成本支出,她才知道沒有一顆經商腦袋、只憑一股熱忱,難以存活;「鳳凰微型貸款」的會計師、朋友分享的老闆經驗談都幫她建立了經營者思維。

 

探戈舞鞋同時可作為宴會鞋款使用。

▲探戈舞鞋同時可作為宴會鞋款使用。

 

堅持》創業前要想清楚獲利模式

隨著數位時代來臨,張維倫透過社群媒體與學生互動,自己寫文案、剪影片。剛開始,她介紹探戈文化,但反應冷淡,直到改寫舞步教學等,學生才互動熱烈,「我後來才搞懂,喜歡文化與喜歡跳探戈,是二種不同客群。」為增加「兩兩探戈」曝光度,她也開始經營Podcast與YouTube頻道。

張維倫估算,每月需有600人次上課,舞蹈教室才能達標,她努力創造不同機會,並採異業結盟介紹探戈舞蹈;同時她也表示,創業前要想清楚商品獲利模式,因為學生口味不斷改變。但創業最大好處是可與思考正向的人相處,「因為有很多困難要解決。」這也是她敢大聲說創業還不錯的主因。

 

 

「Tango.two兩兩探戈」創業資訊

創業資金:200萬

主要花費:教室裝潢

教室坪數:50坪

月租金/單月營收比:11%(COVID-19疫情之前)

單堂課程費用:新手體驗400元、入門體驗班(4堂)1,500元

行銷宣傳:口碑行銷、社群媒體、YouTube頻道、Podcast

 

 

 

相關文章:

迪士尼樂園經驗 嚴文啟創立夢想家舞蹈製所

全台唯一踢踏舞咖啡廳 陳厚均推廣用腳唱歌的舞蹈

迪士尼樂園經驗 嚴文啟創立夢想家舞蹈製所

▲夢想家舞蹈製所創辦人嚴文啟。
第227期
文、攝影⊙謝平平

如果你膽敢站上2公尺的高蹺跳舞,或許創業也不是太難了。「夢想家舞蹈製所」創辦人嚴文啟在香港迪士尼樂園擔任舞者5年,回台前已在腦中擘劃無數次舞蹈教室的藍圖,2020年搬回台灣後,租屋、裝潢、規劃課程等迅速在半年內完成,迪士尼的表演訓練也讓他的舞蹈教室在大彰化地區有著相當不同的風格。

 

嚴文啟在迪士尼樂園工作5年,表演經驗紮實。嚴文啟提供

▲嚴文啟在迪士尼樂園工作5年,表演經驗紮實。嚴文啟提供

 

緣起》與觀眾近距離接觸的表演經驗

國中時期為了逃避晚自習,嚴文啟加入啦啦隊,意外發現自己喜歡表演的一面;高中考上影視科,校內很風光,同時也在外補習基礎舞蹈課,晚別人十年練拉筋,痛苦加倍,現在的他相當佩服自己當年的勇氣。

考上迪士尼樂園舞者資格,可說是他人生的轉捩點。第一年赴港,嚴文啟的笑容十分生澀,他笑說:「就像好人好事代表那樣。」舞者除了肢體動作、臉部表情,嚴文啟表示,與觀眾的四目相交,將角色人物的開心感染給觀眾,都是迪士尼相當看重的一環。

嚴文啟畢業於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多在舞台上演出,與觀眾有一段距離,而在迪士尼樂園的演出與觀眾是近距離接觸,他更能體會在演出中如何帶動觀眾,也啟發了他對舞蹈教室的不同想法。

 

夢想家舞蹈製所位於彰化,被學生稱為網美型教室。

▲夢想家舞蹈製所位於彰化,被學生稱為網美型教室。

 

試煉》舞蹈教室的藍海市場

目前市場上的舞蹈教室多以專業舞蹈為主,供學齡兒童培養專業,而夢想家舞蹈製所卻從兒童基礎舞蹈班、幼兒律動班、兒童MV舞,到成人的韓流K-pop、成人中國古典舞、成人芭蕾、成人Hip-Hop、Zumba、百老匯爵士舞等,囊括專業舞蹈與休閒舞蹈,甚至是熱門的空中瑜伽等,5人開班。

嚴文啟認為成人也須有圓夢的機會,他並以自身經驗傳授如何讓表演更加動人的祕笈,私下也常跟學生討論喜歡哪首歌、哪類課程,作為與所內老師的教學討論,「學生下次上課就會非常期待。」

 

相當熱門的空中瑜伽課程。嚴文啟提供

▲相當熱門的空中瑜伽課程。嚴文啟提供

 

堅持》親手打造夢幻教室省一半

除客製化的小班課程吸引人,夢想家舞蹈製所的二間教室整體視覺清新素淨,不同角落有不同香氛,就連髮圈也準備好給學生,令許多學生感到十分貼心,也因此該教室約有一半學生來自口耳相傳。

 

夢想家舞蹈製所犧牲一間教室,改為社交空間。

▲夢想家舞蹈製所犧牲一間教室,改為社交空間。

 

但這間看起來大手筆的網美型教室,卻是門外漢嚴文啟親手打造。還完學貸後,他手上創業資金僅餘50萬,求教開設室內設計公司的同學幫忙選色、選料,找朋友幫忙鋪設木地板、妹妹幫忙油漆,自己收尾、裝燈,即使因此省下一半裝潢費用,但還是超過預算,創業資金幾乎告罄。

嚴文啟的經營思維來自迪士尼的經驗,迅速、吸引人、能與學生互動愉快。雖然開幕期間就遇到疫情攪局,但他馬上開設線上課程,化被動為主動,即使收益有限,但現今也是數位學習的新起點,他期待舞蹈教室能繼續在彰化生根發芽。

 

 

「夢想家舞蹈製所」創業資訊

創業資金:50萬

主要花費:教室裝潢

教室坪數:60坪

月租金/單月營收比:超過20%(開幕課程優惠,又逢COVID-19疫情襲擊)

開課種類:10種以上專業舞蹈與休閒舞蹈

單堂課程費用:新手體驗300元,一期8堂課2,000~3,000元。

行銷宣傳:臉書、IG、YouTube

 

 

相關文章:

探戈老師升格老闆 張維倫:先想清楚商業模式

全台唯一踢踏舞咖啡廳 陳厚均推廣用腳唱歌的舞蹈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廣告文化

▲從廣告表現可以觀察出當地的消費型態,以及人們的思考與行為模式。例如台灣和日本的啤酒文化有所不同。Adobe Stock
第227期
大塊文化提供
你是否曾經看過那些完全不像廣告,一點也沒感覺到被推銷,甚至讓你看得入迷或若有所思?
每一個廣告的誕生,不僅僅是靠創意,還得摸清消費者的樣貌,甚至背後群體的文化、行為模式。
如果你正想設計一個高水準的廣告,這本《廣告與它們的產地》是第一個以廣告創意為題的台灣、日本文化觀察報告,搜羅了2015~2021年間超過一百則以上的案例,聚焦化妝品、感冒藥、人壽保險、啤酒、速食店、超商、飲料等13種與一般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廣告類型,挖掘廣告背後的文化意涵。
作者東京碎片(uedada)畢業於早稻田大學,能用中文創作並經營華文部落格,是個具有幽默風趣性格與敏銳觀察力的奇妙日本人。為「第一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評審團推薦優格」首位外國得獎者,2012~14年誠品站駐站作家。
從第177期開始,《看》雜誌編輯部與多家出版社合作,為讀者精選好書,經授權後以小篇文章形式,供讀者吸收好書精華。以下內容摘自原書。

廣告與它們的產地:東京廣告人的台日廣告觀察筆記

書名:廣告與它們的產地:東京廣告人的台日廣告觀察筆記

作者:東京碎片(uedada)

議者:歐兆苓

出版社:大塊文化

類別:行銷、廣告、廣告設計

出版日期:2021年9月3日

 

 

 

 

 

我知道在台灣也買得到日本的生啤酒「麒麟一番搾」,可是沒想到竟然還有台灣版的電視廣告。

人生的一番搾

實際一見,可以看出廠商花了很多心力製作。聽說2017年的「人生的一番搾」系列還得過台灣的廣告獎。這個系列的代言人是吳慷仁和吳子霏,每支篇幅約30秒~1分鐘。

「好身手篇」應該是這個系列的第一支廣告。正在店裡吃飯的吳慷仁弄掉了一塊炸豬排,他立刻伸出筷子,漂亮地夾住撞到桌角、差點就掉到地上的豬排。此時插入旁白:「人生中,有許多獨一無二的時刻。這種時刻,就叫做『人生的一番搾』。」接著,他一臉得意地看著被他拯救的豬排,心滿意足地喝下啤酒杯裡的一番搾。

啊,沒錯!這種微不足道的喜悅很痛快吧?我也非常能理解他不由自主地擺出誇張的勝利手勢和想要乾杯的心情。

在「好默契篇」,吳慷仁與一名女子在餐廳裡,兩人的目光不經意地停留在座位的桌子上,接著異口同聲地說:「好想要木頭長桌……」鏡頭瞬間拉近了兩人之間的距離。另外還有他向對方求婚,以及婚後生活的版本,讓人看了會心一笑。

此外,還有上司告訴他升官、夫妻一起搬到新家,以及在常去的酒吧遇到臭味相投的人等等,好幾種不同的版本。主角們在經歷某個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成功以後,津津有味地喝著啤酒,藉此讓爽快的心情與啤酒的滋味產生連結。

雖然2018年加入了一些喜劇效果和諷刺性的演出,但概念上仍然是大同小異。每一個版本的廣告都有這句旁白:

這一刻,即使微不足道,也值得引以為傲。

讓人覺得這種喜悅是不分國界的。

日本「好幸福!」的背後涵義

與此同時期的2017年,日本的麒麟一番搾找來鈴木亮平、石田百合子、堤真一和滿島光四位知名演員代言,每部篇幅15~30秒的系列廣告。用啤酒象徵日常幸福滋味的構造和台灣的廣告很像,但仔細觀察,我發現啤酒的登場方式不太一樣。

「出差回來篇」是這個系列的典型代表。

鈴木亮平飾演的生意人從國外出差回來,在機場搭上計程車。本以為他要回公司或直接回家,沒想到他竟然穿過暖簾走進蕎麥麵店,大口喝下玻璃杯裡的啤酒說:

「啊~好幸福!」(這是該系列廣告共通的關鍵台詞。)

背景音樂是知名爵士樂曲〈棕色小茶壺〉(Little Brown Jug)的旋律,搭配鈴木亮平本人的歌聲唱著:

痛苦的長途旅程 沉重的工作都不算什麼/在日本等著我的 這一杯。

換言之,該系列廣告要傳遞的訊息是:在熬過痛苦、沉重的事情之後所喝到的啤酒是最好喝、最幸福的。其他版本的基本架構也都是如此,以比較詼諧的方式呈現,不強調痛苦和沉重的感覺,僅止於「稍微忍耐一下」的程度。

石田百合子的「高爾夫球篇」,飾演初學者的她和幾位朋友一起打球,可是推桿推了幾次都沒能進洞。她一邊向在一旁等待的朋友們和另一組人道歉,一邊又試了好幾次(雖然只是打好玩的,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日本人會感受到「造成他人困擾」的壓力)。不過在最後,她和朋友們一起暢飲一番搾,說出關鍵的那一句:「啊~好幸福!」

另外還有一個版本是滿島光獨自一人走進燒肉店大快朵頤。在十五秒的短版廣告裡,她只是配飯吃烤肉、喝啤酒;但是在三十秒的版本中,前面大概有三秒是她晚上背著大包包和檔案夾找餐廳的畫面,暗示下班後又累又餓的狀態。

除此之外,還有自己下廚做菜,或是聽著天婦羅店店長的長篇大論,遲遲找不到時機喝啤酒等等,主角總會經歷某種輕微程度的辛勞或忍耐。

微妙卻巨大的差別

比較台灣和日本的一番搾廣告,啤酒登場的過程有兩個很大的差別:

第一個差別是對「辛勞」和「忍耐」的描寫。

日本的廣告是用辛勞和忍耐作為題材的中心;而台灣的廣告雖然也有讓主角經歷辛勞,可是也有很多描述天降好運的版本,例如在回家路上撿到小狗,或是在酒吧遇到有相同音樂嗜好的人等等。也就是說,在台灣的廣告裡,主角的辛勞和忍耐並不是必要的元素。

另一個差別是喜悅與啤酒的關聯性。

在日本的廣告中,各種辛勞和忍耐都因為喝下美味的啤酒而得到回報,因此主角才會說出「好幸福!」這句台詞。換言之,沒有啤酒,幸福就無法實現。

反之,在台灣的廣告裡,主角在喝到啤酒前就已經遇見了「獨一無二的時刻」,喝啤酒只是在重新回味那份喜悅。

也就是說,日本的廣告把啤酒當成在努力過後給自己的犒賞或慰藉;而台灣的廣告則是用來紀念或慶祝降臨在自己身上的好運。台灣和日本兩國的啤酒觀應該就差在這裡吧。

有一個日本的慣用說法象徵了這樣的差別。日本人在喝下第一口啤酒之後會說:「啊~我就是為了這一杯而活的啊!」

當然,這句話只是誇飾了對啤酒的熱愛,不過裡面包含了「因為有這杯啤酒,我才能忍受平日辛勞」的心情。

我問過一個台灣的朋友,台灣人在這個情況會怎麼說。對方告訴我的答案是:「喝第一口最爽啦!」果然還是聽不出辛勞或忍耐的語意。

(以上節選自《廣告與它們的產地》第1章〈飲食〉第36頁~第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