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日本市場,旺萊山攜鳳梨酥登陸東京食品展

旺萊山三度參加東京食品展,積極布局日本市場。旺萊山提供
曾允盈

旺萊山作為台灣第一鳳梨全果應用品牌,在亞洲最大規模食品專業展會參展,預計2025年第二季進軍日本市場,於東京有機食品商店駐點,拓展海外通路。

2025東京國際食品展,於3月11日盛大登場,共同創辦人劉又睿,攜帶經典鳳梨酥、創新鳳梨蜜愛玉吸凍、鳳梨果乾等明星商品參展,還有榮獲金牌獎項的鳳梨醋、國家品質玉山獎的鳳梨醱酵液,向日本消費者展示旺萊山的獨特生產線,和全果應用的卓越實力。

東京國際食品展是全球食品產業的重要交流平台,每年吸引超過數萬名業者與買家參與,為品牌提供進軍亞洲市場的絕佳機會。

劉又睿表示:「預計第二季將進駐東京有機食品商店,販售有機鳳梨果乾。」也期盼透過與日本通路商合作,深化當地市場連結,把台灣的特色風味帶到更多國家。

旺萊山的明星商品「鳳梨酥」,選用嘉義民雄當地栽培的鳳梨,內餡以帶有微酸口感的2號土鳳梨,結合較甜的17號金鑽鳳梨,打造酸甜適中的完美風味。台北大稻埕門市,外國觀光客消費占比高達5成,以日本旅客為大宗。

還有代表正港台灣味的鳳梨蜜愛玉吸凍、鳳梨梅子果凍、鳳梨酒,「因為日本沒有愛玉,且口感軟Q,搭配新鮮榨取的鳳梨原汁,層次豐富。」劉又睿分析,產品融合台灣在地農產特色與創新研發,因此成為國際旅客的伴手禮首選。

作為台灣第一個鳳梨全果應用的品牌,旺萊山長年深耕在地農業,以「一顆鳳梨,全果利用」為理念,將果肉、果汁充分運用,開發出多樣商品,包括鳳梨葉纖維結合再生紙漿,製作禮盒包材,或混合其他纖維紡成紗線,讓鳳梨不僅是美味甜點,也是健康、永續的選擇。

 

南韓總統尹錫悅獲釋 社會政治對立創新高

Getty Images
哨子先生

上週有條相當受注目的國際新聞,就是南韓總統尹錫悅獲釋的消息。韓媒社以「出人意料」形容這件事,隔天,首爾出現挺尹和反尹的集結大遊行。

先來快速回顧一下尹錫悅的戒嚴風波:

📌 2023年12月3日,尹錫悅在電視上宣布「緊急戒嚴」,理由是國家面臨「叛國份子」滲透的危機,需要穩定局勢。

📌 6小時後,韓國國會議員闖進議事堂投票否決戒嚴令,尹錫悅隨後宣布取消戒嚴。

📌 12月中旬,在野黨發動彈劾,指控尹錫悅違憲、試圖以戒嚴干預政治,並要求將其下台。

📌 2024年1月15日,韓國公調處以「違憲戒嚴」、「內亂罪」等罪名將尹錫悅逮捕,成為韓國歷史上首位在任內因刑事指控被捕的總統。

📌 2024年3月7日,首爾地方法院裁定尹錫悅的羈押理由不足宣告撤銷,隔天檢方放棄抗告,尹錫悅正式獲釋。

尹錫悅在獲釋後與外面守候的大批支持者感謝致意,而且強調,他的行動並非為了個人權力,而是基於國家利益,並重申共產勢力對韓國的滲透威脅。

他在法庭上辯論的理由也是一樣,尹錫悅不停強調這次戒嚴不同於過去以武力鎮壓的軍事統治,而是透過這個方式「讓人民意識到國家正在危險中」。

確實,戒嚴事件發生後,南韓社會對立更嚴重。挺尹與反尹的對立氣氛在尹錫悅獲釋後達到巔峰。3月9日,支持者和反對者在首爾市中心大規模集會,據說警方調派了全國近十分之一的警力到首爾維持秩序。

此外根據最新民調,韓國民眾對「社會對立嚴重程度」的評分達到3.04分(滿分4分),創下新高。其中進步派 vs. 保守派的對立最為嚴重,從2018年的3.35分升至3.52分,遠高於其他社會議題,如貧富差距、首都圈 vs. 非首都圈的區域矛盾等。

政治對立幾乎癱瘓了政府運作,戒嚴風波更進一步激化矛盾。在野黨認為尹錫悅發布戒嚴是試圖壓制反對派,而執政陣營則指控在野黨利用彈劾與政策阻撓手段來奪取政權。這種對立使得韓國政府難以順利推動政策,甚至影響國際信譽。

英國《經濟學人資訊社》(EIU)直接把韓國的民主評級從「完全民主」降為「部分民主」,得分降到7.75,排名也從第22名掉到第32名。

雖然尹錫悅現在已經獲釋,但他的政治前途還有太多不確定性,兩大關鍵:

彈劾案判決(3月中旬)

韓國憲法法院預計在3月中旬對尹錫悅的彈劾案做出裁決。如果彈劾成立,他將被提前下台,這將讓在野黨有機會重新掌權。 但如果彈劾不成立,他可能會以「被彈劾但倖存」的姿態回歸政壇,並強化自己在保守派中的領導地位。

內亂罪審判

這是更嚴重的問題。如果法院判定他內亂罪成立,他可能會面臨更嚴重的刑事處罰,甚至被判監禁。這不只是政治危機,更是法律問題。這兩個判決,將決定尹錫悅未來的命運,也將影響韓國政治未來的走向。

這場政治大戲,韓國未來會怎麼走?尹錫悅還有翻身的機會嗎?

國圖辦講座運動員第一人,周思齊出專書,暢談WBC奪冠啟示

職棒球星周思齊成為首位在國圖舉辦講座的運動員。球芽基金提供
曾允盈

職棒球星周思齊,3月9日在國家圖書館,舉辦「從世界棒球經典賽展望臺灣及亞洲棒球的未來」講座,與廣大球迷分享兩本新書,現場座無虛席,球迷熱烈發問、排隊親簽,周思齊也成第一位在國圖舉辦講座的運動員。

與作家朱宥任、資深球評曾文誠,舉辦《站上顛峰的武士》、《棒球球探入門全書》新書座談,周思齊也將國小書法作品、國中作文捐贈國圖,當年作文第一句就是「我想成為棒球選手」,從小就立定職棒球員的夢想。

12

周思齊將國小書法作品、國中作文捐贈國圖,圖右為現任館長王涵青。球芽基金提供

退役後周思齊寫作不輟,此次又出版教科書等級的新書,他笑稱:「我2019年出的第一本書,被放在食譜旁邊。」因為在日本看到很多棒球專書,感到很羨慕,也立志努力豐富台灣棒球相關知識。周思齊開玩笑表示,自己暢銷但不是作家,是想讓更多人了解棒球知識。

球探是預判未來

《棒球球探入門全書》是一本工具書,周思齊提到,自己對球探的認知也是近十年,日本、美國很早以前就有球探,球探有多重要?他舉味全龍用1.3億簽下陳子豪為例,社群有人說陳子豪又不帥、不會唱歌,為什麼可以拿1億?此語惹得球迷大笑,「因為他們已經預判未來10年,他可以為球隊帶來多少效益。」

「這些錢不是早期領薪水,是給你獎勵,現在的薪水是預測你未來可以打多久,未來發展性在哪,這是球探最重要的事情。」

曾文誠接著問,如果作為球探,會如何評估20年前的自己?

周思齊表示,10多年前就有被打過分數。那是第一次接觸西方體能系統,當時測試,陳金鋒爆發力是A+,王建民柔軟度、揮臂速度是A+,王勝偉起跑速度是A+,至於自己,他表示都是B、C,最好就是B+,測試完很挫折,想說自己到底哪裡能贏?

然而最後綜合評估,教練稱他耐力很好,完成測試不需要休息,耐力是A+。周思齊笑稱,回顧自己的人生,確實也是如此,能堅持、不懈怠,「過去不覺得努力是一種天賦,但是我持續在這裡堅持,就是一個力量。」

11

周思齊與資深球評曾文誠,舉辦《站上顛峰的武士》、《棒球球探入門全書》新書座談。球芽基金提供

WBC冠軍下一步

談到WBC,周思齊表示,台灣隊自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奪銀後,這是第一次冠軍,很值得慶祝,但他也不忘提醒,「大家會說2024是台灣新棒球2.0的開始,以前打假球等原因,人才不斷流失,而我更想聚焦下一步。」

周思齊指出:「這一批中華隊球員我們要珍惜,以前球員很多都沒有在棒球界,很可惜,如果可以持續發揮影響力,可能很早就拿冠軍。」

他也提到,台灣棒球還有很多贏法,要傳承棒球系統,重視周邊產業鏈,不只是競技上的輸贏,能不能透過學習發揮自己的優勢才重要,「過程中要找到台灣自己的方向。」

周思齊為棒球教育扎根,為了幫偏鄉小朋友圓棒球夢,2015年成立「球芽基金」,每年頒獎學金給基層棒球選手,推動小球員閱讀工程。周思齊強調,運動員需要念書,念書的人需要運動,不是天秤兩端:「小朋友不要因為棒球忽略課業,棒球不能打一輩子,學業是人生的基本,棒球是人生的一部分。」

他指出,站在歷史宏觀來看,台灣是在往上,開發中、進步中的棒球國家,目標是在軌道上向上走,還有很多努力空間。過程中能不能有省思,或發現自己的定位很重要。

 

商研院最新商業服務業景氣循環分析預測:走緩趨勢明顯

景氣循環同行綜合指數趨勢與預測。商研院提供
曾允盈

商研院7日發布最新台灣商業服務業景氣循環分析預測,同行指標綜合指數顯示去(2024)年第4季的景氣發生向下轉折的重大變化。原先預測到 2025年1月會上升到+1.1789個標準差,結果實際值只有+0.1047個標準差,持續走緩趨勢明顯。

本景氣循環指標系統的「同行綜合指數」與「領先綜合指數」於今(2025)年1月出現「背離」異象,同行指標綜合指數反而在領先指標綜合指數仍見上升之時,率先下行。

同行指標的5個子指標之中,已有3個子指標,出現景氣循環向下轉折點,包括:「住宿與餐飲」持續下行,已見衰退;「服務業受僱員工人數」走勢,持續向下,景氣循環趨勢值已經低於長期趨勢;「實質不動產及住宅服務業」開始走緩下行,綜合指數轉折向下。

從指標行為觀察企業經營因素,就業市場明顯遇阻。領先指標的「商業服務業僱員淨進入率」與同行指標的「服務業受僱員工人數」均見下行,印證「缺工效應」已經抑制就業成長動能,影響生產力的提振。

加上通膨壓力,成本推動造成有效需求難以提升,企業經營銷售與利潤,有同見剝蝕的威脅。「實質不動產及住宅服務業」成長遲滯化,雖還沒見到衰退,但已開始緩緩下行,包括房地產市場投機成分大的「假需求」已經受限,顯示央行「打房」政策正在發生效果。

此外,商研院提到,「美國要再偉大」有兩大基本要務,一是不能讓中國超前,二為重振美國的生產力。台灣到美國、甚或海外投資是被歡迎的。台灣本身欠缺市場規模,現實如此,為了市場就必須順勢而為,勇於出海。出海的本錢是本身在國內的實力,實力優勢一旦星移物換,將一去不回。如何持續強化,確保台灣被歡迎去投資,去創造市場的不敗優勢,是台灣當前迫在眉睫的偉大經濟改造工程。

白宮宣布暫停軍援烏克蘭 川普的最後通牒

Getty Images
哨子先生

在那場震驚全球的「外交災難」發生後,白宮今天宣布停止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但川普強調這只是「暫停」,而非「永久停止」。話裡話外都在暗示,這場談判還有轉圜的空間。

現在,就看澤倫斯基願不願意接這個球。

老實說,不容易,最好的時機早已被浪費。

川普原本打算用礦產協議把美國經濟利益與烏克蘭捆綁在一起,一方面對美國選民好交代,一方面美國更能師出有名提供各種「自衛手段」。但現在談判破局,這項計畫經過各界分析討論,已經等同見光死。普丁不可能毫無準備,中共更是迫不及待想介入。

而且會談破局後,美國政府內部對烏克蘭的雜音更大。尤其核心團隊,副總統萬斯、國務卿盧比歐顯然對澤倫斯基的操作感到錯愕:一份雙方幕僚早就談妥、甚至連烏克蘭國會都無異議通過的條約,為什麼澤倫斯基要親自來「表演不滿」讓協議簽不成?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瓦爾茲(Mike Waltz)在CNN專訪節目上直接放話:「我們需要一個可以跟我們打交道、最終與俄方打交道結束這場戰爭的烏克蘭領導人。」

他說:「如果情況變成澤倫斯基明顯在個人動機或政治動機上,與結束他國家的戰爭背道而馳,那我想我們就有真正的問題要處理。」

這話說得很重,既暗示澤倫斯基該下台,甚至暗指他基於「個人理由」刻意不結束戰爭。

就連共和黨內過去最力挺烏克蘭的議員,這次都不願再幫澤倫斯基護航。共和黨參議員葛理漢(Lindsey Graham)說:「「要嘛澤倫斯基下台,換一個我們能合作的人。要嘛他就得改變態度。」

眾議院議長強生(Mike Johnson)更直白:「如果要達成和平協議,澤倫斯基不只要改變態度,還得帶著『感激之情』回到談判桌,否則應該讓別人來領導烏克蘭。」

但澤倫斯基依舊強硬,直接回嗆:「想換掉我?應該不太容易吧。」

一邊說需要礦產協議,但一邊繼續嗆聲?澤倫斯基看來相當有自信。他的底氣,顯然是來自於倫敦峰會。歐洲領袖紛紛表態支持烏克蘭,痛批川普「冷血」檢討受害者,甚至承諾提供更多實質援助。英國答應提供28億美元貸款,法國則表示將著手組建「烏克蘭保衛軍」。

換句話說,一方是「給你錢、給你槍」,希望烏克蘭繼續撐下去;另一方是「教你賺錢、慢慢還債」,還能順便當你的保鏢。澤倫斯基選擇了前者。

演變至此,川普乾脆宣布暫停軍援烏克蘭,希望透過更大力度的施壓,迫使烏克蘭面對現實趕快簽下協議。

川普的目標一直很清楚,就是要「盡快結束戰爭」,讓美國擺脫俄烏戰場,把戰略重心全面轉向亞太。台灣現在正是需要美國專心應對中國,減緩台海衝突壓力的階段,現在卻被烏克蘭問題拖延步調。這不只是時間問題,更是資源與戰略分配的問題。如果俄烏戰爭繼續消耗美國的軍援預算和戰略重心,那麼在印太地區,美國能投入的籌碼只會更少。

我們可以同情烏克蘭,但別因此誤判局勢,忽略台灣自己的戰略需求。

國際角力誰是敵誰是友,才是台灣人該思考的重點,而不是淪為情緒化的道德選邊。

別被話術騙!中共「和平發展」是包裝,武嚇才是真相

Getty Images
哨子先生

看完這次兩會,我更確定中共說兩岸要「和平」是場戲 ​ 最近中國兩會期間,中國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重新提到「和平」這個詞,強調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但奇怪的是,幾天前的中國對台工作會議上,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卻完全沒提到「和平」。 ​ 難道中共現在鬧內鬨嗎?當然不是。 ​ 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 ​ 2月25日中共召開對台工作會議,王滬寧講了一大堆「促融合、反台獨、反外部勢力干涉」,但就是沒提「和平統一」這件事。這在過去十年來還真是頭一遭,讓不少觀察家覺得奇怪。 ​ 結果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平」又回來了,感覺有點像是臨時補上。 ​ 專家分析,中共的策略其實沒有變,就是「軟硬兩手」。想要在談合作的同時,又不放棄武力威脅。 ​ ⭐️ 不管話術再怎麼變,軍演還是照辦! ​ 就在王滬寧講話隔天(2月26日),中共國防部馬上宣布在台灣西南海域進行實彈演習,甚至嗆聲「早晚要收了你們!」 ​ 剛好那幾天台灣正在準備漢光演習,加上有消息說台灣可能參加美軍主導的「金色眼鏡蛇」聯合軍演。中共這波動作應該是在警告台灣「別太靠近美國」。 ​ 說白了,就是一邊對台灣伸出「合作」的橄欖枝,一邊又高舉「武統」的大棒,這種兩面手法已經玩了很多年。 ​ ⭐️ 官方說促進交流 實際是統戰工作 ​ 李強在報告中還特別提到,要「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意思就是要讓兩岸有更多來往。 ​ 但問題來了,這個「制度」到底是什麼?是要開放更多台灣人去中國發展,還是要設計一些特別的優惠,讓特定台灣人更願意跟中國往來? ​ 專家認為,中共最可能做的是針對那些願意跟中國往來的台灣人或團體,提供一些誘因,比如經貿上的好處,或讓去中國更方便。 ​ 但這樣的政策,從來不是為了「真正的兩岸和平」,而是為了讓更多台灣人靠向中國,最後讓統戰工作變得更容易。 ​ ⭐️ 中國式民主台灣年輕人買單嗎? ​ 中共也沒忘了對台灣年輕人下手,全國人大代表周琪在報告中說,他們計劃邀請台灣青年去中國「體驗中國式民主」。 ​ 問題是,所謂的「中國式民主」是什麼?在中國,沒有言論自由、不能批評政府、不能自由選舉,甚至上網還要翻牆,這樣的「民主」能說服台灣年輕人嗎? ​ 陸委會也直接打臉,強調世界上並沒有所謂的「中國式民主」,只有中共統治下的一黨專政。 ​ 台灣人早就體驗過真正的民主了,怎麼可能對這種鳥籠式假民主感興趣? ​ ⭐️ 「和平發展」 其實是戰略手段 ​ 總結來說,中共對台灣的策略一直沒變,就是一邊說「和平統一」,一邊加強軍事威嚇,一邊說要促進交流,一邊搞統戰滲透。 ​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對內用「台灣問題」轉移民眾對經濟下滑、內部危機的不滿。對外用「武嚇台灣」來測試國際社會的反應,看看誰會退讓。 ​ 說穿了,中共對台灣如此執著的原因是,台灣是中共手上的一張好牌,用來控制內部、對外施壓。 ​ 所以不管是台灣人還是國際社會,都不應該再被這種「和平發展」的話術騙,反而應該更堅定支持台灣的民主,讓北京知道台灣不是可以隨便拿來操弄的籌碼。

音樂、摔角與馬戲「砰!」在台中歌劇院 腎上腺飆升的對決秀

結合摔角與馬戲的《砰!(SLAM)》將在台中歌劇院演出。謝平平攝影
謝平平

「鈴!鈴!鈴!」三聲鈴響後,摔角選手開始全力進攻⋯⋯在台中歌劇院看到的這場摔角運動是太陽劇團拉斯維加斯大秀《KA》的導演兼主創勒帕吉(Robert Lepage)去年推出的作品《砰!(SLAM)》,結合了馬戲與摔角,成為台中歌劇院2025「Arts NOVA」開幕秀,備受矚目。該作並非由摔角選手上場,而是由「馬戲工廠(FLIP Fabrique)」的馬戲藝術家演出,雖然已知演技高超,但仍讓台下觀眾腎上腺素飆升。

1

台中歌劇院 Arts NOVA 開幕秀為羅伯・勒帕吉╳機器神╳馬戲工廠《砰!》,扯鈴與摔角碰撞全新火花,圖為綵排記者會。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勒帕吉於 1994 年在加拿大成立「機器神(Ex Machina)」劇團,嘗試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砰!(SLAM!)》對演出團體與歌劇院都是相當大膽的嘗試,畢竟摔角運動在台灣還是小眾市場,但民眾對於馬戲則不陌生。

負責演出的「馬戲工廠」劇團於2011年成立於加拿大,致力當代馬戲團的演出,成員各有不同專長。

例如:Jérémie Arsenault 對扯鈴(diabolo)技巧相當熟捻、翻玩各種尺寸的扯鈴都易如反掌;畢業於法國阿貢西(Arc en Cirque)馬戲學校與魁北克馬戲學校的 Fabien Cortes 則擅長「空中飛人」馬戲技巧。

Maeva Desplat 原是學習藝術體操,曾二度晉級歐洲藝術體操冠軍賽,後轉入馬戲領域。而專攻「人體極限」動作的 Naomi Eddy 來自美國、並學過武術。

Jonathan Julien  能將球體耍的出神入化,他曾與全球頂尖馬戲團合作、上過知名電視秀,此外,蹦床特技與雙人托舉也是他的專長。14歲起學習繩索特技的 Stéphane Pansa,至今已成翹楚。

Cédrik Pinault 則曾與太陽馬戲團、里約熱內盧馬戲團合作,本身就是技藝高超的雜技演員;13歲起投入馬戲學習的 Adèle St-Martin 也是全方位的雜技演員。

《砰!》的演出共有六場摔角,包括單打、女子摔角、混合雙打、多人大亂鬥等,「馬戲工廠」藝術總監加農(Bruno Gagnon)表示,此次是相當特別的演出,所有動作皆由摔角技巧顧問特別訓練,方能在閃亮亮的摔角擂台上,展現職業級的華麗必殺技;而在觀眾心臟就要跳出來時,也能馬上來段馬戲超極限特技。

1

Bowser Chen 小時不愛運動,為了投入摔角運動,天天健身、重訓。謝平平攝影

記者會也邀請台灣帕舒路職業摔角手 Bowser Chen 分享跨域合作心得。出道約半年的 Bowser Chen表示,摔角選手在擂台上展現自己的氣勢與肌肉,因此在遇到對手進攻時,只會勇往直前,不會退縮,也沒有其他體育項目的閃躲技術,他認為《砰!》的演出相當擬真。

但他反對把摔角與暴力連結一起,「摔角選手會先學習如何不受傷,其次才是訓練打點。」觀眾從電視上看到的摔打畫面也是專業技巧,絕非自學可成,「千萬別在家自行嘗試。」

Bowser Chen 表示,在國外經常可見一家大小前往觀賞摔角運動,而現場觀賞的氣氛,也與在電視機前看到的全然不同,他自己便是在海外求學時,迷上摔角運動,進而決定成為選手,家人也對他從音樂轉為摔角選手的絕定抱持開放心態。

擔任動作顧問的 Olivier Normand 表示,摔角在《砰!》的演出中,其實更像是一種遊戲,引導觀眾情緒如雲霄飛車上起下落,因此,不只選手有戲,台上的裁判、清潔工都很有戲,他更歡迎坐在台下的觀眾「加入演出」,例如打氣、吆喝。

知名策展人耿一偉表示,《砰!》將特技中常見的扯鈴,化為血滴子般的攻擊暗器,而擂台旁的圍欄纜繩也成為滾動扯鈴的新空間,馬戲與摔角相互凸顯著表演性,而馬戲中的高超技巧也讓摔角對決成為另一種極致的誇張。

《砰!》將在2025年3月7至9日演出四場,台中歌劇院提醒,適合七歲以上兒童觀賞。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身世離奇 連乾隆都看走了眼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之〈無用師〉卷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
第264期
趙若蘭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巔峰巨作。由「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之首黃公望於82歲時繪成,有「畫中之蘭亭」、「山水畫第一神品」美譽。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之〈無用師〉卷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之〈無用師〉卷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身世坎坷。黃公望在作品上題款送給師弟鄭樗(無用師)時,寫了顧慮此畫「有巧取豪奪者」,結果一語成讖。〈富春山居圖〉不僅曾被詐騙偷走,還遭火焚毀。

黃公望學養豐富擅畫山水 傳說羽化登仙

黃公望(公元1269~1354年),字子久,號大癡,又號一峰道人,晚號井西道人。江蘇常熟人,本姓陸,名堅。家貧,父母早逝,由「黃公望子久矣」的黃姓老翁領養,遂改名。

黃公望自小聰穎伶俐,曾被選拔參加縣裡神童科考試。他少有大志,但當時選官制度並非科舉,不利漢人,黃公望有志難伸,直到中年才當上一個小吏,豈料個性耿直的他卻被上司貪賄連累下獄。出獄後絕仕途之念,入全真道,過起漂泊無定的雲遊生活,以賣卜(占卜)維生。

黃公望修道之餘開始習畫。因學養豐富,又經常暢遊名山大川風光,隨手摹寫,擅畫山水,筆下意境淡遠。師法董源、巨然,自成一家。其後畫名大振,亦教授弟子。他非常注重徒弟的道德品質,曾著《寫山水訣》,將繪畫理念轉化成文字教授弟子,首句就要求「學者當盡心焉」,最後告誡弟子「作畫大要,去『邪、甜、俗、賴』四個字」。

黃公望時常和吳鎮、倪瓚、王蒙、曹知白等畫家朋友聚首,切磋畫藝,互相題贈,並合作山水畫。78歲時,他和無用師相偕同遊富春江,歷時三、四年,反覆構思,依興致添加筆墨,才終於完成約690公分的長卷——〈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是個修道人,86歲辭世後,民間有許多關於他羽化登仙的傳說。例如明代書畫家李日華曾在杭州虎跑寺,忽見四周雲霧升騰,見到黃公望被團團圍住,駕雲而去。明末鑑藏家孫承澤《庚子銷夏記》記載:「人傳子久於武林虎跑石上飛昇。」甚至有人聲稱黃公望去世多年後,還見到他在塞外吹奏笛子呢!

 

清朝任伯年繪製〈嚴子陵像〉。公有領域

▲清朝任伯年繪製〈嚴子陵像〉。公有領域

 

高風亮節 富春江傳奇人物

說到〈富春山居圖〉,先來認識一下富春江的傳奇人物嚴光。嚴光,字子陵,漢光武帝劉秀的同窗好友,以才學和道德聞名。劉秀當上皇帝後,嚴光便改名換姓,躲到山裡隱居起來。

漢光武帝求賢若渴,命人拿著畫像到處打聽,終於找到披著羊皮衣服在沼澤垂釣的嚴光。漢光武帝多次召見,欲封其為諫議大夫,但嚴光堅決不仕,又隱身富春山耕讀垂釣去了。此後,富春江就暈染上濃濃的隱逸風采。後人將嚴光垂釣處稱作嚴陵瀨、嚴子陵釣台,成為隱士文化的象徵,許多詩人墨客亦在富春江畔不斷吟頌、憑弔嚴光的高風亮節。

富春江位於浙江省境內,是錢塘江中游段,兩岸山色青翠,水色佳美,詩意無邊。黃公望晚年經常穿芒鞋、戴竹笠、攜鐵杖,遊歷富春江一帶,見到秀麗景致就隨時描畫寫生。他結廬山間江畔,以眼觀察,用心體會,融入山水之間,頗有「天人合一」的意味。

 

〈富春山居圖〉之〈子明〉卷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之〈子明〉卷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

 

典型文人畫山水 盡顯水墨江南的悠遠意境

〈富春山居圖〉是典型的文人畫山水,正統派山水畫的師法典範。隨著畫卷從右向左展開,描繪富春江兩岸旖旎的初秋風光。運筆變化多端,筆墨濃淡堆疊,山石鉤勒皴染,將披麻皴法表現到極致。清代畫家惲壽平讚曰:「凡數十峰,一峰一狀;數百樹,一樹一態;雄秀蒼茫,變化極矣。」

全幅構圖疏密得當,山水型態豐富,草木蓊鬱。有渾圓大氣的山巒、縹緲的雲山煙樹、簡潔的平緩坡岸、聳峙的雄偉山峰,夾以屋舍漁舟、小橋亭台、林間樵夫、拄杖老者、觀鵝文人、垂釣漁夫等,畫面生動自然,直抒心意,盡顯水墨江南的悠遠意境,也道盡黃公望看盡人世繁華與滄桑的平淡情懷。

黃公望在另一幅佳作〈秋山招隱圖〉中題跋:「此富春山之別徑也。予向構一堂於其間,每春秋焚香煮茗,遊焉息焉。當晨嵐夕照,月戶雨窗,或登眺,或憑欄,不知身世在塵寰矣!」可見他對這片心中桃花源的眷戀和讚歎。也正因如此深入觀察大自然的點滴變化,加上自身對山水內在精神的領會和情感的投射,〈富春山居圖〉以主觀、寫意出發,所描繪的並非實景,而是黃公望心中理想的隱逸山水,更具有動人的筆墨力量。

江省博物館藏〈富春山居圖〉之〈剩山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藏〈富春山居圖〉之〈剩山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命運多舛 現存國立故宮博物院

黃公望將〈富春山居圖〉贈與無用師,無用師去世後,幾度易手,明代成化年間,被「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之首、大畫家沈周收藏。沈周請人題跋,不料被此人的兒子藏匿。後來在市面上高價出售,性情敦厚的沈周心痛之餘,無計可施,只能用「背臨」(靠記憶臨摹)的方式畫一卷以慰情思。

之後輾轉由晚明藝壇領袖董其昌購得,珍愛非常,和所收藏的王維名畫〈雪江〉共同輝映。董其昌以千金質押於好友宜興收藏家吳正志,吳正志再傳給三子吳洪裕(字問卿)。

吳洪裕愛畫成痴,幾乎朝夕不離。不但建富春軒藏之,明末戰亂中寧捨萬貫家財,也要攜畫逃難,曰:「直性命殉之矣。」因著這份痴狂摯愛,臨終時竟交代焚〈富春山居圖〉以殉葬。所幸侄子吳貞度及時從火堆中將此畫作搶救出來,然而卷首還是被燒毀,畫卷也一分為二。

前一段僅約占原畫十四分之一,經修補後稱為〈剩山圖〉,現存於浙江省博物館。後一段〈無用師〉卷為全卷之精華,因比另一幅仿本〈子明〉卷晚一年入藏清宮,鬧了雙胞,被自視鑑賞功力卓越的乾隆皇帝視為贗品而冷落對待。

乾隆皇帝對山寨版〈子明〉卷愛不釋手,六次南巡之旅也帶在身邊,於其上題字蓋印,密密麻麻多達55處,弄得畫面幾乎「體無完膚」。還好乾隆皇帝看走了眼,僅請老師梁詩正在〈無用師〉卷上題跋。命運多舛的真跡〈無用師〉卷才能以原貌靜躺清宮百餘年,最終漂洋過海,落腳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為中華民國國寶。

紀錄片《國有器官》揭露活摘內幕 激起反共力量

▲紀錄片《國有器官》取材困難,拍攝長達7年。《國有器官》提供
第264期
楊秉芳

最切身的議題,最沉重的紀錄片。《國有器官》以大量證據揭露中共「活摘」人民器官的龐大產業鏈,令人匪夷所思,卻真實發生了。導演只敘事,不批判,沒有結尾,因為這場鋪天蓋地的邪惡還在進行……

 

《國有器官》榮獲加拿大雄獅獎(Leo Awards)最佳導演和最佳音樂獎、美國曼哈頓電影節「最佳人權紀錄片」等多個國際獎項。《國有器官》提供

▲《國有器官》榮獲加拿大雄獅獎(Leo Awards)最佳導演和最佳音樂獎、美國曼哈頓電影節「最佳人權紀錄片」等多個國際獎項。《國有器官》提供

 

《國有器官》炸得台灣「反共」聲浪遍地開花

很多人都知道中共壞,不知道中共這麼壞;聽過「活摘」,沒聽過活摘的恐怖過程。台灣放映影片,竟遭中共恐嚇!這部片子猶如震撼彈,炸得台灣「反共」聲浪遍地開花。

《國有器官》紀錄片獲獎紀錄輝煌。包括:榮獲2023年加拿大雄獅獎最佳導演獎、最佳音樂獎;2024年美國金勳章國際電影競賽獎、藝術電影精神獎、曼哈頓電影節最佳人權紀錄片獎等。目前正在台灣各地議會、影城、大專院校等巡迴播映。

章勇進導演表示,拍攝《國有器官》紀錄片是沒有劇本,也不知道發展方向的。期間透過非常巨大的採訪量,在許多受訪者的拒絕、猶豫、反悔中錄製,並不斷發掘新內容,耗費7年時間,歷盡千辛萬苦才拍攝完成。

受害者家屬:不活了 我沒有路走

紀錄片從暗夜行駛,寒氣逼人而陰森堅實的神祕列車揭開序幕,結構分明,鋪陳有序。以兩個失蹤法輪功學員的遭遇為主軸,穿插受害者家人、目擊證人、倖存者、參與迫害者和參與活摘的醫生等人的訪談、錄音,交織出國家犯罪,無數人被「強迫失蹤」的殘酷真相。

鄒松濤,碩士,28歲青年。2000年,因修煉法輪功多次被關押、拷打,最後被迫害致死。妻子張雲鶴不到兩年亦被抓捕,人間蒸發。張雲鶴的父親是由高階軍官轉任青島大學的副教授,他動用所有人脈尋找、調查,上訪十多年,到處碰壁,他說:「是我自己來對付這個機器,太難了。」發現罹患重病後,他也不治了,絕望地說:「不活了,我沒有路走。」2019年抑鬱而終。

黃雄,25歲,敦厚善良的青年。2003年,因修煉法輪功被抓捕入獄,杳無音信。哥哥黃萬青透過各種管道找他,公安抓了人卻不承認,裝聾作啞,還註銷了黃雄的戶口。2006年,和兄弟倆相依為命的奶奶臨死前拖了七、八天才撒手人寰,終究等不到見心愛的孫子一面。

第一個曝光中共活摘惡行的是蘇家屯血栓醫院前職工安妮。2006年,她出面指證任職這家醫院腦外科醫生的前夫,參與活體摘除法輪功學員眼角膜的手術。蘇家屯是關押數千名法輪功學員的祕密集中營,買賣人體內臟,按需殺人,鍋爐房焚燒過數不清被虐殺、活摘的法輪功學員屍體。

 

前中國醫師鄭治訴說當年參與中共活摘器官的經歷。《看中國》提供

▲前中國醫師鄭治訴說當年參與中共活摘器官的經歷。《看中國》提供

 

被迫參與活摘 鄭治:他的眼皮還在動 他是活的

曾被迫參與活摘,當年在中國軍醫院陸軍總院實習的鄭治醫師證實活摘確有其事。「我對面的醫生讓我去取眼球,當我望向他時,我看到他十分恐懼的眼睛,他的眼皮還在動,他是活的。」

手術台上是一名17歲的小兵,父母籌款一萬人民幣,讓孩子進入部隊以尋求光明的未來。豈料,未上戰場,先上刑場。良心未泯的鄭治嚇到虛脫,無法下刀,由高階軍醫迅速接手完成,小兵遺體被裝進塑料口袋運走。

回家大病一場的鄭治逃離中國,在海外擔驚受怕,隱姓埋名17年。2016年,突破天人交戰的心理衝擊,接受章勇進導演採訪,挺身而出,聲淚俱下將活摘的過程公諸大眾。而就在接受採訪以後,鄭治覺得此前無所不在的恐懼和壓力一掃而空,自己的生命和靈魂也得到了一種救贖。

數不清的法輪功學員失蹤 他們去了哪兒?

法輪功於1992年傳出,學員以「真、善、忍」修心性,提高道德,並有祛病健身的奇效。據中共公安部內部調查,1999年前,中國已有七千萬到一億人煉功,人數超過中共黨員,包括黨政軍高層和各領域菁英。由於修煉人數太多,以及法輪功的信仰和共產黨意識形態不同,引起中共總書記江澤民的妒嫉,下命全面鎮壓。

1999年,中共開始迫害法輪功。大量法輪功學員被關押後,為了不牽連家人和工作單位遭受報復,拒絕報出姓名,結果有數不清的學員都失蹤了。他們去了哪兒?

美國「追查迫害法輪功國際組織」(簡稱「追查國際」)主席汪志遠提出長年調查的各項數據和大量錄音。根據中共官方報導,1999年以前,中國肝移植數量共135例,1999年到2008年間,爆增為14,085例,增加超過180倍。若以「追查國際」的調查資料來看,數據應有10倍以上,部分醫院甚至高達上千倍。鐵證如山,震撼人心。

 

《國有器官》導演章勇進希望該片能為中國人帶來和平,不再經受群體滅絕等政治迫害。謝平平攝影

▲《國有器官》導演章勇進希望該片能為中國人帶來和平,不再經受群體滅絕等政治迫害。謝平平攝影

 

導演:傳播真相 我們還有機會改變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自願器捐國家。人們很難想像,救人的醫生會成為劊子手、成為「群體滅絕」的幫凶。這怎麼可能呢?許多人摀住雙眼,不願直視;許多人別過頭去,害怕面對;也有許多人無懼恐嚇,義無反顧走進電影院了解真相。

生長於中國的章勇進導演深愛祖國,也希望中國能成為世界上最美好的國家。但是1999年,對法輪功學員的迫害發生了,活摘器官的罪惡發生了。唯有面對苦痛,真實呈現中國過去25年來最重要的一段歷史紀錄,才能讓人們去思考、去改變,救下那些即將被屠殺的人群。

「今天的受害者是他,明天可能就是你。」影片結束後,有一段導演章勇進的話,值得深思。他語重心長地說:「今天發生的這種反人類罪行和當年的納粹大屠殺發生的原因是一模一樣的。不同的是今天我們還有時間來阻止這種反人類罪的發生,我們就還有機會改變正在發生的這段歷史。」

1

▲《國有器官》在台首映竟遭勢力恐嚇。葉俊宏攝影

 

曝光活摘惡行是制止中共的第一步

2017年,《朝鮮日報》旗下「TV朝鮮」電視台《調查報告7》節目播出一部韓國記者冒著生命危險,到中國祕密拍攝的紀錄片《殺了才能活》。當時,韓國大約有3.2萬人等著做器官移植手術,在自己國家苦等不到捐贈的器官,但中國的器官移植已經形成了流暢的產業鏈。等待時間只需一週到幾週,掏的錢越多,手術做得越快,甚至能夠選擇年輕的供體。影片指出,2000年以後,10年中至少有2萬人去中國做器官移植手術。

韓國病人只有接受活摘中國人身上的器官才能活下去,所以片名叫《殺了才能活》。然而,中國醫療水平不高,術後能延續的往往也只是苟延殘喘的生命。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一個器官,代表一條人命啊!

中共偽善面具下隱藏的邪惡本質,從來沒變過。心狠手辣,活摘殺人像殺牲畜一樣,毫不手軟。

鄭治醫師說他想要幫助台灣人,台灣人太善良了。當年除了參與活摘以外,他還接到一個任務,要做一份占領台灣的軍事醫學報告,內容是占領台灣以後,如何利用台灣這些戰俘的血和器官移植給中共的傷兵。所謂「移植」,毫無疑問,一定是活摘的。

共軍虎視眈眈,一再挑釁,圍島軍演已成常態。「留島不留人」其實不是口號,無知、無視、沉默的結果很可能讓台灣人成為下一批被豢養的活摘牲口。台灣人同在一艘船上,除非趁早逃離,遠走他鄉,否則沒有一個台灣人能置身事外。

看完影片,內心激憤難平。相信大多數觀眾都在思索著自己能夠做些什麼?曝光活摘惡行就是制止中共的第一步。

如同導演所言:「如果我們每個人採取一點點行動,把真相告訴我們身邊的每個人,我們就有可能一起使中國變得更加美好,使世界更加和平、安定。因為真相具有力量,真相就是力量,真相可能成為您的力量。」

《國有器官》是一部台灣人都應該看的影片。香港回歸了,然後呢?殷鑑不遠。不願成為受中共箝制的第二個香港,唯有認清中共的邪惡面目,拒絕統戰,才能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改寫結局,保住台灣難能可貴的民主自由。

探訪北投風情 百年溫泉之鄉輕旅行

▲新北投車站是日治時期少數哥德式木造建築,採全木造榫接製成。
第264期
文、攝影☉鄭之喬

難得的家族聚會,相約在富含歷史軌跡、人文底蘊、傳說故事的百年溫泉之鄉「北投」。北投區是台北市面積第二大、人口密度最低的行政區,自然資源豐富,景觀優美,是台灣溫泉史的發源地。北投公園附近景點眾多,順道帶來一趟探索北投風情的輕旅行吧!

 

新北投車站簷架下的雕花托座精緻典雅,特色十足。

▲新北投車站簷架下的雕花托座精緻典雅,特色十足。

 

一人一塊錢 買回老車站

從台北車站搭捷運到北投站,再換乘一站即抵達新北投站。「新北投車站」位於綠地遼闊的七星公園內,是日治時期少數哥德式木造建築,採全木造榫接製成。現今保留了部分火車站樣貌,包括:鐵道、月台、火車頭等。旁邊還有一個日式手水舍「星川亭」溫泉手湯,散發出濃濃的日本風味。

 

車站內部展示許多相關的鐵道文物。

▲車站內部展示許多相關的鐵道文物。

 

車站主建築的銅瓦屋頂、3+1組合老虎窗、簷架下的雕花托座精緻典雅,特色十足。內部展示許多相關的鐵道文物,也詳盡介紹新北投車站的前世今生,見證歷史興衰的故事。

新北投鐵路是日治時期為了發展溫泉觀光產業所興建的支線,啟用於1916年。原設置「新北投乘降場」,後改稱「新北投驛」。1988年因為興建捷運之故,台鐵北淡線停駛,沿線車站均面臨拆除的命運。所幸當年透過李重耀建築師的努力奔走,促成新北投車站拆遷至彰化台灣民俗村重建,文化的遺跡得以保存下來。

 

「一人一塊錢,買回老車站」募款活動,獲北投居民熱烈響應。

▲「一人一塊錢,買回老車站」募款活動,獲北投居民熱烈響應。

 

2003年後,文化資產保存意識逐漸抬頭。流落異鄉,承載著北投人聚散離合、思鄉記憶的新北投車站開啟神奇的歸鄉路。起初由長安里里長陳章生發起老車站返鄉運動,凝聚地區文化認同共識,在地方人士與台北市政府攜手努力下,成立台北市首創的古蹟公益信託基金,發起「一人一塊錢,買回老車站」募款活動。幾經波折,終於獲得台灣民俗村產權人日榮資產管理公司同意,無償將車站捐贈給台北市政府。新北投車站再度拆遷,於2017年重組竣工對外開放,成為北淡線,甚至台北市僅存的百年歷史車站。

 

北投居民感性發聲:是車站「自己要回來」才創造了奇蹟。

▲北投居民感性發聲:是車站「自己要回來」才創造了奇蹟。

 

如今新北投車站風華再現,成為北投一大亮點。細讀這段百年古蹟車站的歷史,令人動容。有居民對新北投車站流浪24年後終於「回家」的奇蹟,感性發聲:是車站「自己要回來」。萬物有靈,在濃厚的懷舊氣氛中,除了品味建築藝術之美,更感受到老車站堅韌的生命力。那是寫滿前人「一步一腳印」的時代軌跡,亦是展現其人文魅力的所在。

 

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是一棟造型典雅的船形體原木建築,雄偉大氣。

▲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是一棟造型典雅的船形體原木建築,雄偉大氣。

 

鑽石級綠建築 北投圖書館雄偉大氣

北投公園設立於1913年,是台北市的第三座公園,也是台灣第一座溫泉公園。它和七星公園比鄰,一眼望去,是一片斜坡狀的遼闊綠地。順著兩側幽雅小徑往上走,花木扶疏,拱橋、涼亭、荷花池、觀景台……串連數個著名溫泉歷史景點、文化古蹟,加上豐富且多樣化的生態環境,風情迷人,是台北近郊紓壓療癒的好地方。

首先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台灣首件取得鑽石級綠建築標章,榮獲「全球25座最美圖書館」之一的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這是一棟造型典雅的船形體原木建築,地下一層、地上二層,雄偉大氣。

 

綠建築強調「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概念。

▲綠建築強調「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概念。

 

綠建築強調「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概念。讓建築融入大自然,人和環境、陽光、空氣、水和諧共生,永續發展。考量北投特殊的硫磺氣地理環境,北投圖書館全棟採用木結構為主搭配鋼材,再以大片落地窗採集自然光線,滿眼都是大片大片、深深淺淺的綠意。周遭視野遼闊,溪水潺潺,垂柳依依,散發出清新幽雅的風貌,怎麼拍都美。

 

北投圖書館全棟採用木結構為主搭配鋼材建造。

▲北投圖書館全棟採用木結構為主搭配鋼材建造。

 

琳瑯滿目的書籍,讓人沉浸在濃郁的書香氛圍中。

▲琳瑯滿目的書籍,讓人沉浸在濃郁的書香氛圍中。

 

室外設置了閱讀平台和木棧道桌椅。

▲室外設置了閱讀平台和木棧道桌椅。

 

館內皆為木製建材,處處巧思。精心設計的閱讀區域,琳瑯滿目的書籍,讓人沉浸在濃郁的書香氛圍中,真是愛書人的天堂。室外還設置了閱讀平台和木棧道桌椅,微風拂面,鳥語花香,令人身心舒暢。真羨慕台北人擁有這麼一座會呼吸的森林圖書館!

 

北投溫泉博物館是一棟具有英國都鐸時期鄉村風格的特色建築。

▲北投溫泉博物館是一棟具有英國都鐸時期鄉村風格的特色建築。

 

北投溫泉博物館 重溫百年浴池風采

北投重量級經典景點——市定古蹟「北投溫泉博物館」,就位於北投圖書館旁邊的大草坪上。是一棟具有英國都鐸時期鄉村風格的特色建築,古樸紅色磚牆搭配黑色屋瓦,非常醒目。

 

北投地區的發展軌跡:北投產業。

▲北投地區的發展軌跡:北投產業。

 

北投溫泉博物館歷史悠久,前身是日治時期台北極富盛名的溫泉公共浴場,興建於1913年。參觀遊客眾多,從二樓入口處排隊進入,館內瀰漫著濃濃的日式風情和淡淡的硫磺味。二樓有一處和室格局的榻榻米活動大廳,聚集了許多親子遊客在此休憩。從「望樓」眺望整個北投公園的美景,讓人心曠神怡。還有幾處展區,包括:「北投印象」、「多媒體視聽室」、「台語片的好萊塢」等,詳實記錄了北投地區的發展軌跡。

 

展現北投溫泉鄉洗浴文化的「北投浴場SENTO」。

▲展現北投溫泉鄉洗浴文化的「北投浴場SENTO」。

 

重現浴場歷史的靜態展「片語拾光」。

▲重現浴場歷史的靜態展「片語拾光」。

 

一樓展區則保留了公共浴池精神所在的「大浴池、北投石」、展現北投溫泉鄉洗浴文化的「北投浴場SENTO」、重現浴場歷史的靜態展「片語拾光」,和探討溫泉博物館過去、現在及未來發展的「博覽廳EXPO」。以知性的文字搭配復刻的歷史場景,讓遊客彷彿走入百年時光隧道,重溫浴場昔日風采。

離開溫泉博物館再往前走,還有一處隱身於北投公園內的台北市歷史建築「梅庭」,約建於1930年代末期。這是一棟見證北投歷史風華的日式宅院,大門門柱上「梅庭」兩字為著名書法家于右任所題。2021年起交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手,成為一處品味人文風情與藝術、教育推廣的樂活空間。不巧目前因進行整修工程而暫時關閉,期待下次再探訪。

此時,天色漸暗,家人陸續抵達下榻的溫泉旅館。偷得浮生半日閒,體驗了迷人的北投風光,心靈充實而愉悅,收穫滿滿。這趟穿越百年時空、擁抱北投的愜意行程就此畫上句點,而溫馨的家族聚會隨著滿街亮起的燈火,才正要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