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中國

大陸訪民自辦「第一個申冤節」

大陸訪民自辦「第一個申冤節」/因權益受損而依法「上訪」
訪民都跪舉著自己的申冤材料,哭天叫地喊冤。
Getting Images
第2期
陳祐欣
大陸各地上億訪民,各種階層、男女老少,包括許多老年人、殘疾人,因權益受損而依法「上訪」,換來的卻是被打、被關、被非法勞教……

 

中國普法日(12月4日,即中國法制宣傳日)前一天,有200多位中國各地的上訪民眾聚集北京。他們在北京路公益東橋郊外,向外界宣布舉辦第一個「申冤節」的活動。現場來了英國、法國、香港、日本、德國及台灣等多國的記者,對這次的活動進行了採訪。

北京路公益東橋郊外掛滿上訪民眾自製的橫幅,打起「歡慶第一屆申冤節」、「拯救祖國,拯救人民」及「歡度普法日,冤度申冤節」等等橫幅,來慶祝他們自己的節日。

現場人士李小姐表示,「今天場面非常感人,在拉開的橫幅下面,訪民都跪在那裏,舉著自己的申冤材料,有的哭天喊冤的、有唱冤民歌的,跪著向記者和國際友人喊出自己的冤屈。」現場的外國記者也為之動容。

另一位現場人士說:「在現場,我控制不了我的眼淚。他們太冤了,很多都是老年人、殘疾人,上訪多年的訪民,被關過、被打過、被非法勞教。面對媒體的鏡頭,許多訪民失聲痛哭。」

訪民在他們倡議書中寫道:「每年12月4日是當局定的全國普法日,這天當局讓律師們走上街頭免費為百姓服務,所以我們建議把這一天改成訪族同胞的『申冤節』,我們訪民也應該擁有自已的節日。」

「我們為了維護我們自已的合法權益奔走了幾年、幾十年,換來只是失望,只有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帶著我們的冤情,走上街頭,向全社會訴說我們的苦難,把我們的冤一起喊出來,讓全世界都能聽見。」

中國官方為推廣法律常識,將每年的12月4日定為「普法日」(全國法制宣傳日)。這天當局讓律師免費為百姓服務,官方也在中央電視台為市民提供免費的法律諮詢,因此每年都有很多上訪民眾前往參加,但卻年年遭到抓補。

今年12月4日,各地近三千位訪民及北京二百多訪民前往中央電視台喊冤抗議,當局則派出大約四、五十輛警車和大批便衣警察在現場待命,訪民一到就抓走。據訪民粗略統計,至少有二千訪民被警察抓到馬家樓收容中心,來自上海的就有137位被禁止上訪抓回當地,還有人失蹤。

近年中國大陸各地群體抗議事件此起彼伏,從1994到2003年就由1萬件增至6萬件,參與人數由73萬增至307萬人;2004年則增加到7.4萬起,2005年這類活動更增至8.7萬件,數量一年比一年大幅上升,參與人數、影響範圍更廣。

這麼多的抗議事件,民眾的冤苦卻始終找不到宣洩的出口。即使千里迢迢到北京上訪也沒能找回公道,無怪乎中國訪民將12月4日的「普法日」,改成了「申冤節」。

西安人權律師張鑒康對此表示,當局這種法制宣傳日,無非是想教化人民,雖然法律頒布了很多,但如果是一個法治國家,關鍵是在如何治官,而不是治民,首先應該進行的是對官員的普法教育。張鑒康指出:「這個普法日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只對中共宣傳者有宣傳的意義。我做律師這麼多年,它們沒有任何法律依據,就剝奪我的職業權利,軟禁我也沒有法律依據。現有的法律都不遵守,法律有甚麼用,普法有何意義?不終止極權專制的一黨專政制度,法律的精神不可能復甦,不解決黨在國上的這種體制,政治權力永遠高於法律。」

 

新聞辭典

什麼是「上訪」、「訪民」?

「上訪」,或「信訪」,是中國官方訂定的合法政治表達形式,在199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訪條例〉,對信訪、信訪人、事項都作了明確的解釋。意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向上級政府反映情況,提出意見、建議和要求,包括:官員失職、瀆職和侵害權利問題、批評、檢舉或投訴,或所有侵害到其自身利益的行為。同時亦規定,任何人不得報復、打擊壓制或逼害信訪人,保留信訪人提出意見的權利。

「上訪民眾」又簡稱「訪民」,是一群自認在居住地遭受司法不公、到北京或上級政府部門合法「上訪」、申訴冤情的民眾,據統計中國訪民人數過億。

中國每年到北京上訪的人數眾多,據非正式統計,僅過去兩年,10月1日中共國慶前被抓捕的訪民就有三、四萬人,不包括平日上訪的民眾。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調查,雖然八成的上訪民眾是有道理的,但半數以上的案件都沒有結論,反而因為上訪被抄家或受到打擊報復。進而引發近年中國風起雲湧的維權抗暴運動,2005年中國官方公布的就有8.7萬起群體抗議事件,平均每天就有238起。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神祕的地下世界傳說
地球表面以下是否還有神祕的地下世界?裡面存在失落的文明?自從法國小說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
月樹 Moontree House 大馬獨立書店最後的守護者
很早前便想挖掘海外有趣的書店,分享給喜歡「百變書屋」專欄的讀者,看看海外的獨立書店和台灣有何不同。這次因緣際會來到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旅遊,…
中國稱霸世界的利基和策略
儘管中國的總所得未來頂多只占到全球的五分之一,應該不足以稱霸世界,但中國仍有一些利基可以使它的影響力超過總所得的比例,…
當我站上球場,我會奮戰不懈
您感到沮喪嗎?現代人常受憂鬱的襲擊,因為這個世界的運行往往無法符合我們的期待。但上天是公平的,關了這扇門就會打開那扇窗,…
英媒:萬里長城正在倒下
英國電訊報(The Telegraph)網站最近報導,中國的萬里長城也許挺過了匈奴和蒙古遊牧部落的時代,但由於普遍受到忽視、…
消失的女嬰在台灣
199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是一位印度裔的經濟學家沈恩(Amartya Sen)。他有許多著名的研究,其中之一跟各國生育的性別比(sex…
匯益集團 HUI YI GROUP
集團介紹匯益集團成立於2007年,結合各領域之資深專業人士,如境外註冊代理人、台灣會計師、稽核師、大陸註冊會計師、台灣律師、大陸律師、…
台灣都市 吹起綠色消費風
小辭典>> 綠色消費:  根據「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的定義,「綠色消費」係指消費者選購產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