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到梅花,人人自有一股熱切的情懷,
一份密不可分的情結。
梅,為薔薇科落葉喬木。相傳遠在上古炎帝神農氏遍嚐百草時,就發現了梅樹,並且還教人食梅果以治病療身。可見梅深入常民生活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了。
野生原種梅,產於中國四川和河北省等地。花呈白或淡江色,有香味,開花後結多數球形果實。經過人們幾千年來培育後,現在梅樹則已有三、四百個品種之多。不論花形、花色和果實都有相當多變化,大致上可分為以採果為主的「果梅」,和以觀花為主的「花梅」兩類。
賞梅風潮,雅俗共享
台灣本不產梅,但隨著明末先民大量東移,梅樹也自華南引進了台灣,廣栽在中部中央山脈西側,也就是大甲溪、大肚溪和濁水溪的上游地區。前幾年,社會上掀起推廣梅花運動,不僅使梅的栽植更加普及,盛大的梅花特展相繼在各地舉行;藝文界紛紛舉辦以梅花為主題的表演和造形藝展;且隨著近年休閒農業盛行,賞梅也成為雅俗同好的旅遊活動。
梅的栽培,一般分為庭園栽植和盆栽兩種。前者宜種在陽光充足、排水良好、土質肥沃的地方。並且在生育期間還得多注意修剪和施肥工作,才可以保持優美樹形,以及增進開花結果。至於盆栽的梅花,則除了要先選取枝啞峻嶸、樹皮蒼雅、莖幹脫俗的植株以外,誘引和修剪等管理工作,一般也比庭園栽植時精細得多。
梅妻鶴子,淡泊快意
梅花,通常在凜冽的冬天開放,冰雪貞心,絕世風華。因此,古今有很多人為之傾倒痴迷,並且留下了不少流傳千古的有趣故事。
歷史上,把梅花和自己生命融和一起的典型人物,是北宋隱士林和靖。他結盧隱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上,在山上種了許多梅樹,在湖邊養了兩隻仙鶴。平時書讀倦了,就以賞梅放鶴作為消遣。別人看了,就說梅花好像是他的妻子,仙鶴如同他的兒子,而以「梅妻鶴子」來形容像他那樣的高人雅士。有「梅痴」之稱的和靖先生,寫了許多詠梅的詩,其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被後人譽為詠梅的千古絕唱。
「望梅止渴」梅子坡
梅果,甘酸可口,人人喜愛。除供食和藥用以外,歷史上,也有「摧梅」和「思梅」止渴的故事。三國時,有一次曹操率領大軍征討張繡,在行軍路上,不幸迷失方向,士兵們都走得口乾舌燥,情緒很壞。正不知如何是好,曹操突然靈機一動,舉起馬鞭指著前方說:「那裏有一大片梅林,樹上的梅子既酸又甜,可以解渴,大家加油趕路吧!」士兵們聽了,想到梅子味道,個個口水直滴,果然不再口渴,軍心因而大振;而在明朝,另有一位名叫「白雲禪師」的和尚,一天走到四川峨眉山山腰,感到非常口渴,一時又找不到水,非常難受,突然抬眼一望,看見山峰上有許多梅樹,心想只要飽嘗那些梅子就可生津解渴了!因此一鼓作氣,爬上山頂,那知山上連一棵梅樹也沒有。後來的人為了追念他這段「思梅止渴」奇遇,就在山腰蓋了一間茶亭,並稱那片山坡為「梅子坡」。
梅核成樹表堅貞
梅花傲骨凌寒的氣節,孤根戴雪不畏風霜的堅貞性格,也常被拿來比喻自己的忠心不二和堅忍不拔。據《江陰縣誌》記載,該縣以前有一位名叫王璉的妻子陳氏,在王氏死後立誓守節。有一天,當聽到外面有人懷疑她的貞節謠言時,立刻把含在嘴裡的鹹梅種核吐在地上,並向天發誓說:「如果我有二心,這棵梅核隨即腐朽,否則請讓梅核萌長成樹,以表明我的貞節。」不久那裏果然長出一棵梅樹,而且枝葉日漸繁茂。這時又有人懷疑她把梅核調換了,可是,非常奇怪的是:等到樹上的梅子成熟後摘下一嘗,卻發現所有的梅子,竟然都略帶著鹹味呢!
象徵巍巍的大中華
我國自唐朝以後,本來一直以「牡丹」為國花。到國民革命成功,民國肇造以後,才改以玉潔冰清的梅花為國花。
梅,通常開放於冬至春初,在百花當中,是最早開放的一種。梅花開時,燦爛似雪、高潔暗香、氣韻清芬、風格高雅,不畏冰雪、不懼風霜、鐵骨冰心、剛忍自強。不僅涵泳著我中華民族堅忍不拔、奮勵自強精神,而且代表著我國家古樸、風雅、高潔、雄邁的氣勢,真不愧是我中華民國的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