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碁電通童文池協理曾經在某研討會中說的一句話,在網路上引起很大的迴響。他說:「現今企業的員工關係可以用八個字詮釋──『企業無情,人才不忠』。」意思是指,企業面對員工是很無情的,工作是責任制,要求員工加班,績效不好還會叫你捲鋪蓋走路,所以說「企業無情」。而員工有好的機會,就馬上往福利好、待遇高的公司跳槽,毫無眷戀,所以說「人才不忠」。
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
人跟企業的關係,在近一個世紀以來,不斷發生著變化。在冷戰時代,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對峙多時;而後東德與蘇聯相繼垮台,中國也在經濟壓力下實施了所謂的「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質上就是要向資本主義靠攏。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已經是世界經濟運作的主流。私人企業取代了國營企業,在各個領域主導經濟活動。「一切由市場決定」,是當代經濟的運作方式。
日本的崛起與沒落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短短幾十年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日本的大企業在汽車、家電等產業表現卓越,日本企業的管理模式頓時成為顯學,「終身雇用制」、「臨界生產」(Lean Production)等,都成為各國企業所學習與研究的主題。
終身雇用制所代表的是企業照顧員工的一種承諾。在「終身雇用制」中,雇主與員工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契約式的權利與義務,更近似家庭的成員關係:雇主是大家長,員工猶如是雇主的子女(或是家臣)。除了履行工作契約之外,雇主會照顧員工的生活,而員工也會努力工作以作為回報。因此,員工流動率極低,反映的是「企業有情,人才有忠」的雇傭關係。
20世紀末,日本經濟泡沫破滅(Bubble Burst),大企業無法維持經濟繁榮時期的成長,一些企業甚至被迫開始裁員,「終身雇用制」的神話頓時破滅。雇傭關係的主流回歸到市場機制。雖然在有些企業還是可以看到這種「企業有情,人才有忠」的雇傭關係的影子,但在市場經濟的主流下,誰也不能保證自己可以被「雇用終身」。
無情與不忠
在市場經濟下,那隻「看不見的手」在控制著一切。過去被視為成本的人力,現在被稱為最重要的資源。在資訊越來越透明的情況下,無論是企業還是人,都被放在市場中,赤裸裸地接受比較與競爭。
有好的條件的人才,檢視企業的獲利能力、薪資福利、學習成長環境等。而企業也不斷強調員工的必須要有價值與貢獻。說穿了,「企業無情、人才不忠」的現象,其實就是市場經濟不斷滲透所產生的一種現象。
在市場經濟之外
市場是無情的,但人卻有情,需要以人性來對待。以績效掛帥、缺乏人性考量的職場環境中,衍生出許多現象:員工過勞、隨意跳槽、早年退休等。這些或多或少都反映了「企業無情、人才不忠」的現象,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性考量的不足或不落實。企業如何能在市場經濟之外,考量人性,來建立企業與人才之間的良好關係,正考驗著經營者的思維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