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時間的淬鍊,面貌至今依舊;
和歌仔戲各自呈現不同風貌,在2007年被列為宜蘭縣無形文化資產。
歌仔戲在台灣民間戲曲中地位不凡,因為它是唯一在台灣形成的戲劇。
追本溯源,歌仔戲的源頭即發源於宜蘭縣員山鄉的「本地歌仔」,又稱為「老歌仔」。
員山鄉結頭份有一棵老茄苳樹大樹公,據《老歌仔的容顏》等文獻記載,清末民初時,歌仔戲創始者「阿助」(後經陳健銘先生考證為歐來助),在大樹公附近的檳榔園內搭寮教戲,即是宜蘭「本地歌仔」成型之始。
當時多數人不識字,聽了阿助唱歌後,一句句地學起來,記在腦海裡,這就是「老歌仔」初期口耳相傳的授藝方式。後來有識字的人把它記錄下來,留下了「歌仔冊」,計有《山伯英台》、《陳三五娘》、《什細記》、《呂蒙正》等劇目。
宜蘭「本地歌仔」海納百川
宜蘭「本地歌仔」發展初期子由弟們組成「陣頭」迎神遊行,邊行進邊演唱,當走到空曠處,便取來竹竿圍成表演區,演唱曲調、舞動身段,搬演戲文,稱為「落地掃」。在發展過程中,「落地掃」不斷汲取各劇種表演藝術,經過野台、內台、廣播、電視表演型態。改良後的歌仔戲,由鄉間歌舞小戲逐步邁向大型戲劇,後來藉電視傳播力量進入家庭,成為台灣民間最受歡迎的傳統戲曲,並成就了同為宜蘭員山鄉人楊麗花的燦爛傳奇。
本地歌仔以「民謠小調」為基礎,唱詞多且連成串,旁白詼諧,充分融入地方俚語,演唱者常會即興增減、隨性發揮。它初期盛行於宜蘭許多「莊仔頭」,是農村子弟農閒的娛樂;後來逐漸走向野台演出,表演形式簡單,僅生、旦、丑走走四方部位,略有妝扮,不著戲服。
本地歌仔登上野台之後,逐步吸納平劇、亂彈戲等大型劇種的劇目、音樂、身段、服裝、道具。大幅改良後的歌仔戲,以野台的表演形式活躍於酬神廟會中,也曾在戲院駐台演出。
接著廣播媒體出現,改良歌仔戲透過電台頻道,得以長時間播出,劇情大幅增長,戲劇內涵及演唱技巧更為豐富。現年五十歲以上的人,小時候對電台歌仔戲皆耳熟能詳。1962年,改良歌仔戲躍上電視螢光幕。為了適應播演上的特性,歌仔戲作了很大的改變,如身段簡化、服裝華麗、大量創作新調,加入聲光效果……這種與舞台表演相異其趣的電視歌仔戲,就是楊麗花、葉青的時代。
儘管改良歌仔戲風光一時,然而身著民初服飾、動作細膩且富含鄉土味的宜蘭「本地歌仔」,並未消聲匿跡,依然踩著自己的步伐。至今,兩者各自呈現不同風貌,同時映入觀眾眼簾。
無形文化資產傳承有人
改良歌仔戲在電視上大紅大紫之時,本地歌仔紛紛散班。1980年代,台灣掀起尋根熱潮,本土藝術逐漸抬頭,本地歌仔找到了第二春,有機會到各縣市搬演,且先後有葉讚生、陳旺欉、林爐香三位老藝師獲頒「薪傳獎」。
經歷時間的淬鍊,本地歌仔不但沒有消失,而且老而彌堅地在2007年成了宜蘭縣無形文化資產。就戲曲發展史而言,本地歌仔悠久的歷史更勝歌仔戲,它的傳統意涵和原型價值不容小覷。
然而在老藝師逐一過逝後,關心地方戲曲的人士憂心本地歌仔將會失傳。所幸,老藝師陳旺欉的嫡傳弟子鄭英珠,擔起本地歌仔薪傳的重責大任,於2002年開辦「台灣戲劇館歌仔戲傳習班」,免費招生。成人班教授改良歌仔戲;青少年班則以本地歌仔(老歌仔)為主、改良歌仔戲為輔;翌年成立戲曲音樂班,希望本地歌仔能傳唱不絕。
找回廟口野台歌仔戲孕育的熱情
早年台灣,逢年過節或是民俗廟會,大家相偕來到廟前戲棚下看歌仔戲。草根性的歌仔戲,扮相亮麗,生動的唱腔、口白、身段與劇情,抓住了觀眾的心,隨著戲台上的情節,又哭又笑,洗滌了抑鬱的心靈。
曾幾何時,逢年過節的廟前依然鑼鼓喧天,人們卻只顧拜神祈求,野台歌仔戲孤獨地對著神祇唱著,戲棚下看戲的人已寥寥無幾。
為了找回失落的文化,喚回人們對歌仔戲的熱情,2008年鄭英珠特地向文建會提出六年的行動戲館計劃,藉由深入社區與校園巡演,並搭配展出台灣戲劇館珍藏的歌仔戲文物,帶動與活絡各鄉鎮的地方戲曲風氣。
台灣戲劇館歌仔戲傳習班,傳習劇目包括宜蘭「本地歌仔」及歌仔戲計十多齣,成立六年以來,大小演出達數百場。今年,歌仔戲傳習班行動戲館已陸續在大湖國小、礁溪國中、光復國小、國立宜蘭特殊教育學校、宜蘭大學、三星國小及冬山鄉廣興宮等多處演出,佳評如潮,並且根植大湖國小,首開台灣以宜蘭「本地歌仔」為主的國小歌仔戲社團先河。
找回廟口野台歌仔戲孕育的熱情
2008年3月30日,宜蘭廣興村村民忙碌、熱鬧地慶祝著廣興宮三山國王聖誕。台灣戲劇館的行動戲館在廟口氣派地搭蓋起來,歌仔戲傳習班學員從下午到晚上在這裡盛大的公演。
傳習班指導老師鄭英珠一大早來到廣興宮,打點學員表演事宜,並為自己的演出做準備。不一會兒,學員興高采烈陸續前來,化妝間氣氛歡樂。
台灣戲劇館歌仔戲傳習班深入社區的大型公演,逐漸喚起民眾對廟會歌仔戲的記憶。特別是在小朋友演員們精采的演出下,阿公阿嬷帶著孫兒、爸媽帶著孩子來看戲的情景,時光宛若回到了50年代,廟前歌仔戲熱鬧滾滾的情景,老一輩的不覺眼眶就紅了,好像回到了兒時的記憶……
北宜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後,日益增多的遊客湧進歌仔戲原鄉宜蘭,活動之一就是到台灣戲劇館,觀賞每個月逢雙周演出的周末劇場歌仔戲表演。鄭英珠計劃培養資深優秀的歌仔戲成人傳習班學員,共同進行歌仔戲的教育推廣工作。她設計一些課程,擬訂於7月份起,進行台灣戲劇館參觀民眾的歌仔戲唱腔、身段教學,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參與歌仔戲。
當我們邁入繽紛的戲劇殿堂,為其魅力吸引之即,別忘了台灣本土的民間戲曲歌仔戲文化的價值,正等待更多元地保存與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