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鄉土作家康原 推動文學彰化

鄉土作家康原 推動文學彰化
康原說大家來寫村史,認識自己的地方,愛惜自己的土地。
岳翔雲
第18期
張詠曦
非科班出身的作家康原,卻有非常豐富的著作,
目前已完成的70餘部出版品中,就有40部與彰化有關。
幾乎將全副精神奉獻給彰化的康原說:
「我傻傻地寫彰化,寫久、寫多了,人家就知道彰化有歷史、有人文了。」

牛著拖,做人著磨」、「牛牽到北京嘛是牛」、「想要做牛免驚無田來犁」……

彰化師大台灣文學研究所的課堂上,鄉土作家康原「信口唸來」有趣又有意義的台灣俚語,甚至唱起台灣囝仔歌謠。康原認為,原住民語言已經進加護病房、客語進了急診室、台語等著掛號。為甚麼台灣人不講台灣話?

印象中的康原是位詩人,2004年獲得六屆彰化磺溪文學特別貢獻獎是各界對他的肯定。第一次見面是在2005年5月彰化縣文化局所舉辦的台灣文學之父「賴和」週系列活動開幕會上,發現除了寫詩、寫傳記、寫村史、寫囝仔歌外,他還開演唱會,可說是集詩人、作家、講師、文史工作者、電視台主持人於一身,他則笑稱自己是多角化經營。

康原說:「過去寫作是在抒發內心的情感,現在覺得是一種責任,我最想做的是如何建構一個文學彰化,建構彰化歷史,以喚醒人們對自己生長土地的記憶。」

彰化到台東因思鄉開啟寫作之路

1947年,康原出生於彰化縣芳苑鄉的漢寶村,當時是個貧瘠的農村。對家鄉的印象,康原只用了一個字形容──「窮」。在農家長大的他,從小就知道在這樣落後的地方,只有靠自己努力才會有出息,康原說:「貧窮會給人一些激奮的力量。」

康原初中就離開故鄉到外地求學。1967年在台東農工擔任圖書館員,讓他有機會大量閱讀文學書刊,也因此開啟了寫作之路。他嘗試著將內心思鄉情懷寫出來,1970年完成了第一本著作《星下呢喃》。

同年,他調回彰化高工(現在的彰化師大附工),陸續結識了一些台灣文學作家吳晟、林亨泰等人,讓他對文學有了不同的觀點。在1977年的「鄉土文學論戰」中,看到黃春明、王拓、楊青矗所寫的文章,康原開始認真思考:「身為作家該寫些甚麼東西?」

 為卑微人物發聲 關懷本土文化

1979年發生了震驚台灣社會的「美麗島事件」,媒體將這些人塑造成江洋大盜,和他從警察朋友所聽到的事實南轅北轍,他又想:「文學可能要站在卑微人物的論點,寫一些人民真正的心聲。」這時,他將創作之路轉向關懷本土及鄉野小人物。

可是,在那樣的時代與教育體制下,學校課程中少有台灣的內容,康原納悶:「我們為甚麼不知道台灣文學?不知道台灣文化?」他想填補這些不足,藉由廟宇、古井、石碑這些即將消失的古蹟文物,去書寫過去祖先的生活情境,並翔實地記錄每一個時期社會的變遷與文化風貌。他對這塊土地認同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也開始了走上報導文學之路。1984年出版的《最後的拜訪》,是他文史工作的處女作,康原說:「一個作家一定要寫出他年代的故事。」

此外,康原也寫了不少人物傳記,他認為文學作品是一個社會的良心,秉持著人道的觀點,站在卑微的人物的立場來講話。於是康原從作家的小傳開始寫起,共蒐錄了24位作家,編集成《作家的故鄉》一書。其後又陸續撰寫了《八卦山下的詩人•林亨泰》等人物傳記,讓讀者可以藉此瞭解底層民間文學和社會的變遷。

在地人寫在地文大家來寫村史

「任何人都可以將周圍生活中所看到、感覺到、想到的事情做紀錄,這就是常民生活史。」為此,康原成立文史工作室,積極推展「在地人寫在地文」,並向彰化縣政府提出「大家來寫村史」計畫,榮任寫村史指導委員。康原在彰化師大台灣文學研究所、員林社區大學開課教授台灣文學,並實際帶領學生走訪彰化重要古蹟、景點,耐心導覽解說其歷史典故。許多學生在他的鼓勵引導下,紛紛加入寫村史行列,康原也以身作則地為自己故鄉出版了一本村史《野鳥與花蛤的故鄉──漢寶村的故事》,讓「大家來寫村史」的熱火在彰化燃燒起來。

因為他對彰化文化如數家珍,懂人所不懂的,學生因此給他一個「彰化土地公」的封號。

歌謠貼近常民生活 輔助時代感情

1995年,康原受聘擔任「賴和紀念館」館長,在兩年任期內,受台灣文學之父賴和「筆尖與指尖合一」的主張影響頗深。康原認為,語言不只是一種溝通工具,基本上也是一種族群的認同。他說:「原住民語言進加護病房、客語進急診室、台語等著掛號。為甚麼台灣人不講台灣話?」所以,他不只是推廣母語教育,也開始用台語寫文章,他認為,「只有我們的語言才能表達我們的內涵,假若文學是語言的意思,那麼每個人都應該寫出自己的母語。」

康原不管在演講場合或是課堂上,喜歡即興演唱詩歌或歌謠,這是他詮釋台灣文學很特別的一種方式,因為這樣可以輔助時代的情感、可以令人更加感動。受「童謠園丁」施福珍老師的影響,康原善用民間歌謠、諺語,作為自己的文學創作題材,完成了《台灣囝仔歌的故事》、《台灣囝仔歌謠》、《囝仔歌教本》等書。

其中《台灣囝仔的歌》是康原以溫柔的筆觸,描寫記憶中小時候家鄉的風土民情,像是兒時在廟埕打陀螺、田間爌窯、灌土猴等,當然也少不了他對家鄉淡淡的思念。中興大學文學教授向陽在序文裡寫道:「這些歌謠表現的台灣圖像,鮮明而溫暖,台灣囝仔歌的特色,在康原筆下重新復活,台灣的記憶也在這些作品中回到我們的心中……這是他對台灣民間文學傳承的一個貢獻。」

用文學架構歷史期許彰化是文學故鄉

康原是一個非科班出身的作家,卻有非常豐富的著作,寫作風格非常鄉土而且體裁廣泛,故鄉的人、事、地、物等都是他創作的題材,即使是可能消失的小眾文學他也會加以記載。目前已完成的70餘部出版品中,就有40部與彰化有關。幾乎將全副精神奉獻給彰化的康原說:「我傻傻地寫彰化,寫久、寫多了,人家就知道彰化有歷史、有人文了。」

無論是默默付出,還是站上台面大力推廣大家來寫村史或在地文學,康原對彰化文學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雖年過耳順,他愛鄉的熱誠不曾稍減。康原說:「用文學來架構歷史,是我最想推動的事。」除了已經在八卦山風景區內建置的「八卦山文學步道」,羅列了1703~1901年間彰化文學作家的年鑑外,他也向文化局提出建構「彰化文學館」來展示彰化在地文學作品。康原希望藉由他的努力與文化局的共襄盛舉,能讓全國民眾都知道──「彰化是文學的故鄉」。

 

 

關於「賴和」與「鄉土文學論戰」

賴和,台灣彰化縣人,本職是醫生,他的作被公認是台灣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詩人之一,賴和曾經催生、主編《台灣民報》文藝欄,由於提攜後進不遺餘力,而有「台灣新文藝園地的開墾者」與「台灣小說界的褓母」之稱,曾經主編新潮文庫的醫生文人林衡哲,則尊稱賴和為「台灣現代文學之父」。

「鄉土文學論戰」主要是指1977年1978年間關於台灣文學之寫作方向和路線的探討。表面上是關於文學之本質應否反映台灣現實社會的文壇論爭,但實質上是「台灣戰後歷史中一次政治、經濟、社會、文學的總檢驗」。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信報》為何封殺「香江第一健筆」?
7月31日,被稱為「香江第一健筆」的練乙錚在《信報》發表了〈別了《信報》〉,記述他被《信報》停筆的經過,…
台灣童謠之父-施福珍的傳奇故事
1964年的一天下午,施福珍正在睡午覺,忽然聽到窗外傳來學生因為玩瀝青被黏到腳的抱怨聲:「點仔膠黏到腳。」此時,他的創作靈感湧現,當下寫了…
美國公務人員工作最幸福
每當經濟不景氣,被譽為「鐵飯碗」的公家機關工作就特別吃香。據台灣考選部的統計顯示,2011年高普考報考人數創下新高,達到135,004人,…
中國網路革命的發酵:從尋找領袖到尋找階級
海外中文世界裡,中國革命的腳步聲越來越響。如果說2017年3至10月中國流亡富商、國安部線人郭文貴發動的「郭氏推特革命」…
看到嬰兒潮退休問題的一道曙光
嬰兒潮世代的退休問題,大約從2005年起就有大量的文章和研究,不斷提出警告要大家早做準備,而關心這個議題的讀者也越來越多,…
媒體大亨梅鐸的20年中國情緣
2010年8月9日,世界傳媒大亨梅鐸旗下的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決定出讓其在中國的主要資產,將麾下的三家華語頻道(…
澳洲人如何看待達賴喇嘛?
歲末之際,達賴喇嘛再度受邀訪問澳洲。這雖然是過去三年內達賴到澳洲的第三次訪問,但所引起的媒體效應卻一點都沒有減少,…
西班牙風力發電成績佳 占全國四成電力
當世界大多數國家面臨能源危機之際,多年來提倡風力發電的西班牙卻得以避免高油價的困境,維持相對穩定的能源價格。西班牙3月底的風勢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