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想減少排放量,又想盡儘量不影響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
整個計畫非常詳盡,一共有500多頁,僅概要就長達68頁,
據說很少有人有勇氣把它讀完。
本屆澳大利亞政府上台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簽署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東京協議書》。不過,簽署協定只是象徵性的姿態,經過7個多月緊鑼密鼓的準備,「千呼萬喚」的實質性的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計畫終於在最近出台了。
小心翼翼推計畫
此計畫名曰「排污交易計畫」(Emission Trading Scheme),基本的意思,是排放量是「有價的」,每排放一噸二氧化碳需支付20澳元左右(約合新台幣593元,人民幣133元),這會造成每度電的成本上漲0.16澳元,天然氣的價格則漲0.09澳元,換算成總的消費者指數,相當於使生活成本上升1%。
1%的上漲,聽起來似乎很小,但對於一些排放大戶,比如火力發電廠、煉鋁廠、造紙廠、運輸公司等來說,就可能是「生死攸關」的大事,因為他們的成本會上升太多,以致生存都成問題;另外,對於中低收入家庭,任何一點生活成本的上升也可能是很大的事。
所以,可以看到的是,澳洲政府在推出此項政策時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既想減少排放量,又想盡量不影響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必須在這之間找到平衡。因此,在對排放量收費的同時,政府推出了很多補貼政策,也即一邊收費,一邊對不同的團體和個人實行不同的補貼及稅收優惠政策。整個計畫非常詳盡,一共有500多頁,僅概要就長達68頁,據說很少有人有勇氣把它讀完。
計畫推出後,正、反兩方面的意見都有。有的人覺得它考慮得很周全,把減少排放量這樣一個概念和「理想」,變成了可以操作的現實,同時又不會對社會造成太大衝擊。
看點一:政策形成過程很精彩
批評它的人覺得計畫太「溫柔」了,起不到大幅度降低排放量的作用。還有很多人反對由國會來制定排放量的上限,理由是,國會議員是選民選出的,因此議員們在做決定時,必須考慮怎樣才能「討好」選民,而來自不同利益團體的人可能會沒完沒了的去找議員遊說。
因此,有人提出,應成立一個類似澳洲儲備銀行那樣的獨立機構,來決定排放量上限,就像現在的通貨膨脹控制目標和官方貼現率是由儲備銀行來決定一樣,這樣才能盡量減少政治性因素的影響和干擾。
對於筆者來說,此項政策形成的過程比政策的本身更有「看點」。在上次大選中失敗的前任澳洲總理何華德一開始不怎麼承認全球氣候變暖這個問題。但是,隨著媒體的不斷報導,越來越多的澳洲人覺得,氣候變暖已經很嚴重了、必須立刻面對。澳洲工黨在上次大選中利用這一點攻擊何華德政府,並承諾工黨上台後一定會著手解決此問題。
應該說,工黨的這種姿態為他們贏得不少選票。工黨政府上台後,不但立即簽署以前何華德一直不肯簽署的《東京協議》,還專門成立一個新的部門:氣候變遷與水資源部,來處理相關問題。經過7個月的工作,新成立的氣候變遷部推出了此「排污交易計畫」。但它只是徵求意見的草案,任何人都可在兩個月的徵求意見期內提出自己的看法。
據說,政府甚至還會拿出900萬澳元做廣告,一方面宣傳此計畫,一方面鼓勵民眾踴躍發表意見。
在充分徵求各方意見後,政府才會在今年年底拿出最後的定案。方案確定後,也不是馬上實行,而是要等到2010年7月,還有兩年時間。在這兩年之中,政府將再投入1,500萬澳元做廣告,繼續宣傳該項計畫。
看點二:政策形成過程很透明
這裡的另一個看點是,澳洲政府不像中共政府那樣,擁有大大小小幾千家「喉舌」,所以「黨」要宣傳甚麼的時候,從來不必另行掏錢,中宣部的指令一下,所有「喉舌」就開足馬力炮轟或宣傳了。在澳洲,媒體是獨立的,很多是由私人經營的商業性實體,所以政府想宣傳甚麼,對不起,請拿錢來買廣告版面,價錢跟大家一樣,沒甚麼特別優惠。
總之,從整個「排污交易計畫」推出的過程可以看出,在澳大利亞這樣的民主社會,一項政策的推出,首先是順應民意,其次是過程非常透明,大家都有機會發表意見,實在不行還可上街遊行。
可以想見,兩年之後,當這項政策真的開始實施時,雖然會影響到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但卻不會造成太大的衝擊,因為每個人都會覺得:我已經準備好了。
看點三:澳洲政府有道義擔當
還有一個重要的看點是:在全球氣候變暖這個問題上的道義擔當。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說:氣候變遷這個問題是我們本世紀面臨的最大的道德挑戰。比如,有很多人主張,作為排放量只占全球2%的澳大利亞,在中國、印度、美國等排放大戶都行動起來之後,再採取措施也不遲。否則,別的國家都不動,只是澳大利亞在這裡「自找苦吃」的話,一則影響經濟,二則又有甚麼用呢?
但是,如果誰都等著別人先動的話,最終的結果豈不是大家一起「走向深淵」?從澳洲媒體的「輿論導向」上看,大部分澳洲人,還是願意在道義上有所擔當的。他們明白:地球只有一個,毀了就都完了,誰也不可能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