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是我們經常聽到的經濟名詞。通貨膨脹指的是整體物價水準在一定時間內持續的上漲,而通貨緊縮恰恰相反,指整體物價持續下跌的現象。通常我們會藉由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即一般民生用品物價指數)或躉售物價指數(WPI,即批發品物價指數)等指標,來判斷整體物價上漲還是下跌的狀況。
同時出現物價上升與下跌?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是「整體經濟」現象的一種表現。但是現在經常看到在某些「個別」交易市場,同時出現物價上升或是物價下跌的現象持續發生。例如:我們經常看到百貨公司舉辦特賣會,下殺一折,引起大批民眾搶購的新聞報導。另一方面,也經常看到豪宅、名畫等高價物品成交數量與金額不斷創新高。
經濟學家對通貨膨脹有嚴格的定義。局部性的物價上漲或者是物價下跌,未必代表總體經濟中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現象。
不過在此筆者想嘗試以「貧富不均化」的架構,來說明社會上同時出現物價上升與物價下跌的現象。最近坊間流行的所得分配日趨惡化,造成貧富差距擴大的另一典型說法叫「M型社會」,是日本管理學者大前研一所提出的觀點,簡單地說就是指中產階級縮減,所得上層階級以及所得下層階級人數增加的社會現象。本雜誌第9期「經濟經驗」專欄作家,台大經濟系陳博志教授曾在〈M型社會是造假的!〉一文中說明,「M型」社會在統計分配上是不成立的(一個社會所得分配不至於是「雙峰」型,而是「L」型),但一個社會中,確實有可能出現「所得分配兩極化」的趨勢,如台灣目前的情況。
「貧富不均化」之下的物價上升
從「所得分配兩極化」或「貧富不均化」的觀點進一步延伸,所得上層階級,由於人數增加,整個階層處於一種所得相對較多,而商品相對較少的情形。也就是這個階層所偏好購買的商品,例如:高級汽車、豪宅、貴重物品、收藏品等在社會上相對稀少,所以會出現較多通貨競逐較少商品的現象,因此商品的價格就容易處在上升的情況。
就像這一兩年,台灣的豪宅市場興起,每坪動輒百萬、每戶總價動輒數千萬、甚至上億元的豪宅,即使價格不菲,但仍吸引許多富豪階級的搶購,價格也不斷創新高。這就是由於較多的通貨吸引較少的商品,因此商品價格不斷上升。除非未來商品的供給增加或是需求變少,商品的價格才會降低。
「貧富不均化」之下的物價下跌
在「貧富不均化」的社會中,所得下層階級人數也不斷增加。這個階層的人所得較低,購買力也較低,整個階層處於一種通貨相對不足的情形。但是另一方面,由於這個階層的人數不斷增加,生產者跟賣方只好不斷降低商品的價格,以吸引這個階層的人來購買。因此整個階層處於一種通貨緊縮的情況,呈現物價越趨下降的情況。
例如:每當商店推出一元起標的商品,總是引起民眾大排長龍。十元商店、百元商店總是生意興隆。百貨公司的總是需要折扣再折扣才能吸引民眾前來購買。因為對這個階層的人來說,消費相對保守,因此廠商必須設法將價格壓得更低,才能吸引這個階層的人來消費。
「貧富不均化」下政府的挑戰
筆者認為,「貧富不均化」社會下所呈現的局部性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現象,乃是所得分配兩極化發展以及供需失衡所帶來的結果。但是站在全球化的角度下,「貧富不均」的狀況又更趨複雜:某一國家下的低所得階層,在另一個國家中可能是高所得階層。在全球化商品、勞動力、人口的流通情況下,物價、所得等問題也更加複雜。
就目前全球經濟而言,是處在一個原物料以及油價高漲的狀況,這種影響是全面性的,無論是所得高、低階層都會受到影響,只是影響的程度不一。「貧富不均化」社會的中、下階層民眾,所面對的將會是:所得未能提高,但是物價不斷上漲的雙重壓力。政府在致力於經濟成長同時,如何兼顧所得分配的問題,將是施政最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