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共為了規管國內外的捐款,設立了「希望工程」的機制,凡是透過這機制所捐建的學校都會稱為希望小學。每一個希望小學都是由善心人所捐助,他們愛心的背後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
《楚天都市報》11月14日報導,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在90年代中後期,在眾多愛心人士的資助下,縣裡建起了76所希望小學,然而到目前卻只有18所希望小學還在運作,另外的58所小學或賣給農民種莊稼、養豬養雞,或作為村委會辦公之用,或一片荒蕪。
首座農民捐資希望小學 僅用2年
農民楊大鵬當年捐資7.8萬元,在他的家鄉津洋口鎮楊家坪村建的「大鵬希望小學」,僅用了2年就廢棄了。儘管學校的黑板上還寫著名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是這所學校現在已經聽不到讀書聲,當局把校園租給農民堆放雜物。
7.8萬元對於有錢的人不是一筆大數目,卻是楊大鵬在廣州打工7年的所得。他為了完成女友的遺願,決定將村裡學校推倒重建,但苦無資金的情況下,捐出了他的全部所有蓋了「大鵬希望小學」,他因此成為該校的名譽校長。
這所小學僅用兩年就廢棄了,原因是「生源減少,最佳化配置」。該村的20多個學生都到2公里之外的鄧家壩小學讀書。
學校的廢棄,有關當局沒有任何人對楊大鵬有所解釋。楊大鵬回想起當年鎮領導為爭取自己到家鄉捐建「希望小學」時,深更半夜滿大街尋找自己的情景,他哽咽得說不出話來。
長陽縣希望小學 種莊稼養豬
黃柏山鄉「貓兒沖村希望小學」是長陽縣第一所希望小學,建成於1995年,是由宜昌市團委、長陽縣民委共同捐資10萬元建設的。
這所學校用了5年後,因為學生人數減少,被當地教育當局廢棄,後以1萬元賣給了當地村民種地。占地3畝的學校操場被用來種玉米、土豆,學校廚房則用來養豬、養雞,教室、教工宿舍用來住家和堆放雜物。
諷刺的是學校裡的一石碑上還刻有「捐資助學功德無量」的字樣,捐助人的善心被教育當局以1萬元賣掉了。
津洋口鎮希望小學 成村委會辦公樓
趙春華是津洋口人,後任廣州私立「民康醫院」董事長。他看到家鄉的小學成了危房,於心不忍。1996年,趙春華捐資15萬元建起了「春華希望小學」,並成為名譽校長。
該校現在已變成了村委會的辦公樓。校門口有塊石碑寫著:「趙春華先生身居鬧市,懷揣鄉情,深知文韜安社稷,科教興百業,春華捐資故里,意在豐碩秋實。」他的善心「被村委會接收了」。
一個長陽縣就有58個希望小學被棄置不用,那全中國有多少善心人士捐建的希望小學僅用三年、五年就被糟蹋了呢?
根據有關部門負責人的說法,當年興建希望小學是配合全中國開展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而進行的,黨組織主要負責募集善款,由地方教育部門進行布局建校。
這麼大的一塊肥肉誰看了不流口水?因此鄉鎮縣市出現了盲目的建校,「村村辦小學」就是當時的目標,沒有整體規劃、也不管布局合不合理。後來發現這種沒有整體規劃的學校,普遍存在教學質量低劣的問題,加上農村人口外流,農民生活困難連吃飯都有了問題,學校招收不到足夠的學生,只好將學校作了相應的調整。當時一窩蜂蓋的希望小學後來就只能或租、或賣給了當地的村民變成了雞舍、豬圈或農田。這樣的結果,讓捐資者寒心,也造成了社會財富的鉅大損失。
廣東東莞網友說,「這就是浪費呀!想到那時候一窩蜂地搞建設,肥了多少人啊?肉食者們只顧眼前的政績,有誰考慮長遠啊?他們只考慮到自己的腰包!看看現在城鎮的學校,每個班80到100人,那個擠啊!老師呢?都進城了,鄉下的學校能不空嗎?可憐的農民們,現在孩子上學,只有進城鎮學校去租房、去繳借讀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