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11大地震後,福島核電危機一度引發了世界的擔憂,更在遙遠的中國導致了一輪食鹽搶購潮,最後波及到香港、澳門,加拿大的溫哥華華人社區,讓中國大陸以一種令人啼笑皆非的形象出現於3月16日以後幾天內世界各大報的新聞中。更戲劇化的是,18日「謠鹽」逐漸散去,中國又開始出現大量退鹽族,指責商家不給退貨的抱怨代替了兩天前買不到鹽的恐慌。 煽起搶鹽風潮的蝴蝶是哪隻? 根據各種資訊,先分析中國人為甚麼傳言要買碘鹽?
估計禍起美國一則新聞。日本核電危機最初未能控制住,據說會影響到美國西海岸。美西的一些人很擔心,於是提前到藥店,包括供應這種藥物的Anbex Inc公司搶購碘化鉀。各大藥店與供銷商面臨碘化鉀銷量驟增甚至脫銷的情況。西海岸的3個州——俄勒岡州、加利福尼亞州、夏威夷州的藥店碘化鉀已售罄。
美國《華爾街日報》中文網於3月15日刊出這則〈擔心日本核輻射 美國人搶購碘化鉀〉(據說FOX新聞更早),美國政府立即向民眾表示,日本的核輻射不會影響到美國,因此核恐慌並未再蔓延。這則消息立刻被許多中文網站轉載。上海《新民周刊》3月16日報導:日本核電站周圍檢測到的放射性物質包括碘131和銫137。碘131一旦被人體吸入,可能會引發甲狀腺疾病。日本政府已計劃向核電站附近居民發放防止碘131輻射的藥物——碘片。這個碘化鉀中的「碘」字可能後來成了引發中國搶購碘鹽的契機。
「食用碘鹽可預防核輻射」、「日本核洩漏出現的放射性物質可能污染海水、沒法再提煉鹽」成了謠言的核心。3月16日晚已有人開始大量買鹽。17日一大早,「你家買鹽了嗎?」這句話成了許多中國人相互打聽和問候的話語。各城市商店一開門,大規模的搶鹽潮隨即爆發,不少人一搶就是十多包。不到早上10時,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昆明等地各超市紛紛貼出「本店食鹽已全部售完」的告示。各菜市場的雜貨店外也排起買鹽的長龍,廣東佛山更出動公安維持秩序,兩人限購一箱。深圳、珠海居民則到香港、澳門買鹽,恐慌性搶購食鹽蔓延至港澳,據說澳門鹽50元一斤還有人買。
至於後來由碘化鹽變成鹽、再變成為醬油,擴及至搶購大米,就只能說是「謠言蝴蝶」翅膀煽動的風的一種副產品。 一場迅速蔓延的搶鹽風潮 這場搶鹽風波瘋狂到甚麼狀態?從以下消息可管窺蠡測。
17日一天,全中國食鹽出貨量為37萬噸,約為正常情況下24天銷量。價格原為1.3元一包的鹽,在搶購風潮中普遍漲價至5元左右一包,高至10元、20元一包,少數地方甚至賣到30元一包,廣州有士多(即小雜貨店)瘋狂抬高鹽價,一包500克重賣價曾漲至30元。也有士多老闆娘不漲鹽價,但要求買滿30元貨品才購一包鹽,有顧客為買六包鹽,買了200元貨物。「一鹽難求」之下,有網上服裝商店店主也靈機一動,推出買滿200元送一袋鹽的活動促銷。
17日下午,國家發改委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價格部門「立即行動」,堅決打擊造謠惑眾、惡意囤積、哄抬價格、擾亂市場等行為。負責統籌全國食鹽銷售的中國鹽業總公司稱,全國食鹽的年產量達8,000多萬噸,但食鹽一年的銷售只有800多萬噸,絕對可保障食鹽供應,呼籲大陸民眾不要盲目搶購囤積,並實行24小時緊急配送,確保食鹽市場供應充裕。但18日各地不但出現了搶鹽現象,並且擴展至搶米、搶醬油、鹹魚。除了搶鹽,大陸不少人也大搶地震應急包。淘寶網上,急救類網購激增449%。 謠言為何在中國屢屢發酵? 在政府嚴格控制媒體、訊息極不對稱的中國,這類因「訊息飢渴」而導致「謠言蝴蝶」滿天飛的情況並不罕見。2009年7月18日引發河南杞縣80萬人大逃亡的原因,就是當地發生的鈷60洩漏傳聞。當時逃亡場面蔚為壯觀:路上塞滿了汽車、三輪車、拖拉機等交通工具,通往鄰縣的路口則是試圖攔截民眾進入的鄰縣官員,原來熱鬧的杞縣頓時成了一座空城。
今天中國所有的群體性事件都伴隨著各種傳言。如2008年的6.28甕安事件,2009年湖北的6.17石首事件等,事發之前都有各種傳聞──即政府所說的「謠言」不脛而走。而每隻「謠言蝴蝶」幾乎都會煽起一陣狂浪,引致民眾積怨大爆發。
最著名的「謠言蝴蝶」當然要首推引致廣東韶關維漢衝突的傳聞。這隻「謠言蝴蝶」有兩個品種,一是「漢產」,稱該廠發生好幾起漢族女工被維族人強姦;二是「維產」,新疆維人當中流傳的是300多維族姑娘在韶關被漢人強姦。儘管「官方版」一語定乾坤,說是漢族女青工黃翠蓮誤闖維族男工宿舍而發出的一聲尖叫,導致維人強姦漢女的謠言傳播。但因其發布方式詭異(只用英文對外發布),聞者大都心存疑竇。最後引發了震驚世界的新疆7.5事件。
上述事件中,政府每次為了遏制傳言,都發布了各種官方消息「闢謠」,無奈民眾根本不相信。因為多年的經驗告訴民眾,政府習慣性地過濾訊息,屏蔽真相。與官方媒體發布的各種消息相比,人們更相信各種小道消息,其行為更易受小道消息左右。
從3月16日開始的搶鹽到18日的退鹽,凸顯了中國政府公信力的缺失與民眾素質低下這兩大中國特色,說明中國離「崛起」還差很遠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