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天際旅者黑面琵鷺 Happy南台灣

天際旅者黑面琵鷺 Happy南台灣
北返。
黃俊賢
第27期
賴永隆

台灣西海岸的沖積沙洲、海埔新生地、鹽灘、魚塭、潟湖、防風林與紅樹林,形成豐富的生態體系,吸引無數的野鳥聚集。其中台灣島最西側的台南縣濕地更成為候鳥棲息的樞紐、亞澳海線候鳥遷徙的中繼站。

黑面舞者 姿態萬千惹人愛

「黑面舞者」是黑面琵鷺在台灣的雅號,垂直、瞬間起飛降落的姿態優雅,飛舞之美吸引了國內外遊客的目光。台南縣七股黑面琵鷺保護區是全球觀賞黑面琵鷺生態的最佳場域。黑面琵鷺在台灣具有高度警戒心,時常與人類保持一段長距離,觀賞黑面琵鷺必須準備高倍望遠鏡遠觀。

黑面琵鷺度冬的群居生活及嬉戲玩耍的行為十分有趣,舉凡白天打盹、覓食動作、滑稽容貌等,模樣可愛惹人憐;情侶互理羽毛、互相依偎的畫面令人羨;沐浴戲水、整羽展翅、跳躍、嬉戲追逐是黑面琵鷺最快樂的時光;咬著植物追逐玩耍的習性,以及大嘴巴彼此爭吵的畫面,令人莞爾。

年而復始冬來夏去的遷移、度冬、換羽求偶、繁殖等階段,是黑面琵鷺生命的全部。

北風刮 闔家甜蜜南遷

9月底,曾文溪口黑面琵鷺賞鳥亭的志工又開始忙碌起來,各巡守隊也排班趕著巡邏,大家準備迎接黑面琵鷺嬌客的光臨。巡邏員眼觀四方努力找尋黑面琵鷺芳蹤,希望拔得頭籌成為今年首位的發現者。第一批著陸的黑面琵鷺經媒體披露,宣告賞鳥季節開鑼了。

此時的北方氣溫開始下降,黑面琵鷺家族的父母帶領著今年剛出生的小寶寶,從南、北韓交界外海小島等繁殖地,順著北風、東北風,沿著濱海小島南遷,逐站停留飛抵之前的冬棲地。這是黑面琵鷺強烈戀地性的特色,因此在多處的度冬區就容易觀察到黑面琵鷺短暫停留的芳蹤。

黑面琵鷺有兩個遷徙的路徑,其一是飛至中國大陸沿海、台灣七股黑面琵鷺保護區、香港米浦、越南紅河口、泰國等地,另一路徑則遷往韓國濟洲、日本九州、琉球,再抵達台灣宜蘭或菲律賓。遷徙至台灣的路程全長1,500至2,000公里,飛行時間17至20天。 

台南七股度冬 活動逸趣橫生

飛抵台灣的黑面琵鷺,全身羽毛都是相同的純白色,這時觀察翅膀飛羽及長嘴巴皺痕,可辨別成鳥或亞成鳥。亞成鳥飛羽末端是黑色,嘴喙上面光滑無皺痕,眼睛周圍沒有黃斑;成鳥的飛羽為純白色,嘴喙上布滿代表歲月痕跡的橫紋,眼睛周圍皮膜呈黃色。成鳥10歲以後,黑色的嘴端脫落成肉色。

黑面琵鷺在七股群聚休息時的特性,一定是站在寬廣的水域中間,避開天敵與人類,但在韓國的繁殖地覓食時卻顯得比較不怕人。

七股黑面琵鷺保護區內成百上千的黑琵,白天群聚簇立於泥灘上休息,一起睡眠保持體溫,或進行水浴、理羽、嬉戲等社會活動,場面活潑而快活。而棲息位置隨著潮汐移動,當水漲高接近腹部時,即移至較淺的水域或灘地休息,以躲避水流壓力;接近黃昏時分,開始成群飛至魚塭區覓食。

風和日麗好天氣下,黑面琵鷺趁著漲潮的海水洗澡,聚在一起不斷地伸展、振動雙翅,使身上的羽毛乾燥得快一些。因受到長嘴的限制,黑琵只能整理自己的身體及翅膀附近的羽毛,至於頭部及頸部,則須同伴間互相理毛,方能把全身弄得清潔。

琵琶嘴製造漩渦 覓食有特色

黑面琵鷺扁扁的長嘴形成獨特的覓食特性,在台灣七股為牠贏得一個「黑面撓杯」的美稱,「黑面」表示黑色臉龐,「撓杯」(台語音ㄌㄚㄅㄨㄟ)則描述其覓食動作,意指不同於尖嘴巴鳥類覓食時使用「啄」的方式,黑琵半開琵琶狀的嘴巴,插入水中左右不斷攪動,製造漩渦水流讓魚蝦失去方向感而昏迷,再用嘴巴夾住發現的獵物,然後昂首直接一口吞掉。

當地漁民也稱黑面琵鷺為「黑面鳥」、「黑面仔」,還有一個與「黑琵」同音的另類稱呼「Happy」。

黑琵雖然是水禽,但半蹼狀的腳使其無法游泳,所以黑琵只能選擇低於30公分的水域覓食,保護區附近廣闊的淺水坪,冬天棄養的魚塭存活很多雜魚,剛好適合牠的覓食特性,自然吸引黑面琵鷺來此覓食。

「繁殖羽」金黃綴雪白 賞黑琵佳機

黃曆年前後,不論雄、雌的成鳥都從頭部後方長出黃色的飾羽與黃色的頸圈羽妝扮容貌,藉此吸引異性,找到當年度的伴侶。台灣人稱飾羽為「繁殖羽」,中國大陸則稱為「婚裝」。

來到台灣的成鳥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找到另一半繁殖下一代,若是互有愛慕就演出互理羽毛的畫面。對對情投意合的伴侶互相依偎,利用長長的嘴巴幫對方整理羽毛,表現彼此的愛意。

此時是觀賞黑琵的最佳時機,保護區內黑琵群聚一片雪白的景觀中,多了金黃點綴其中,也多了濃情蜜意,在夕陽烘托下,畫面美麗,令人賞心悅目。

而沒有繁殖能力的亞成鳥,仍舊是一身純白羽毛,大部分飛往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等待夏季來臨的5月後飛離台灣,甚至於留在當地。當年出生的亞成鳥,成長3至5年後才成為有繁殖能力的成鳥。 

南風吹 佳偶結伴北返

七股已是成鳥配對的天堂,在台灣找到伴侶的成鳥,只要等到2、3月西南風吹起時,便迫不及待結伴北返,回到繁殖地生兒育女。繁殖完畢後,成鳥的金黃色羽毛則慢慢脫落,回到純白羽毛的狀態。2月底至飛返韓國的6月都還看得到繁殖羽,這期間的黑琵格外美麗。

返回南、北韓交界處無人小島上的家園,黑琵挑選懸崖邊樹幹生長處,由公鳥撿拾枯樹枝築出適合小兩口棲息的鳥巢。有了家之後,母鳥才肯與公鳥進行交配,通常生三個蛋,花23天左右孵化,幼鳥出生後會加大巢穴,讓家庭成員住得舒適。

黑面琵鷺是母系社會。每年繁殖的伴侶大多由老妻挑選年輕力壯的少夫,為族群提供更好的延續力。孵巢時由雙方共同育巢,而幼鳥出生後,餵養的責任落在公鳥身上。黑琵大約是5至6月開始下蛋,接著是孵蛋及餵雛時期。

公鳥外出覓食,須吃更多的食物回巢餵養,回巢時幼鳥爭吃東西,公鳥會以長幼順序依次餵食,老大先將嘴巴伸入公鳥喉嚨,食用反芻出消化好的食物,逐個餵飽所有的幼鳥為止。 

奇特之鳥 生活習性變化大

有別於台灣度冬區「夜間覓食、白天睡覺」的習性,回繁殖地的黑琵是依照潮汐時間覓食。曾至韓國黑琵繁殖地拍攝生態的黃俊賢說:「黑琵覓食的食物也有很大的變化,黑琵在台灣吃海水鹹魚;在韓國繁殖地,為了餵養消化系統未成熟的幼鳥,就在鄰境的江華島水田中吃淡水泥鰍,轉變之大讓人費解。」

另外,他更正一般人的看法:「觀賞過黑琵的人認為牠是夜行性鳥類,事實上到台灣的前三個月,黑琵白天睡眠時間較多,而接近北返時刻,白天活動覓食的時間拉長,儲備北返的能量。更特別的是,回到韓國後,黑琵幾乎是白天覓食,真是奇特的鳥。」

不同於台灣七股黑面琵鷺保護區動輒500公尺至上公里的觀賞距離,在韓國江華島,黑琵就猶如台灣的黃頭鷺,在眼前30到50公尺的近距離,用牠的琵琶大嘴左右擾動搶食泥鰍。靜靜地坐在農田邊,就可欣賞到黑琵之美,這令黃俊賢十分羨慕!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摸石過河」掛牌
啟動自貿區引發「網路特區」輿論戰 與此前高調宣傳相反,自貿區掛牌儀式出乎意料地格外低調。出席自貿區啟動儀式的最高中央官員為商務部長高虎城。…
侵犯民權 英國將廢除身分證
英國政府宣布,前任工黨政府推出的「全國身分證」制度,將在100天內廢除,所有已經發出的卡片將無效。…
米的魔法師 余政隆引領傳香飯糰走向世界
自2000年開始,耗費十餘年親至世界各地收集超過一千種米,余政隆位於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的「魔米」廠房,陳列著色彩斑斕、長圓各異的米種。…
「阿信主播」陳雅琳的勵志故事
在台灣,提起新聞電視台女主播,「陳雅琳」的名字與其認真幹練、氣質清新的形象,一定會閃過許多人的腦海。即便如今已是三立電視新聞台的總編輯,…
川普與媒體戰爭是真假之戰
美國8月16日有多達350家報紙同一天刊登社論批川普總統,創了紀錄。當然,媒體監督權力者是西方民主國家的慣例,也是憲法保護的權利;…
37歲湯政翔 10年有成建立可近聯合事業團隊
沒有漂亮的學歷、沒有富爸爸、不懂得算計與心機,這樣的人,在爾虞我詐的商場上,真能打下一片天嗎?答案是肯定的。37歲的湯政翔就是一個例子。…
傳統信件式微 美郵局年虧80億
您有多久沒「寫信」了? 對於生活在網際網路Y世代年輕人來說,「寫信」大概是指「傳簡訊」,要不然就是寫E-mail或利用MSN、Skype、…
陌生的面孔 電影中的少數族群
不只是復仇──《神鬼獵人》(The Revenant)(新片)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