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奇觀 北門潟湖萬鷗舞黃昏](/sites/watchinese.com/files/photos/27/123_1.jpg)
每年雲嘉南地區過境的黑腹燕鷗,白天四處覓食,黃昏時刻即群集到台南縣北門鄉北門潟湖上空盤旋,找尋過夜棲身的蚵架,集結時「萬鳥飛舞」的壯觀景象令人震撼。如此驚心動魄的動態畫面,與黑面琵鷺的靜態欣賞價值迥然不同。
黑腹燕鷗漫天飛舞點綴夕陽餘暉,為台南縣北門鄉井仔腳的瓦盤鹽田、潟湖、落日之美錦上添花,打破了鹽鄉小村莊的寧靜,帶來前所未有的熱鬧與生命力。
為自衛演出黃昏之舞
黑腹燕鷗(Whiskered Tern)全長25公分,翅展76公分。冬羽的全身大致為灰白色,嘴、腳為黑色,頭枕部及眼後灰黑色。夏羽全身變裝後,嘴是暗紅色,腳紅色,頭至後頸黑色,背、胸暗灰色,喉及頸側白色,腹部則轉變為黑色,尾有淺叉的灰白色。
黑腹燕鷗繁殖於中國東北部興凱湖附近,冬季經中國東南部、台灣,飛遷到中南半鳥、馬來半島、菲律賓群島及澳洲等地方避寒。
清晨天空甫出現魚肚白時刻,北門潟湖數萬隻黑腹燕鷗即爭先恐後,傾巢飛出蚵架棚區,形成另一飛馳景觀。它們分散成小群,各自選擇魚塭旁的高處停留,觀望魚塭的小魚蝦及浮料,伺機覓食。通常於魚塭上空盤旋低飛,一旦發現獵物,先短暫懸停後再俯衝入水,叼食小魚、小蝦。白天休息的地方以電線桿為主。
至於在北門鄉井仔腳鹽田上演黃昏之舞,可能是族群訓練亞成鳥飛行技巧或減低飛行風阻、共同警戒天敵或降低被獵殺時的稀釋效應,造就了如此盛大的黃昏飛舞場面。
聚合秀舞令人眼花撩亂
黃昏時刻,分散在雲嘉南覓食區的黑腹燕鷗,由各地的小群於回程沿途中逐漸集聚飛回,分批高飛至北門潟湖上空。若逢退潮蚵棚頂露出、風大或蚵棚淨空時,則不等聚合便快速解散,直接列隊俯衝進入蚵棚間飛舞。
最壯觀的場面則發生在無風、漲潮或蚵棚被闖入等狀態下,先到的黑腹燕鷗通常會在高空緩慢盤旋聚合,後來者也逐漸加入,由數萬舞者演出的「黃昏之舞」於焉盛大演出,秀舞的時間甚至於長達數十分鐘。
坐在堤岸上等待落日被雲層隱藏後,一群接著一群的黑腹燕鷗由四面八方會合於空中。飛得密集些天空是黑壓壓一片;飛得分散則讓人突生飛蚊症的錯覺。時高時低、突降又突起,賞鳥人情緒隨著多變的飛翔隊形,此起彼落地讚嘆或驚呼。
聚合階段遮天蔽日的鳥群形狀多變,有如戰鬥機分列式表演,隊形變幻莫測又驚險萬分。忽由飄蕩雲型轉龍捲風型再變漏斗型,或族群分開成兩大群各自飛舞,端看鳥群領袖的帶領。為了等待或尋找潟湖海面上可以歇憩的蚵架,黑腹燕鷗在空中盤旋,目標確定後就像一支訓練有素的鳥軍一波波降落。
壓軸好戲:海上迴旋曲
彩霞滿天的天空是黑腹燕鷗的舞台,數以千萬燕鷗以巨龍之姿,從天而降直向水面俯衝而下,然後貼著水面以翻滾方式來回不停地舞動,或呈現波浪般地在蚵架間或頂上飛舞,生態奇觀真教人歎為觀止。
此時海面上的黑腹燕鷗,彷彿幻化為高速戰鬥飛機,進行海面低空飛行的閱兵典禮。鳥群跟隨領袖變化動作,在重重的蚵架或漁舟上鼓動雙翼,高速左馳、右翔、迴旋、翻滾,方向瞬息萬變,陣型卻能維持整齊。
終於,黑腹燕鷗分飛散開至潟湖靠中央的蚵架上各自找尋床位,先降落的鳥會發出響亮的捍衛叫聲,警告晚到的黑腹燕鷗不得侵入其睡眠的地盤。搶奪床位之爭持續進行,最後隨著天色昏暗,族群才會進入夢鄉。
難得一見的奇景奇事
屬冬候鳥的黑腹燕鷗,由10月初至隔年4月底都是觀賞時期,最佳的觀賞拍攝期在11、12月。隔年的月份因受夜間捕鰻魚苗干擾,鳥群遷徙到井仔腳海堤西方的潟湖棲息,這時的觀賞距離由數十公尺增為數百公尺左右。
於觀賞點入口處經營「鹽鄉民宿」的洪有志表示:「鳥群睡到半夜會碰到漲潮,但鳥群不敢上岸歇腳,乃遷移至較高的蚵架上面或沙洲上等待退潮,此時數萬隻的鳥叫聲在寂靜夜空中更顯聲勢浩大,形成奇觀之一。」
「颱風天的夜裡,回家的鳥群就全部集中站在北岸土埕上,順勢倚靠我們的建築物幫忙擋風,數以萬計的黑腹燕鷗黑壓壓地擠在一起,但隔天天剛亮時一樣飛走。不管甚麼天氣,牠早上就是要飛出去討吃的。」
洪有志表示,發現黑腹燕鷗的黃昏之舞應該有4年了。他說當初還發生一個笑話,有位記者遠遠看到「黃昏之舞」,向消防隊報案說失火冒濃煙,後來才赫然發現竟是鳥群飛舞。不過,以「失火」形容黑腹燕鷗「驚心動魄」的群舞場景,一點都沒有誇張。
多年來黑腹燕鷗與當地漁夫已有了互動的默契,黃昏時刻即使有漁夫在現場作業,黑腹燕鷗也不會害怕。洪有志說:「牠們有時也很頑皮呢,圍著船一直繞圈子,萬隻鳥繞著船一直飛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