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有齣講眷村生活點點滴滴的舞台劇上演,引起了很大迴響。舞台劇的製作人是眷村子弟,對戰後公眷、軍眷在物資貧乏時代人們之間的相處及互動有著深刻的回憶,所以把這些經歷過的生命小故事用舞台劇的方式呈現。在忽喜忽悲的情節中,也把我們五、六年級生用時光機帶回了過去。
由於眷村的習俗與本地不同,所以早年跟本省人生活的區域是有些距離的。我雖然不是眷村子女,不過高中時期有不少同學來自眷村,因而有機會一窺眷村的風貌。在幼年時,每天下午最期盼的是賣饅頭伯伯「ㄇㄢ~ㄊㄡ~」的呼賣聲,老兵的黑色腳踏車後的箱子裡,有著熱呼呼各式各樣的饅頭。母親總會買一個中間夾著巧克力色的黑糖螺旋的饅頭給我當點心,綿密柔軟的口感跟天然酵母的香氣,是現在大量製作的饅頭做不出的味道。這是我最早的眷村記憶。
後來,從眷村同學的口裡,陸陸續續聽到了許多沒聽過的食物,意外地知道,原來在我所居住的城市裡,還有一個我完全不知道的世界。從香氣四溢的臘肉、醬肉、老麵做成的包子、鹹香層次豐富的蔥油餅跟越嚼越入味的滷牛肚等等的點心,開啟了我新的味覺經驗,不過那對我而言只是偶爾的淺嚐,還說不上印象深刻。直到我一次因為補習過晚肚子餓得發慌,找到一家眷村巷弄裡的牛肉麵攤,在湖南老伯伯的熱情招呼下,嚐到了中藥香氣濃烈但入口溫潤紮實的牛肉麵後,我對於眷村美食開始著迷。
後來陸陸續續知道,原來很多館子菜色是從眷村發展出來的。例如木須炒餅、五更腸旺、蒜苗臘肉、蒼蠅頭、炸醬麵等等之類,其實都是眷村媽媽絞盡腦汁利用剩餘材料做出來的家常菜,為的只是讓家裡老小有菜可以下飯或有一頓溫飽。或許是因為在困頓歲月中的美好記憶最動人,所以它們也成了大家想念的菜餚。
另外一類特別的眷村菜是滇緬料理,那可就是原汁原味的雲南菜囉。中壢龍岡以前有雲南國軍的眷村,也保留了雲南米干、過橋米線、汽鍋雞還有薄片等好菜,酸辣的滋味跟泰國菜有些許類似,到現在還是很受到歡迎的菜式。
以特色食物著名的有高雄左營、台南、桃園跟新竹的眷村。不過隨著眷村陸續拆遷後,眷村美食有的沒落消失,有的則是另起爐灶發揚光大。高雄華榮路的山東姥姥麵館幾乎無人不曉,許多人甘願排隊就是為了那一碗辣死人的拉麵跟點心。新竹的成都川菜就是從空軍眷村出來的好味道,獨門椒麻雞用的是道地四川香料,別處可吃不到。
台北敦化北路巷弄裡二空小館的臘味炒餅、蒼蠅頭以及仁愛路忠南飯館的泡菜回鍋肉,是筆者愛死了的下飯菜。信義區莊敬路南村小吃的炒麵跟番茄炒蛋這兩種簡單平常的菜,卻好吃到不行,令人印象深刻。前者可能是手工擀的麵條,口感Q彈有勁;後者則是將黑柿番茄煮到透爛,微酸甜的湯汁配著蛋,簡單卻令人回味。當然,這家店的滷味也是道地眷村口味,死忠擁護者可不少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