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讀者們多久沒有上市場了?是的,是傳統市場,而不是現代化的超市。
許多上班族因為忙碌,連睡眠的時間都不夠,更經常靠外食打發三餐,能走到超市就不錯了,更遑論去菜市場。
不錯,能夠逛市場確實是都市居民一件很奢侈的事。為了生鮮考量,大部分的市場都是早上開始,中午過後結束,只有極少數的市場是因應下班後的黃昏市場。這正好撞上上班時間,所以這個時段逛市場通常是家庭主婦的特權。這麼說,可能主婦們會抗議,我們可不是英英美代子,沒事去亂花錢的,去菜市場買菜可是攸關一家溫飽的民生經濟大事。
一點也沒錯,去市場採買確實是件大事,主婦們(貴婦們除外)要在有限的預算裡採買充足的食物,又要考量營養均衡,才能不負全家所託地滿足家裡的每一張嘴。這種「家庭經濟學」的算計跟採購是很複雜的,但所幸它有另外一種樂趣,不然主婦(或主夫)們可就太辛苦了。
這個樂趣就是「逛」這個動詞。只要是正常的現代人類,應該都喜歡「逛」這個行為。在菜市場裡,菜籃族是尊貴的客人,是睥睨四方的國王或皇后,更是攤商們的衣食父母。因此熱情的招呼、吆喝、試吃,會讓逛市場有種被寵溺的享受。市場裡的商人小販向來最懂得和氣生財的道理,和顏悅色是基本條件。讓顧客開心,絕對是服務業的第一原則。當然,市場的生鮮才是吸引菜籃族的主要理由,陳設在架上掐得出水嫩的蔬果、鮮魚與肉類,絕對比躺在超級市場冷冰冰的冰櫃裡的鮮活誘人,那可是小販們一大清早趕去批來的新鮮貨。
除了少數著名市場外,大部分的市場都有地域性,有些甚至已經是發展多年的老市場。許多婆婆媽媽都有自己常去的市場,跟市場的攤販們也有著多年的情誼。我們會在傳統市場見到人與人間的溫暖互動,攤販與客人間的噓寒問暖,聊聊家裡的小孩、生活近況,交換八卦訊息,彷若老友一般。這讓交易多了些許溫度,小小的市場可也肩負著情感交流跟消息中心的的功能。
在外地生活多年的我,其實挺懷念這種老市場的濃濃人情。家母年紀大了記性不好,常常買了菜忘了拿走,而且還常常不只一攤。經常是有幾十年老交情的菜販,趁空檔騎著摩托車,幫忙把所有忘記拿的菜送到家裡。誠實的攤販們雖然沒讀太多書,但卻最懂「無信則不立」的道理,不偷斤不減兩,不占便宜,努力讓客人滿意。他們明白與客人間是長期的關係,雖然仍得做生意,但是他們會老實告訴你最近哪些東西的品質不好,那些生鮮因為缺貨價格比較貴,希望客人不要買,要買得開心。
或許有人會認為傳統市場的東西較貴,不過在疏離冷漠的現代社會,老市場仍有著漸漸消失的人情味,這個味道在我心目中卻是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