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城素有開蘭第一城之稱,清代時為蘭陽平原的經濟中心,至今仍留有古建築、古街道供欣賞憑弔。
清朝嘉慶元年(1796)先民入蘭後,在烏石港南方築起拓荒開蘭最早的城鎮「頭圍城」,宜蘭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即烏石港,和平街因而沿河岸興盛起來,當時往來的商船密集,帆檣林立。
這條和平老街南北向筆直地穿過幾個街區,往昔的繁華如在眼前,在地的建築讓人不禁墜入時空,遙想當年。
屏除商業販賣,寧靜沉穩
來到頭城和平老街,出乎意料地寧靜,只聽聞小朋友的玩耍笑語縈繞其間。幾個在地的稚齡孩童,採了路旁的幸運草笑鬧玩樂;或踩著三輪車,在紅磚拱廊間穿梭溜轉,直到每天的夕陽西斜。這些歷史遺跡,正是陪伴他們成長的空間,他們的笑聲成了老街上動人的樂響。
與各地古街迥異的是,褪去商賈雲集、人口眾多的街道,竟是更顯沉穩動人。沒有嘈雜紊亂,也不以商業販賣吸引遊人,時空錯綜的軌跡,唯在一座座建築、拱廊、古街與舊址裡細膩呈顯。它們無語卻有萬千面容,靜謐卻充滿深刻的歷史感觸。
南北兩端的福德祠,是老街的守護神,被賦予守住財氣之責,至今仍採「端點閉圍式」緊密面對街道,十分特殊。從和平老街最南端往北走,我們以南門福德祠作為起點。居民似乎習慣了被觀看與矚目,依然三三兩兩坐在門口談天。
古建築立標示牌,細述歷史
老街上每一幢古舊建築都立有標示牌,深刻指引參觀者投入當年記憶,瞭解歷史背景,不至於一覽即逝。保存者的用心可見一斑。「源合成商號」留有日治中期以前大正時代的建築特色,紅磚拱柱搭配豐富的雕飾,與磚瓦上的大紅燈籠相互輝映,顯得格外華麗。臨街的三連拱和圓柱整齊排列,即使對建築未有研究者,亦能發思古之幽情。
往北步行,古街上的「頭城老街」大字,帶人跌入舊時的光陰。香火鼎盛的「慶元宮」早在嘉慶元年就已建造,見證了此地的興衰變遷。許多傳說和歷史,隨著時間流瀉匆匆成煙。慶元宮也幾經翻修,然至今仍保有早期石雕古樸風貌,依然是在地民眾的精神地標,繼續矗立守護著這片土地。
保留多樣建築種類,古蹟繁多
再往前走,我們的目光落到了「新長興樹記」以木頭雕刻的對聯和「長處樂,興於仁」的木刻字樣,相當精緻典雅。建於昭和時代的「新長興樹記」,曾是經營南北貨的店鋪,為老街保存較為完整的建築;鄰近的「吳朝陽宅」則是典型的日治末期的風格,較為寬敞的騎樓和巴洛克風格的女兒牆,展現細膩的石雕特色。步行至此,我驚訝於頭城老街保留的十分多樣的建築種類,就好像走入時光隧道,觀看建築特色的變遷。作為歷史的見證,這些具體的地標不僅是古老的遺跡,更成為人們凝聚認同的精神地景。
融合了日式屋頂和西式圓拱柱飾的「盧宅」,是在地的建築表徵,宅前池塘「史雲湖」於2010年2月列為宜蘭縣級古蹟,為頭城古蹟再添一筆。一覽盧宅可感受到清代頭城首富盧家在清代的顯赫一時。
當年文風鼎盛、人文薈萃
首任民選縣長盧纘祥,對頭城地區的鼎盛文風影響甚深,走在老街上,我們發現置於石柱上的木頭裝飾,多刻有以頭城為主題的近體詩作,展現當年此地不僅商業繁華,更富有人文氣息的地域特徵。
走到下個街區,位於老街北端的「十三行」,建築以石材為基底,木結構的厚實屋身,和紅瓦斜屋頂,外表看來自然簡樸;一層樓高的建築,與盧家深不見底的富麗宏偉相去甚遠。據說當時為盧家船頭行的十三行,建於河道碼頭旁,便於船隻入貨和卸貨。如今隨地理變化、時序推移,十三行則已歸絢爛於平淡。當日,我們有幸與仍居住此地的後代康小姐一聊,欣賞屋內掛有的多幅書法作品。百年前奠定的人文風采,至今仍成為頭城為人稱道的城市氣息。
歷史建築結合文學,增添風采
街尾的頭城鎮史館為傳統日式建築,在「頭城國小校長宿舍」原址重新規劃設計而成,後又與李榮春文學館結合。在地文學家李榮春,一生在頭城老街以生命創作,館內亦展示著他生前手稿和出版作品,為故鄉人文增添風采。
一旁面向街心的北門福德祠,則為和平老街暫時畫下句點。爾後,我們步行到鄰近的頭城麻醬麵店,品嚐著遠近馳名的傳統滋味,一邊回想。一路上,擘劃得十分得宜整潔的頭城老街,絲毫未顯觀光勝處的浮躁叫囂,也不為求招徠遊客,損傷歷史古蹟維修的品質,著實讓遊人倍感驚喜。
開蘭第一城的老街記憶,細膩地蘊藏在每一座斑駁的古老建築裡,身為宜蘭人的我,就像是尋找源頭一般,拼湊著可能的痕跡,和最初開墾拓荒的苦辛。
頭城文化協會預約導覽專線:03-977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