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中國

時逢六四 中國軍人動態引熱議

時逢六四 中國軍人動態引熱議
1989年5月20日軍人進城,北京市民強烈指責。Getty Images
第89期
金曉剛

時逢「六四」,相關話題再度引發各方討論。一些評論認為,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的慘劇,與中國軍隊的態度有著最直接關係。事隔多年,如今軍人的變化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25萬軍隊參與鎮壓

2009年六四慘案20週年,為了「保存歷史真實,總結經驗教訓」,目前流亡美國的著名中國歷史文獻學者吳仁華出版了《六四事件中的戒嚴部隊》一書。書中詳盡記述了關於中國軍隊參與鎮壓抗議學生的情況。吳仁華根據當局公開的資料分析,認為1989年六四事件當時,中共調動入京「平暴」的軍隊多達25萬人,涉及軍方24個集團軍中的14個,其中以38軍和27軍出動兵力最多。

六四事件期間被捕的前《經濟學週報》副總編高瑜,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回憶起中國軍隊開槍殘酷鎮壓天安門抗議學生的情景說:「瘦小的中國大學生與北京市民頭紮白布條,在北京街頭奔跑,竭力搶救被中國軍隊開槍打死、打傷的人。」

回憶起22年前的天安門六四民主運動,網民「春秋戈」撰文寫道:「『六四』事件,中國軍隊令國家社稷和軍隊陷入萬劫不復的尷尬境地,使中國失去走向民主一次最重要的契機,軍隊徹底淪為沒有靈魂的機器。」文章指責,當時參與鎮壓學生的軍隊沒有站在人民這一邊、沒有站在反獨裁專制的這一邊,是一項嚴重錯誤。

軍人挺身揭露真相

儘管如此,但仍有選擇站在人民身邊的軍人。1989年,拒絕率軍入京戒嚴鎮壓學生的38軍前軍長徐勤先,因抗命被中共軍事法庭判監5年、開除黨籍後在秦城監獄服刑。徐勤先在消失22年後,首次公開對外現聲表示,對自己當初的選擇至今無悔。

《蘋果日報》曾刊文詳述徐勤先當年抗命的情形,並公布徐勤先接受新華社資深記者訪問時的相片、接受海外友人的錄音訪問。文中提及徐勤先「寧願殺頭也不能做歷史的罪人」,因此選擇不武力鎮壓學生的抗命決定。對於當年的決定,徐勤先接受訪問時表示:「做了就沒甚麼後悔的。」

二十多年來中共當局一直力圖掩蓋屠殺學生的悲慘歷史,但也仍有不少當年參與「戒嚴」的軍人挺身而出揭露真相。山東退伍軍人張世軍,六四期間是54軍軍隊的一名宣傳幹事,目睹六四鎮壓。2000年,張世軍曾公開上書中共,要求為六四平反,並對自己當年參與的暴行懺悔;39軍前雷達站長李曉明也公開譴責六四的血腥鎮壓。

現在的中國軍人會如何?

在今年六四紀念日前夕,網上出現一份號召中國軍隊響應茉莉花革命的《告中國人民解放軍書》,落款署名為「絕大多數中國人民」。文中寫道,「1989年,這個黨為了一家一姓的利益開天闢地的在全世界的注視下在天安門廣場屠殺手無寸鐵的請願學生們,給病入膏肓的政權做了一個大手術,又活了20年。而今天的中國之殤遠勝中東、北非,獨裁的中國共產黨政權已屬在劫難逃。逆天意、民意螳臂擋車者,人不能除,天必誅之。」

對於中國大陸若再次發生類似當年的六四事件時,軍隊會做何種反應?海外華人「希望之聲」廣播電台評論員石濤就此表示,當時鄧小平對整個中共的軍隊具有絕對的權威,而今天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對現在的中共的軍隊具有絕對的權威。他說:「如果爆發了類似廿二年前的六四時的事件,不可能再出現像當年所發生的事情,因為這個時候再發生的話,你就不知道有多少原來像38軍軍長徐勤先將軍那樣的、具有人性的,寧可自己掉頭也不做歷史罪人的軍人。我相信在今天中國大陸的軍人當中這樣的軍人是非常多的。」

對此,「新唐人電視台」報導稱,《解放軍報》3月29日以整版篇幅發表7篇系列文章,針對軍隊內部存在的「軍隊非政治化」、「軍隊非黨化」、「軍隊國家化」等思潮,以中共慣用的洗腦手法進行批駁,並用「驚心動魄」的字眼來形容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

網路也不斷傳出軍人上訪、退黨的消息。2009年10月22日回到中國後被控以「顛覆國家政權罪」,遭祕密判刑8年,剝奪政治權利2年的前山西省科技專家協會祕書長賈甲曾評論說:「現在的軍官大部分都來自於軍事院校的優秀畢業生,要不就是自學成才經驗豐富的老練軍官。應徵入伍的新兵也都具有較高的知識、能力和科技素養。這些人都可以通過網路掌握到世界真實的信息,使他們能夠從中共的思想束縛中徹底解脫出來,都有較強的獨立意識。因此,共產黨愚弄軍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他認為現在許多人已不再相信共產黨,更不願做共產黨鎮壓和統治人民的工具。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摸石過河」掛牌
啟動自貿區引發「網路特區」輿論戰 與此前高調宣傳相反,自貿區掛牌儀式出乎意料地格外低調。出席自貿區啟動儀式的最高中央官員為商務部長高虎城。…
侵犯民權 英國將廢除身分證
英國政府宣布,前任工黨政府推出的「全國身分證」制度,將在100天內廢除,所有已經發出的卡片將無效。…
米的魔法師 余政隆引領傳香飯糰走向世界
自2000年開始,耗費十餘年親至世界各地收集超過一千種米,余政隆位於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的「魔米」廠房,陳列著色彩斑斕、長圓各異的米種。…
「阿信主播」陳雅琳的勵志故事
在台灣,提起新聞電視台女主播,「陳雅琳」的名字與其認真幹練、氣質清新的形象,一定會閃過許多人的腦海。即便如今已是三立電視新聞台的總編輯,…
川普與媒體戰爭是真假之戰
美國8月16日有多達350家報紙同一天刊登社論批川普總統,創了紀錄。當然,媒體監督權力者是西方民主國家的慣例,也是憲法保護的權利;…
37歲湯政翔 10年有成建立可近聯合事業團隊
沒有漂亮的學歷、沒有富爸爸、不懂得算計與心機,這樣的人,在爾虞我詐的商場上,真能打下一片天嗎?答案是肯定的。37歲的湯政翔就是一個例子。…
傳統信件式微 美郵局年虧80億
您有多久沒「寫信」了? 對於生活在網際網路Y世代年輕人來說,「寫信」大概是指「傳簡訊」,要不然就是寫E-mail或利用MSN、Skype、…
陌生的面孔 電影中的少數族群
不只是復仇──《神鬼獵人》(The Revenant)(新片)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