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科技界精英放棄高薪「解甲歸田」,在農漁牧業闖出名號者時有所聞。十八年前,土生土長於台北的黃賽聰即是這個趨勢的「先行者」,當時他才三十二歲,正值人生的黃金歲月,卻毅然捨棄令人稱羨的電腦經銷商工作,帶著妻兒「島內移民」到南投縣國姓鄉,以生態復育為終生職志,種植有機的台灣咖啡,並以獨特的「冷沖」咖啡讓遊客驚豔。
有藝文氣息的山中咖啡屋
相較於人潮擁擠的知名景點,從國道六號國姓交流道下來,經由台14線轉133縣道再接台21線,進入「糯米橋休閒農業區」──這條保留原鄉風貌、景緻宜人的風景線,更適合不愛湊熱鬧、想真正放鬆的都會人尋幽訪勝。
四面環山的北港村曾因被規劃為「國姓水庫」用地,禁止開發、保留了完整的原始林相和豐富的生態環境。水庫計畫擱置之後,位於北港溪上方的三級古蹟「糯米橋」成為當地的精神地標,凝聚村民共識維護天然資源,也吸引了許多都會人前來購地建屋。北港村因而成了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國姓鄉唯一土地交易熱絡的村落。
沿著北港溪前往惠蓀林場途中,「咖啡有樂町」即隱身在路旁的樹林裡。走進店內,黃賽聰剛滿周歲的小兒子正蹣跚學步,十分可愛。隨意瀏覽,映入眼簾的是他親手打造、古樸的原木裝潢;吧檯牆面點綴著女主人的素描作品,另一端則擺放著鋼琴和爵士鼓等樂器,是男主人與兒子自娛娛人的休閒區──為這間山中咖啡屋增添不少藝文氣息。
隔著落地窗的後院是咖啡工坊,也是遊客體驗烘製咖啡豆流程的地方。黃賽聰總是不厭其煩細緻地解說,讓客人在濃濃咖啡香中享受深度的知性之旅。
嚮往鄉村生活 找尋落腳地
「回歸田園」近二十年,黃賽聰依然一派斯文,笑起來有點靦腆。雖然生長於繁華的台北都會區,由於父母務農,純樸的田園生活曾陪伴他度過快樂的童年。然而,隨著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台北周遭的稻田相繼消失,變成了水泥叢林,美好的「農家樂」景象也只能埋藏於記憶深處。
雖然內心始終惦記著純樸的農村風情,黃賽聰成年後還是隨著社會價值觀,選擇熱門的科技業「安身立命」,成為神通電腦經銷商。崇尚儒家思想的黃賽聰語帶哲思的表示:「那是因為自己『年少時沒定性』,表象和內心無法達到平衡,還未到『知天命』的時候,就會隨波逐流而選擇可以過優渥生活的行業。」
成為人人稱羨的「科技新貴」,儘管收入豐厚,一心嚮往鄉村生活的黃賽聰並不快樂,「都市那種環境會讓你很難過,細胞裡面有一股原始的呼喚,那是在潛意識裡一種驅使的力量,一直想要到鄉下去。」
沒有陽光和新鮮空氣的現代化都市,讓黃賽聰感到不自在。但是「父母在、不遠遊」,他只能每年放自己一次長假,帶著妻兒環島一周紓解壓力,探訪各地的自然景觀,徜徉在青山綠水間。「逃離都市」的念頭一次比一次強烈,父母相繼過世後,黃賽聰便將夢想化為實際行動,利用環島旅行時找尋落腳的地方。
以生態復育為職志
1994年,原本計畫到台東買地從事「深海水養殖」的黃賽聰,在環島的旅程中,途經國姓鄉「梅子林」(北港村)時,意外地深受吸引。他回憶道:「當時興建國姓水庫的政策剛好取消,這裡很原始。我打聽到有人要賣地,第二天就簽約了!」
從繁華喧囂的都市回歸純樸寧靜的山林,黃賽聰立定目標,要重現〈桃花源記〉的原鄉風貌。除了房子,他在園區裡種滿了樹木,「我的理想就是住在森林裡,生態復育是我來這裡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這個『咖啡有樂町』指的是動物的一片樂土。」
黃賽聰說生態覆育其實只要打造一個自然健康的環境,生物自己就會來。十八年來他堅持人工拔草,完全不使用農藥、肥料,以食物鍊的關係自然養地,達到園區的生態平衡。如今園區裡充滿生命力,蜻蜓、蝴蝶、螢火蟲隨著不同季節滿天飛舞,各種昆蟲隨處可見,鳥叫蛙鳴交織成一部田園交響曲。
移居國姓鄉之後,黃賽聰原本計畫種植香草,深入瞭解後,卻發現台灣緯度不夠,不適合香草生長,且當時香草種子不易取得,因而打消念頭,改為養土雞、經營土雞餐廳及販售鹿谷的烏龍茶。
不曾「拜師學藝」的黃賽聰從殺雞到掌廚一手包辦,他說那時「殺土雞殺到手軟,殺到自己覺得很不應該」。直到九二一大地震,讓他受到很大的衝擊,他說:「九二一是一個大災難,也是一個大徹悟,覺得不應該再殺生。」於是他結束土雞餐廳營業改賣咖啡。
自然農法栽種 冷沖保持原味
為了體驗一次完整的咖啡生產過程,隨著黃賽聰來到屋後的咖啡園。採用自然農法的園區裡,隨處可見保留及膝的雜草和堆積的腐木,小昆蟲活躍其間。黃賽聰解釋說:「有機的農園就是一定要有草,有刺或爬藤的才用手拔除,堆積的樹幹、落葉和雜草可以復育生態,裡面有許多甲蟲。」
目前正值咖啡產季,紅綠相間的果實在枝椏間若隱若現。黃賽聰一邊採摘成熟的咖啡豆,一邊修剪陡長的枝條。他說有一些咖啡樹是九二一之前種的,當時並沒有想以此維生,也不懂如何管理、製作,地震過後決定以咖啡作為經濟來源,才慢慢摸索、邊做邊學。無師自通的他說:「開始是買進口的生豆學烘焙,自己找資料,匯集各方的作法後再去歸納,看人家怎麼做,加上自己的經驗,然後判斷哪個方式才正確,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
採摘下來的咖啡豆,隨即送到住家頂樓加蓋的「曬豆場」曝曬,曬好的咖啡豆就儲存在牆邊的橡木桶裡。「我想,在機器還沒有發明之前,日曬法也是保存咖啡豆最原始的方法。」
黃賽聰揣摩古人的日曬法,再和水洗法做比較,果然不一樣。他解釋:「咖啡豆帶殼存可以保持新鮮度,是學習以前種稻米的方式。咖啡一般是用水洗法去掉果皮和果肉,水洗過程咖啡豆先吸水再烘乾,容易產生醋酸,質地會下降。我是連皮帶果肉一起日曬10~15天,再放進泡過白蘭地的橡木桶裡儲存,讓咖啡豆保持新鮮;直到烘焙前才取出需要的量脫殼,並以190℃烘焙7至10分鐘,這樣才能夠留住咖啡原有的果酸味。」
從採摘、曬豆、去殼到烘焙,大家隨著黃賽聰的示範解說,體驗了一次完整的咖啡製作過程。最後他以獨特的「冷沖法」,讓我們品嚐原味黑咖啡溫潤香醇的好滋味,打破黑咖啡給人「聞起來很香、喝起來很苦」的刻板印象。
經過多年用心研究,黃賽聰滿腹咖啡經,聊起咖啡如數家珍。他說每一個階段都會影響咖啡的味道。炒的時候已經把味道都轉化出來了,再加熱味道就會變差,所以煮的時候溫度不要太高,以85℃熱水沖泡味道最佳;「冷沖法」更能保持咖啡原味。他充滿自信地說:「相信在業界很難找到像我這種水準的咖啡!因為現代人都喜歡速成,願意像我這樣做的不多。」
在生態環境中生活很幸福
對咖啡頗有心得的黃賽聰並沒有全心投入咖啡的產銷,只是隨其自然。夫妻倆都喜歡藝術,個性低調的黃太太擅長繪畫和手工藝,黃賽聰則喜歡木工和書法。平日兩人一起工作,享受農村生活,閒暇時,則一起創作。兩人共同設計、製作的咖啡包裝十分典雅。
他強調來這裡最主要的目的是生態覆育,經營有機咖啡只是維持生活,雖然收入僅能「過日子」,但是他覺得能夠在自己嚮往的生態環境中生活很幸福:「以現在的資本主義、功利社會來看,我們是屬於少數,這樣做對或錯,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但是我不會後悔,我會繼續堅持下去。」
當年黃賽聰帶著兩個兒子下鄉,如今大兒子已經大學畢業。大兒子覺得能夠在這麼好的環境中成長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未來不排除承傳父親用心研發的有機咖啡。黃賽聰說:「我有好的咖啡和好水,沒有跟很多朋友分享也是很可惜,孩子如果真要跟我走同樣的路,我會積極地推廣,化被動為主動。我有把握可以做得很好,這段時間我會累積更多的技術,為將來做準備。」
回首來時路,黃賽聰說一路走來真的不容易!當初決定遷居國姓時,雖然父母不在了,但是兄姊都反對,幸好太太很支持,孩子也喜歡。他說:「我有八個兄弟姊妹,我是老么,他們無法理解我的想法,很不放心,每年都會來看我一下;後來都很喜歡這裡,也開始到宜蘭買地!」
談起堅持理念的決心,黃賽聰表情中透露著深深的感念。他覺得現在很多人都忘記人是來自大自然的,總是要等到年紀大了,健康亮起紅燈才想起應該「回歸自然」。「其實知道自己的個性、興趣和志向就要勇往直前。不計得失成敗,人生就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