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古知新

古琴通天地 通萬物 通神靈

網路截圖
第112期
倪健哲
琴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
古人將琴作為聯結人事與天地鬼神的工具,
更能藉彈琴或聽琴,起到克制過分欲望的作用,
使思想行為合乎禮義。

童年時常聽到這麼一句話:「學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音樂,尤其是古典音樂可以陶冶人心,培養氣質。不過這句話指的是學鋼琴。而學鋼琴早已成為小孩學習才藝的首選。要說起學琴修身養性的作用,那就不能不談談中國的古琴了。

琴、棋、書、畫合稱「四藝」,乃中國古代文人雅士必學的藝術專長。其中琴為四藝之首,常作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是文人的必修樂器。《禮記‧曲禮下》云:「士無故不撤琴瑟。」可見古琴與知識分子息息相關,而且古琴與修道有關,有「神器」的地位。如此重要的文化產物,在中國歷史上也留下不少有趣的故事。

伏羲造琴 含天地玄機

古琴的創造時代久遠,如同許多遠古流傳的事物一樣沒有確切的紀錄,古琴也有著各種初始傳說,較廣為流傳的是「伏羲造琴」。

不少文人在記載中曾提到伏羲造琴一事,其中以清代白話小說《警世通言》描述最為詳細,在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中有這麼一段:「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見五星之精,飛墜梧桐,鳳皇來儀。鳳乃百鳥之王,非竹實不食,非梧桐不棲,非醴泉不飲。伏羲氏知梧桐乃樹中之良材,奪造化之精氣,堪為雅樂,令人伐之。其樹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數,截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之,其聲太清,以其過輕而廢之;取下一段叩之,其聲太濁,以其過重而廢之;取中一段叩之,其聲清濁相濟,輕重相兼。送長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數。取起陰乾,選良時吉日,用高手匠人劉子奇斫成樂器,此乃瑤池之樂,故名瑤琴。」文中敘述伏羲造琴是因為看到鳳凰棲於梧桐樹,因此認為最好的製琴材料是梧桐,而且以中段為佳。

琴的造型尺寸和弦的數量也是頗有來頭:「長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闊八寸,按八節;後闊四寸,按四時;厚二寸,按兩儀。有金童頭、玉女腰、仙人背、龍池、鳳沼、玉軫、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閏月。先是五條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內按五音:宮、商、角、徵、羽。」琴的尺寸為長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也就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原文中的三百六十一為舊制尺寸,意義相同,因為天文認知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厚度兩寸則是代表兩儀,琴面為弧形、琴底為平,象徵「天圓」、「地方」,琴上十三個標誌泛音位置的徽,代表著一年十二個月及閏月,五條弦則代表五行五韻,所有的數字都有代表天地自然的含義,更可知紀錄中古琴具通天地、通萬物、通神靈的神祕色彩。

《尚書》:「舜彈五弦之琴,歌南國之詩而天下治。」說明樂、詩可以移風易俗,治理天下。可知最早的琴為五弦,象徵五行,後周文王為了紀念被妲己害死的兒子伯邑考,在五弦上加了一根弦是為「少宮」,之後武王伐紂時為了讓戰曲更有氣勢,於是又加了一根弦是為「少商」。此後古琴多了一種七弦琴,因為這段原由,又稱為「文武七弦琴」。

堯帝製琴 天賜神曲〈神人暢〉

除了伏羲造琴之外,還有許多造琴之說,其中也包括「堯」。而堯帝製琴,還有一段天賜神曲的故事。

據說堯造了琴,讓世間開始有了音樂,那時以琴所奏的音樂皆是為了修身、定神、祭天,所以是神器,甚至可以作為治國的工具。天神見堯創造了可以陶冶人心的琴,便賜予他一首〈神人暢〉,是神人皆得歡暢之曲。這首曲子大篇幅使用泛音,清澈空靈,妙不可言。此樂曲的出現,與漢代崇尚神仙方士的社會思潮是分不開的。琴曲一直流傳至今,或許是現存傳說中最久遠、最古老的音樂。

南宋劉籍所著的《琴議篇》中寫道:「琴者,禁也。禁邪歸正,以和人心。」古人認為,音樂能有助於使人心達致和諧,藉由音樂修去身上的惡,從而產生善。《唐書.樂志》曰:「琴,禁也。夏至之音,陰氣初動,禁物之淫心也。」也是同樣的道理,古琴的修身功能是上古文獻中多有強調的,以期行事能克制、慎重。

師文領悟天地自然 奏出美妙樂曲

《列子》中記載了一個故事:鄭國的師文隨魯國的師襄學琴,學了三年也沒有辦法彈成一首曲子。師襄覺得師文毫無音律的天分,是個音痴。師文告訴老師:「我彈不出曲調並非手拙音盲,而是沒有領會音樂的內涵。請您再給我些日子吧!」

過了些時日,師文告訴師襄自己已經領會琴樂的內涵,只見他隨意撥弄琴弦演奏,那音律已和過去完全不同,曲中有天地自然、四季風景:「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夾鐘,溫風徐迴,草木發榮。當夏而叩羽弦,以召黃鐘,霜雪交下,川池暴沍。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賓,陽光熾烈,堅冰立散。將終命宮而總四弦。則景風翔,慶雲浮,甘露降,澧泉涌。」師襄聽得如痴如醉,讚賞不已:「你的演奏真是太美妙了!即使是師曠的清角之曲、齊國鄒衍的律管之音,也無法與你相比呀!若他們聽到此琴曲,必會帶著琴蕭前來拜你為師!」原本學藝三年都不成一曲,卻在短時間內變成高手,差別是對天地自然的領悟。古琴的神祕性,以及神奇的音樂效果,在上古時代的琴學文獻中時常可以看到。此即透過一種修道以提高心性,方能奏出美妙的樂曲。

現在的音樂教育大多重視樂理,對內在的教學也多只是注重如何表達情緒。無論東方或西洋,古代音樂大多有著祭祀、頌神、提升精神的內涵,更能藉此內修心性,移風易俗。

古人將琴作為聯結人事與天地鬼神的工具,更能藉彈琴或聽琴,起到克制過分欲望的作用,使思想行為合乎禮義。讓孩子學習音樂之前,若能先教他們安定心性,方可體悟音樂的深意,也才能真正實現「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的意義。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擁有超級記憶的「天才」
很多人都非常羨慕那些有超強記憶的人,認為他們是「天才」。以下為兩個案例。鮑勃.皮特拉(Bob Petrella)…
傾聽的藝術
在職場中,相信你一定有這樣的經驗。雖然你數次的去拜訪客戶,但很遺憾的,對方似乎對你所提的企畫不感興趣。於是,雙方逐漸地疏遠,…
ChatGPT即將取代人類多數職業?
今年開年以來最受矚目的科技發展事件,當屬人工智慧(AI)聊天機器人ChatGPT。ChatGPT上線兩個月用戶就破億,已經在全球掀起波瀾…
法語成為世界第九大常用語言
根據法語圈組織(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Francophonie,簡稱OIF)的調查統計,…
專訪戴耀廷,「占領中環」爭普選,香港人民站出來全民公投勇破70萬
臉書使用者,6月19日下午4點左右,都有感於約莫30分鐘的大當機,影響遍及全球12.8億使用者。當機之後,香港電台「D100」…
告別蘿蔔腿 消除水腫有良方
女孩子們都希望有雙修長勻稱的美腿,但有些女性會發現,原本纖細的雙腿,一到下午或晚上就會腫脹成「蘿蔔腿」,令人懊惱。 水腫有兩種原因。…
叔孫通得君行道 奠立「漢家儒宗」
自古至今,能夠被主上重用,「得君行道」者,實不多見,漢朝的叔孫通顯然是一個成功的先例。山東齊魯學派的儒家學說「漢化」為漢朝立朝之根本大禮,…
月牙灣的心
月牙灣的心,如明月般皎潔,自清而自明,星星相映。 海浪滔滔,山勢嵯峨,靜下心來,聽聽海風在訴說甚麼。以手輕拂太平洋,冰冷又純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