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政府最近已受到普遍批評,連其核心人物也忍不住說重話。由馬總統提名為監察院長,且兩年多前才稱讚馬總統不只優秀、而是非常優秀的王建煊先生,最近公開說馬總統的歷史定位就是無能。而被稱為馬政府經濟總設計師的前副總統蕭萬長則說,從未看到台灣如此充斥著無力與茫然。到底馬政府哪裡出了問題?
馬政府四年多來有七大問題
問題非常多!四年多來我經常在本專欄評論馬政府的政策,我不敢自誇,大家只要把那些評論再拿出來看,就可發現四年來事實的發展已證明我的評論幾乎都是正確。就是被我批評的那一大堆錯誤政策,讓台灣經濟和馬政府深陷目前的困境。
馬政府2008年上台不久時,我在本專欄已指出,馬政府政策錯誤主要來自七個問題,即方向偏差、目標誇大、死守政見、草率行動、理論錯誤、誤解實況以及疏離人民(見2008年7月30日,《看》雜誌第17期,〈當前政策的七部曲和主旋律〉一文)。而貫穿這七大錯誤的主旋律則是權力的傲慢。這四年來馬政府大部分政策都落入這七大錯誤之中,多到無法在本文中一一列舉。先就目標誇大一項來看,四年前我說馬政府目標誇大時,是以633中之經濟成長率6%為例,我明確說它是個誇大而做不到的目標。當時或許有很多人還不相信我的評論,如今的事實是GDP平均成長率只有3%,人民實質平均所得和工資更是萎縮。
政府強行推動簽ECFA時所講的眾多效益或目標,我曾多次批評其誇大,馬政府卻不理或強辯。如今在中國市占率下降,對中國出口成長低於對其他國家出口成長,對中國投資增加,而外人來台投資減少到剩2007年的三分之一,全和馬政府當初的目標相反。
而馬總統曾說只要兩岸和諧,和美、日簽FTA(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也不是問題,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說可加入東協,陸委會主委賴幸媛說中國不會阻礙我國和其他國家簽FTA,但現在我國和主要國家的FTA卻仍「門都沒有」,可見馬政府的目標如何誇大。
而在支票一一跳票之後,馬政府卻以開更多、更遠期、更不可能兌現的支票來代替已跳票的支票。這種方式要是在做生意,早就該破產且被以詐欺移送法辦,而用在執政上則造成工資和其他經濟指標的倒退及人民莫大的痛苦。例如當初馬英九先生說的633是每年都達到6%的經濟成長率,後來眼看做不到就改口說4年或8年達到6%,後來更不敢再講6%,把支票改為更遠期且更模糊的黃金十年,最近的經濟動能推升方案說要提高經濟成長率1.6%,但又說3年半後才見效,而且不說是由6%、0%,或負成長再提升1.6%,也未說成長是否可達到633,十足是遠期空頭支票。
空有目標 但無方法
這項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可能是為了讓人民相信,所以列了很多數字,但卻都只是目標的數字,而沒有政策方法的數字,就像是開了支票卻不知銀行戶頭裡有沒有錢支付。而很多目標數字例如輔導中小企業「帶動相關投資1,000億元,創造就業10,000人」、「催生1,000萬國際旅客」、「促成1,000場國際會議及1,000場展覽活動」,這種「整數」一看就知道是沒評估可行性就隨便講的。
但有的目標數字很細,但也一看就知道是亂講的,例如「102年招商目標為新台幣335億元,103年為440億元」。我國每年外人投資雖在馬政府執政下萎縮到只有2007年的三分之一,但每年也仍在1,500億元以上,馬政府這目標是指比今年或比2007年多這麼多?還是要在本來就要來的投資中弄一些當自己的招商成果?是原來不來而被政府勸來的才算招商成果?或者只要外商曾和政府官員碰面就算是招商成果?可見定義不清已使這種金額目標很含混。何況實際上大多數投資案未到具體進行都無法確知其投資金額,馬政府卻在還沒和人家洽談,甚至還不知對象在哪裡,就有這麼精密的數字,唯一的可能就是亂吹牛的。而在方案公布之後,經濟部又說招商的目標1,000億元,不只和前述數字不同,又多了一個1,000的目標。
經濟政策方案中的數字有三個作用,一個是在政策規劃時能具體評估其可行性,一是在政策推出時讓人民更有信心,另一是在政策執行後用來監督考核其成效。基本上政策常先有一些想要達成的目標數字,例如要讓稻米產量增加多少,而政策推出前政府要先計算為增加這些產量須增加多少人力、土地、肥料以及水的投入。
如果政府沒有辦法增加這麼多人力等投入,就要依據實際能達成的投入重新計算可能增加的產量以做為政策目標,而實際提出的政策就以它為目標數字,並列出讓人力和土地等因素可以投入那麼多的政策方法及相關數字,如調配多少用水,補貼多少稻米或肥料價格。人民可以從目標和方法這兩組數字的大小及其關聯評估政策是否合理可行。人民和政府在政策開始後就可一路看方法數字是否落實而監督政策的執行。人民和政府也可在政策執行後由目標數字是否達成而考核政府和負責機構及官員。
目標數字和口號一再重覆
馬政府的政策因為多只有目標數字而少方法數字,因此在規劃時即未仔細評估其可行性,所以容易為了吸引選票或民意支持或騙取人民信心而誇大。這種只有目標,甚至三年半或十年、八年後的目標政策,讓人民和政府自己在執行時都難監督考核,用來騙人是可騙久一點的方法,但用來執政就會使效率更低落。提出政策時忽視可行性和正確性,又未提出方法數字來讓人民監督,也是馬政府沒有執行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經過一段時間,目標數字如633也該受檢驗的時候,已經來不及調整改善,人民和政府甚至也來不及懲罰執政者和負責官員了。執政者固然因而可以執政更久,但國家也可能受到不易挽回的傷害。
目標數字或口號在一開始可能因為得到人民的信任而提高人民的信心,因此可以提高投資和其他支出,而真正改善經濟。但目標數字和口號未能達成之後不願認錯而再拿出新數字和口號,很多人民就不會再相信,因此效果就不如以前。這樣一再跳票之後又再有新目標數字口號,就像放羊的孩子再喊狼來了一樣,人們不再相信,因此也不再有效果。
馬政府的目標數字和口號已一再重覆,馬政府的謊言已罄竹難書,再好聽的口號也引不起人民的信心,甚至把閣揆和閣員換成另一批人來喊口號也沒用了。要挽回人民的信心,馬總統和馬政府必須明白承認以往說出的謊言,以及沒能做到的各種目標數字和口號,誠實向人民道歉,那有些人民也許還可以再相信他們一次。
不過要真正讓人民脫離現在的痛苦,再騙大家相信一次馬政府的口號還是不夠的,馬政府的政策還有其他多項問題,特別是錯誤的方向,也必須同時檢討改善。國家無法藉口號或空頭支票而進步,必須由本專欄前兩期所指出的成長之基本因素努力,才能夠進步。
陳博志
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