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在練習寫毛筆字時,旁邊傳來輕快的樂聲,原本安靜的氣氛,一下子全給破壞了。但這音樂還不難聽,我想,與其抱怨生氣,還不如融入音樂節拍裡,看看會怎樣。於是我讓筆畫的提按使轉與輕重緩急,順著音樂節奏走。一開始不太習慣,沒多久就順暢了,整個動作都使開了,非常自然,一點兒都不勉強。
這時,我的字好像變了,突然亮麗起來,充滿了活力。更令我訝異的是,這些字雖然個個生動活潑,但整張紙寫下來,不但不雜亂,還有一種說不出的協調感。當然,我的字難登大雅之堂,但透過音樂節奏,達到前所未見的「點畫振動」效果,的確是很特殊的感受。
節奏讓過程有生命力
我們都知道音樂節奏,那是一再重複的拍子,有快有慢,有輕有重。有節奏感的人,很容易感受到曲子的精神,不自覺地舞動身體。更妙的是,一群人在同一個節奏之下,不論演唱、演奏、或跳舞,即使他們沒有事先排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的協調當中,淋漓盡致地演出。這是事先完全想像不到的效果。
人打從在娘胎裡,就離不開脈搏心跳,我們一輩子都受節奏有形無形的影響。另一方面,節奏的概念,早就被應用到各種領域。例如,我們常說好萊塢的電影有節奏;高爾夫球手說他在某場公開賽裡的節奏掌握得很好;小說故事有節奏;讀書準備考試要有節奏;下棋有節奏;書法運筆有節奏;就連抽象的生活步調和經濟景氣都有節奏。
總之,凡過程皆可以有節奏,而且在一個過程中,節奏可以是多層次的,有大節奏也小節奏。例如白天黑夜、春夏秋冬等。只要跟著節奏起舞或活動,就可以展現活潑的生命力,並超越理性的大腦,讓創意無限發揮。
企業經營的節奏
於是我很興奮地想,也許企業經營,也需要節奏來活化。我找了許多熟悉的企業案例和經驗,果然看到一些端倪,以為發現了一個新法則,但就在這時,看到企業家兼商學教授,修曼(Jeffrey C. Shuman)早就在1998年出版了一本經典之作,《企業的節奏》(The Rhythm of Business),並在序言與第一章,開章明義地說:
「許多成功的企業人士,對於他們的成功要素,都只能約略感受,卻無以言喻,事實上,這『無以言喻的東西』,就是企業的節奏。」
看到這裡,我雖然失去了「提出創見」的先機,卻仍然興奮不已,因為有一種英雄所見略同的快感:至少我的發現並非無的放矢。企業經營,的確存在著一種另類元素,有別於傳統智慧和理性計畫。
那麼,企業經營的節奏是甚麼?多數人想到晨會、週會、月會、年度大會之類的例行活動。沒錯,這些定期召開的會議,讓企業的運作產生節奏,同時也讓所有員工有所遵循。一家好企業,不可能完全沒有定期會議。而任何企業只要實實在在地把這些定期會議落實,就有不錯的效果。
但本文所指的企業節奏並不是這些例行事項,而是一再重複的企業循環:提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商業點子、持續在市場上測試、分析測試結果並修正方向。這是一個永不停止的循環,不斷地瞭解消費者需求並測試調整,就好像跳舞一樣,一二三;二二三;三二三,不斷地跳下去,不斷地根據市場反應而有所演變。這不是傳統的一步到位或精準達成目標。
重點在失敗與調整
一步到位和不斷測試調整,最大差異在於對失敗的態度。一步到位假設有一個固定的理想目標,然後盡一切努力去達成,達成目標之後就大功告成了。而不斷測試調整的哲學認為,一切都是動態的,每一步都可能錯誤,要有接受失敗並調整方向的準備,一步一步不停地跳下去,跳出一首事先完全想像不到的舞。
克羅克(Ray Kroc)最初是販售奶昔製造機,最後卻成為擁有麥當勞的大企業家。微軟最初的產品是DOS,後來以完全不同的視窗作業系統稱霸世界。王安電腦一開始很成功,最後卻一敗塗地,只因堅守原有的文書處理器而不願有所調整。堅守本位最後失敗的例子還有拍立得、柯達等。當然,這些案例的解釋見仁見智,但企業必須不斷調整修正則是不爭的事實。
就從小步舞曲開始吧
修曼認為,由於失敗是必要、也是必然的,不妨由小點子和小嘗試開始練習,畢竟,小步舞曲也有可觀之處,千萬別堅持「做對的事」,想要一次到位畢其功於一役。企業一旦有了節奏感,熟悉「修正調整」的這套舞步,便可以放手去跳,跳出生命力。
林茂昌為台灣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多本重量級財經著作,如葛林斯班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師父》、《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債時代》等。曾任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自2004年即財務獨立從事價值投資。2011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廣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