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曾經去看一個攝影展,剛好有人問攝影師某張精采照片是如何拍出來的,答案是:歪打正著。其實,不只是攝影,許多成功人士被問到類似問題時,都會謙虛地用這個通關密語來回應。而我們也頗能接受這個說法——除了接受成功者的謙虛態度之外,或許,我們心中還承認造化的奧妙。
但除了自謙和造化因素之外,有些事,我們一板一眼地朝目標努力,就是不會正中紅心。這類的事,近年來頗受重視,相關的研究和爭論也越來越多。究竟是哪些事呢?容我先以個人的經驗為例,再做說明。
高中時,我曾經參加射擊隊,每天到靶場練習。我們的槍都經過校正,也做過歸零射擊調整,學員們的射擊動作也有一定的基礎。一段時間之後,大家都越打越準。但有一陣子,我遇到一個問題,不論怎麼打,就是偏左下方若干距離。我越是努力回歸心中的標準姿勢,偏誤就越加頑固明顯。最後教官教我乾脆暫時瞄準紅心的右上方來克服,因為我的射擊行為在那幾天出現了細微的偏差。
總之,問題出在我心中自以為理性標準,實際上的身體動作卻有偏誤。此時,我只有刻意「歪打」,才有機會「正著」。
快思慢想
傳統經濟理論有個普遍的假設:經濟人是完全理性的。心理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卻認為這個假設簡直不可思議,與事實不符。他做了許多的心理實驗,證明人類在經濟相關事務上,是有偏誤的,並非完全理性,從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康納曼認為,人類的思考有系統一和系統二之分,簡單說,系統一是方便迅速的「捷思」(heuristic);系統二則是吃力緩慢的理性思考。例如你要從辦公室回家,系統一就是以你熟悉的方式走熟悉的路徑;系統二則是找出所有可能的方式和路徑,分析各種路徑的成本效益,然後選出一條「最適路徑」。
大多數的情況下,系統一的結果雖不等於系統二,但差異並不大。因此,對於日常生活,我們慣用系統一去處理。而類似「174 X 58 = ?」就只好老老實實地用系統二去解決了。然而當問題非常複雜,因果關係不明時,我們的系統二便負荷不了,只好訴諸系統一。例如股市投資,我們即使努力使用系統二,最後決策關鍵,往往還是回到系統一,譬如,「我喜歡這家公司老闆的領導風格,而且外資都在買」。
但系統一畢竟不同於系統二,會產生偏誤,例如:存活者偏誤、過度自信偏誤、群聚效應、故事偏誤、稟賦效應等,不勝枚舉,但受限於篇幅,恕我無法在此詳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杜伯里(Rolf Dobelli)的《思考的藝術》(Die Kunst des Klaren Denkens)一書。也許日後有機會,再另文介紹。
經濟理論還有用嗎?
那麼,思考上的偏誤會產生甚麼後果呢?我們可以這樣說,日常生活中無關緊要的事,有些偏誤並不打緊,甚至還增添幾分樂趣。畢竟,你走哪條路回家,並不會引發通膨危機或股市崩盤。可是,在重要資源的配置上,如果有非理性的偏誤,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然而,問題就出在重要資源的配置上,因為,這類的決策環境,往往充滿了未知數,以至於連專家也會不自覺地訴諸於便捷的系統一。根據康納曼的說法,即使是專業投資機構,在做重大投資決策時,最後也是依賴系統一,而與一般人相差無幾。同理,各國央行、財經主管機關雖然有強大的研究團隊和專業知識,但經濟問題太複雜了,遠超出人類現有的工具和能力,最後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必須仰賴系統一。於是經濟體系便一再地出現「非理性繁榮」、泡沫、恐慌和崩盤等亂象。
於是問題來了,基本假設被推翻了的經濟學原理還有用嗎?
有一派的學者認為,經濟學完全破功,既無法準確預測泡沫崩盤,也無法有效防止大規模經濟災難。簡單說,經濟學有如一張不準確的地圖,不如不用。這派人物,以《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Nassim Taleb)為代表。
另一派則認為,不準確的地圖,只要做適當的比對和修正,還是有用的。至少比完全沒地圖好。甚麼是適當的修正呢?如果人類的偏誤行為是系統性的,而且在實務上可以測量,那麼,經濟理論就可以根據所測量到的偏誤量來定位和修正。我有幸讀到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即將出版的《The Map and the Territory》之稿本,擅長計量經濟學的葛老就是如此主張。
經濟學這張地圖究竟有沒有用,雙方爭論精采,值得我們好好欣賞。但既然偏誤存在,我們是否可以好好利用謀利呢?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而且就是我們的通關密語:歪打正著!
只好歪打正著了
正當學界為經濟學有用無用爭得不可開交之時,老早有另一群人想到如何用人類思考偏誤的特性獲利。最初的策略是以矯正偏誤為手段:既然學者已經找出具體的偏誤,那麼只要設計一套機制來阻止或防治不就行了?這類的企管顧問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但我個人認為,成效恐怕不大。因為偏誤是與生俱來的,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呈現,好不容易防治了這個偏誤,卻在不知不覺中,轉化為另一個偏誤,根本防不勝防。
另一個策略是對偏誤做套利。例如芝加哥大學的泰勒(Richard Thaler),他找到「過度反應偏誤」(over-reaction bias),並從中套利。他的經典論文《Does the Stock Market Overreact?》非常有見地,而且不是紙上談兵,他用這套策略成立了資產管理公司,相當成功。
「過度反應偏誤」是指人們對現有的強勢股會給予過高的評價,而給弱勢股過低的評價。於是造成幾年後,原本的弱勢股,在股價表現上,反而勝過原本的強勢股。因此,他的投資策略就是買進冷門的吊車尾組合,放空熱門的強勢組合。
怎麼買強勢股的結果反而不如買弱勢股呢?因為市場存在偏誤,所以正打一定歪著;我們只好歪打,才有機會正著。我建議投資人把你網路下單的密碼改一下,以便每次下單時,便自動提醒自己:歪打正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