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筆者跟大家分享了台灣人喜歡生龍子龍女的現象,這一期介紹農曆7月時新生兒數量的變化,以及其他台灣特殊文化所造成的影響。
農曆7月諸事不宜
眾所周知,老一輩的台灣人對鬼月很忌諱。所以有多項屬於人生大事的活動,諸如婚嫁喜慶、搬遷安宅等,都應該避免在鬼月進行。生兒育女也是人生大事,可是農民曆上並沒有隻字片語提到鬼月不宜生育小孩,這大概是因為生育時間不好控制的緣故。七月如果是禁忌,往往也無法避免。
可是,隨著剖腹產(還有引產)在台灣普遍化以來,父母開始可以「準確地」選擇生育時間。因此,由於禁忌而想要避開農曆7月生育的父母,開始可以「動手腳」。筆者根據政府的人口資料繪製出來的圖形顯示,1951年到1980年間每日的新生兒數量並沒有在農曆的7月1日開始減少(圖1-1)。但是1981到2008年,則在7月1日有一個明顯的跳低──農曆6月最後一週的新生兒數目特別高,同時7月第一週的人數特別低(圖1-2)。顯然,不少父母在出生的日期選擇上進行了「微調」,將原本應該在鬼月出生的小孩,提前到了6月出生。
「微調」與「宏觀調控」並行
不單如此,整個7月的新生兒數量似乎都維持在一個低檔,跟圖1-1顯示出來的生育數目隨時間「漸增」的情況大相逕庭。這顯示了父母不但可以在出生日上進行前後幾天的「微調」,他們可能也可以在出生月上進行「宏觀調控」──直接避免在農曆7月生育。
至於這種「宏觀調控」是如何達到的,筆者還沒有確定的答案。由於刻意控制懷孕的時間應該十分困難,唯一的可能性應該是墮胎的決定跟農曆7月有關。如果有一對父母在母親懷孕後躊躇著要不要將小孩生下來,此時如果預產期剛好落在鬼月,可能會增加他們決定墮胎的機會。至於詳情如何,有待透過資料來深究。
生育日期可以提前,也可以延後
父母既然可以控制生育日期從7月往前移到6月,是不是也可以從7月往後延到8月呢?圖2-1與2-2顯示了農曆7月末前後20天每日生育數量的變化。同樣地,圖2-2顯示出從7月的最後一天到8月1日有一個明顯的跳升,此後一直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數量水準,但這個跳升在圖2-1中的1951到1980的新生兒統計上則沒有顯示出來。因此,圖2再次驗證了圖1所說的故事──鬼月嚇跑了新生兒(的父母)。
「微調」有沒有健康風險?
台灣女性的剖腹生產率,高居世界之冠。而剖腹生產氾濫,顯然讓更多的父母可以「微調」孩子的出生日期。事實上,同樣的微調現象也出現在其他特別的日子,例如龍年的正月初一。圖3就顯示了1976、1988、2000三個龍年正月初一前後20天的每日新生兒總數。很明顯的,從兔年最後一天到龍年的第一天呈現了一個非常明顯的跳升。
除了鬼月與龍年之外,另一個會造成微調行為的文化因素是農曆上的「好日子」與「壞日子」。中研院經濟所羅紀琼博士就曾使用過台灣的資料研究過這個議題,她發現在「好日子」進行的剖腹產數量比「壞日子」多出許多,這當然也是因為不少父母對好日子偏愛的結果。
將生育時間提前或者延後幾天,會不會對新生兒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應該是所有的父母以及醫療人員關心的問題。同時,新生兒如果過度集中在某一天或者某幾天,尤其是在龍年農曆新年後的幾天,會不會讓有限的婦產科醫生人力或者醫療資源吃緊,以致於提高了生產過程的風險,這是另一種負面影響的可能。
西方國家的「微調」行為
西方國家雖然沒有鬼月這樣的文化禁忌,或者龍年這樣的生育偏好,但是卻有因為政策因素所導致的微調現象。一個著名的例子是澳洲的Andrew Leigh和Joshua S. Gans兩位經濟學家所發現的。在2004年5月,澳洲政府宣布該年7月1日後出生的孩子將收到3,000澳元(相當台幣9萬元)的生育補助。結果造成2004年7月1日當天的新生兒數量創下過去三十年的最高紀錄。兩位作者估計當時有超過1,000個新生兒從6月下旬延後到7月,以確保他們的父母可以獲得生育補助。
有趣的是,澳洲政府在2006年7月1日,也就是生育補助計畫的兩年後,將生育補助的額度提高到4,000元。由於這個政策也是提前宣布,結果故事又重演了一次,導致了不少父母將原本預定在6月下旬出生的小孩,延遲到7月出生。
至於健康的負面影響,兩位作者發現那些被延後出生的嬰兒有出生體重過重的傾向。但由於資料的限制,他們無法進一步研究這些新生兒其他的健康面向是否也受到負面的影響。台灣的健保資料十分豐富,「微調」行為也非常普遍,提供了在這個議題上進一步研究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