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海角七號》讓大家願意走進戲院支持國片;是《海角七號》讓大家認識了魏德聖,高票房、高人氣成了魏德聖的代名詞。然而,這只是他內心投射的一小部份。
一如魏德聖在自己電影公司玻璃窗上寫的「不要放棄」,彷彿就是魏德聖自己的座右銘,從拍起《對話三部》的沒沒無名,到現今成了國內知名的導演,有了備受肯定的代表作與亮麗的成績單,這一路走來,魏德聖始終沒有放棄過,即使曾一度背負債務,仍然為了他最愛的電影而咬牙撐住,和外界看到魏德聖的第一印象不大一樣,給人溫文儒雅的文人形象,骨子裡卻是住著一個不為夢想妥協的硬漢。
為了拍電影籌備的資金,他拿自己的房子抵押貸款,這種不見得能回本的舉動,除了要冒上很大的風險之外,只有對自己所做的事充滿熱情才能辦得到。讓我想起《練習曲》的明相說的話,「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不會再做了。」
之後的《賽德克‧巴萊》與即將上映的新片《KANO》,甚至是未來要拍的《台灣三部曲》,都不走討好觀眾的商業片路線,一貫的維持魏德聖專注於本土歷史問題的風格,探討多元族群對台灣的衝擊,從中衍生的反思。面對社會依舊以金錢衡量藝術的價值觀,魏德聖有如唐吉柯德,為直道而行,一再挑戰看似不可能的難題,慶幸結果是皆大歡喜的,票房讓投資者安心,魏德聖也替自己掙得說故事的舞台。
我想魏德聖的成功,不只是他面對藝術所展現的謙卑、堅持關懷在地人文及獨到的敘說故事技法,更是他孤注一擲的勇氣,替國片的新頁揭開序幕。
有夢想的人很多,願意實現的人較少,遭逢打擊仍繼續擇善固執的人是少之又少,魏德聖本身的經歷就是值得傳唱的故事,在現今低迷的時代,「魏德聖效應」,是一股清流,是一種信念,讓後起的各行各業新秀,能夠相信逐夢並非童話,而是觸手可及的調色盤,等待有心人畫出絢爛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