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古聖賢書籍,
得以身心安泰,健康長壽。
曾國藩說過:「養生與力學,二者兼營並進,則志強而身亦不弱。」這個本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靠自己體悟的東西,如今已經得到了科學證實。美國的一位研究人員大衛‧R‧霍金斯(David R Hawkins, “Power vs. Force”)通過20多年的研究表明:人的身體會隨著精神狀況而有強弱的起伏。誠實、同情和理解能增強一個人的意志力,改變身體中粒子的振動頻率,進而改善身心健康。死人的頻率沒有意義,邪念會導致最低的頻率;當你想著下流的邪念,你就在削弱自己。漸高依次是惡念、冷漠、痛悔、害怕與焦慮、渴求、發火和怨恨、傲慢,這些全都對你有害。
古人雖然沒有今天這樣的科學儀器,但所讀的書、所接觸的人都是教人行善積德,扶正鋤邪,因此之故,得以身心安泰,健康長壽。打開歷史,我們會發現很多這類深刻而有趣的故事。
凡事不動心
陸游的《老學庵筆記》記載:陸游的堂舅唐仲俊,已經有85歲了,身體健壯,精神安寧。他自己說小時候讀《千字文》的時候,看到了裡邊有「心動神疲」四個字,心裡有所感悟。從此以後,平時遇到甚麼事情都沒有動心,所以到了現在,雖然有85歲了,身體也沒有衰退。
養生在於寡欲
北宋大儒程頤對張繹說:「我天生體質差,但是到了30歲的時候,身體變得很強壯,我今年已經72歲了,筋骨和壯年時沒有甚麼兩樣。」又說:「如果一個人老了之後才去學怎麼去養生,就好像等到窮困了之後再去攢錢,那不是太晚了嗎?」張繹問程頤說:「那麼先生您是因為天生體質差才去養生的嗎?」程頤沉默了一會兒,說:「不是這樣的,我把那些被慾望所帶動而不愛惜自己的行為看成一種恥辱。」
治心病不外求
清梁章鉅說:「我因為從小身體不好,十天有九天都在生病。做一些勞動和幹一些事情都不能幹成,而且讀書作文也都是不能過度地用心。但是,我現在只是在喜怒哀樂上用力,克制自己的念頭,這就是治病的良藥啊!不必向外邊去求藥物。」
任惠恭到了晚年,身體更顯得健康強壯,有人就問他養生之術;任先生說:「我是因為讀了《文選》有了些悟處罷了!《文選》中說道:『石頭若是醞藏了美玉,就會使山色更顯得光輝;水中若是含有了寶珠,就會使得川色更加嫵媚。』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人得了心病,經常看到眼前有個東西像獅子。北宋大儒程顥教他一個方法,看到了就用手去抓它,一抓獅子就沒有了,過了一段時間,病就好了。
愛身才談修身
北宋的胡安定是有名的大儒,門下有弟子數千,他在做國子監教授時,有一個廣東番禺的大商人想讓兒子跟隨他學習,給了他的兒子很多錢,讓他自己到開封去拜見胡安定。誰知這個青年從蠻荒之地一下子到了中原的花花世界,禁不起聲色美味的誘惑,吃喝玩樂,不久,錢花得差不多了,自己也生了病,住在旅館裡,瘦弱不堪,奄奄待斃。他的父親趕過來,帶著他拜見胡安定,胡安定說:「應該先警其心,然後再誘之以道。」取出一本書說:「你讀這本書,可以先知養生之術。知道養生之後,然後可以進學。」這個青年一看,原來是《素問》。還沒有讀完,便覺心驚,知道縱慾之過,悔痛自責。胡把他叫過來,說:「知道愛身才可以談得上修身。從今以後,應當洗心向道,讀聖賢之書。」這個青年也聰明好學,二、三年登第而歸。
尊崇聖賢之書
南北朝時期,佛道教盛行,人們也非常相信有鬼神,認為有些疾病是鬼神的作用,這種病叫做邪祟病。有個得了邪祟病請顧歡看病,顧歡問道:「家裡有甚麼書?」答道:「只有《孝經》。」顧歡說:「可取《仲尼居》這一篇放到病人枕邊,日夕恭敬,病自然就會好了。」而後病者果癒。有人問這是怎麼回事,顧歡答道:「善禳惡,正勝邪,這就是病人病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