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不會聊天氣,就不會聊天;還有人說,只會聊天氣,也不會聊天。寒暄式的閒聊向來褒貶不一,有些人如魚得水,有些人認為只是無意義的蠢話。有些人不喜歡或懼怕與陌生人接觸,從不出席社交活動,若是萬不得已非去不可,整場只跟3個認識的人講話。
舊金山職涯顧問安柏兒.羅森柏格(Amber Rosenberg)接受《Fast Company》雜誌訪問時說,閒聊是拓展人脈(networking)的最好管道。麻省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針對133位經理人的研究顯示,好感度(likability)是獲得工作及升遷的關鍵,而好感度多半始於閒聊。
對職場人士來說,讓人喜歡你,願意與你進一步接觸是閒聊的主要意義。安柏說,如果感覺氣氛有點僵,可以談談別人的事,這是一種迴避尷尬的方法。人們常認為聊天就是聊自己,其實不然,閒聊是與對方分享情感、話題和時間。
《The Fine Art of Small Talk》的作者黛博拉.福耐(Debra Fine)認為,人們偏向與中意的人相處或合作,每次談話都可能是未來成功的機會。她在《Fast Company》雜誌提出四點具體建議:
1. 降低期望 輕鬆自在
你可以希望有最佳表現,但不要期待太多。愈是想要留下好印象,愈怕別人覺得自己愚笨而緊張兮兮,就愈容易事與願違。假設你必須參加一場雞尾酒會,若最高期望僅在於餐廳氣氛佳、餐點好,那麼大可放鬆享受,愉快地關注酒會的點點滴滴。一個放鬆的人更令人喜愛。
2. 隨時做好準備
黛博拉說,最糟糕的情況是陷入無話可說的窘境,因此,無論參加會議、產業研討會或社交活動,至少要有3個可聊的話題。尤其當對方問出「你好嗎?」「最近怎麼樣?」黛博拉都準備了最佳答覆,避免只回答一個「好」字,讓場面瞬間變冷。
3. 先找話題 再用問題引導
直接拋出問題固然可行,但風險不小,可能觸犯禁忌。就算小心翼翼不涉及政治、社會階級或個人隱私問題,也可能觸及對方不想談的話題。例如最普遍的:「最近工作如何?」可能換來尷尬的沉默或敷衍的答案,原來是對方公司最近開始裁員。有些人覺得,一見面就這麼直接顯得沒有禮貌。
因此,主動提供可能有共通點的正面話題,讓對方回應。例如:「剛剛主持人說她才從加州回來。」讓對方可以談談主持人、加州的假期、印象或工作等。
大部分人喜歡談論自己,當問到一個安全話題時,繼續問下去是個好方法。不要問封閉性的問題,例如:「你有沒有爬過玉山?」答案很可能是沒有。問些對方最愉快的回憶,讓對方說他的故事。
如果對方是個慢熱的人,試著給他兩個選項。例如:「你在阿姆斯特丹是租車還是搭火車?」如果猜對了一個選項,對方會打開話匣子,如果兩個選項都不對,對方會糾正,然後開講,對話就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4. 適時轉移話題
若你想結束談話,可以說:「我必須去跟老客戶打聲招呼。」或是將對方介紹給另一個人:「你想認識他嗎?」但有時話不投機卻苦無抽身機會,好的談話者知道如何轉移話題。如果對方一直談論工作,黛博拉喜歡這麼問:「你在工作之餘,都在忙些甚麼?」
閒聊最棒之處在於每個人風格不同,若能真誠待人,出發點是誠實、開放的,必將收穫滿滿。否則,刻意的經營或是耍心機,最終恐將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