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德國始終是俄羅斯的最大外資,目前共有六千家德國企業在俄羅斯經營,並成為德國汽車、醫藥和機械產業的主要客戶。然而,在西方經濟制裁與普丁專斷獨行、日趨排外的氛圍下,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汽車業的福斯汽車(Volkswagen),以及醫療保健公司弗雷澤紐斯(Fresenius)等代表性的大型企業,近期取消了幾項在俄羅斯的重大投資計畫。
據德俄商會去年12月對200家公司的調查,41%的在俄德國企業減緩投資步伐;36%將取消一些項目,除非環境得以改善;28%計畫遣散俄羅斯員工。分析指出,制裁不是讓俄羅斯經濟動盪的唯一因素,俄羅斯當局造成對外國投資者的敵意加深,讓德國企業早在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之前就不那麼眷戀了。
雖然德國企業已透過在野勢力對梅克爾的制裁方案施壓,不過,梅克爾依舊在不放棄協商原則下繼續制裁俄羅斯。媒體分析指出,德國政界已對俄羅斯的信任消磨殆盡。在道義上,不能忽視烏克蘭對於擺脫俄羅斯桎梏、尋求真正獨立的期待;在政治上,從兩次世界大戰發生的主因來看,姑息適足以養奸,難保普丁不會將魔爪伸入東歐這個昔日禁臠。少了德國企業資金的挹注,面臨油價大幅滑落的俄羅斯經濟更是屋漏下的連夜雨。
烏克蘭在西方制裁的加持下,更是把握機會,撤銷2010年通過的包含「不結盟」政策的法案,轉而尋求與西方建立更緊密的軍事及戰略關係,等於是加入北約的暖身運動,這無疑對普丁起到警示作用。在聖誕夜前夕,態度頑強的烏東叛軍與烏克蘭交換戰俘,為雙方談判釋出善意。俄羅斯的態度已有所轉變,不過普丁是否就此束手,還不足以定論。
分析表示,高人氣的梅克爾應從選票上認清人民在此事給予她的支持,進而擺脫企業的糾纏,堅守初衷。無論從油價角度或西方制裁的成效,或是德國企業漸進式撤資等方面觀察,只要西方國家能夠堅持,今年烏東的局面將有所轉機,烏克蘭將取得一定程度的外交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