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政府官員一句「年輕人不買股票是資本市場的危機」,引發反彈群情激憤,被認為是「何不食肉糜」的現代版。年輕人累積好久的滿腹辛酸一下子被引爆發出來。他們省吃儉用加上到處兼差,有人身上尚且背著為數不小的學貸,這樣的打拚,結果還是存不了幾個錢,是要如何積極投入股市?是要如何化解台灣「資本市場的危機」?更何況買股票又不是只賺不賠,辛苦工作賺來的錢,一不小心賠光了誰負責?
年輕人不關心股市舉世皆然
我認為,年輕人資金薄弱,不關心股市,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甚至可以說是全球皆然。就以資本市場龍頭的美國來說,根據2016年的一份蓋洛普調查報告,35歲以下的美國成年人,大約只有四分之一強有股票,而全美國成年人平均是48%有股票。年輕人遠低於平均值的原因主要是資金不足,其次是缺乏投資知識或對未來行情沒有把握。
至於日本就更嚴重了,自從泡沫經濟之後,日本人普遍害怕股市,而把大部分的錢緊緊鎖在銀行存款之類的安全管道。根據日本銀行的統計,日本家庭全部的金融資產中,股票類只占9.1%,而這些金融資產,大約有三分之二掌握在60歲以上的人手上,可想而知,年輕人買股票的力道就更微不足道了。
股市的主角,就自然人來說,本來就是中老年人。而股市之興衰,或是投資意願的高低,因素更是複雜,除了經濟大環境之外,還包括稅制問題、國際資金、個別上市公司體質、擴張計畫,乃至於投資人的理財觀、退休金規劃等都有影響。總之,把股市興衰的責任歸咎於年輕人不熱衷買股票,實在有待商榷。
但話說回來,我個人也主張年輕人應該盡早學習投資,只要經濟狀況還可以,就趕快展開投資計畫吧。為甚麼呢?因為在資本主義之下,財富除了來自創新、創業之外,就是靠資產的累積,而股票絕對是重要的關鍵。
由於股票投資的門檻低,幾乎人人都可以買,而且大體上公正公平,加上具有複利的可能性,長期持有的增值潛力雄厚,是社會底層階級翻身的很好工具。好好投資,就算沒有大富大貴,至少也可以安身立命,財務自由。用股票投資來累積資產,進而創造財富,這個基本觀念相信大家都知道,問題是,大多數人投資股票的經驗不是累積財富,而是傷痕累累,甚至於血本無歸,到底哪個環節出問題了?
回歸投資本質
答案其實很明顯。很多人心目中「股票投資」就是低買高賣,透過交易來打敗市場。殊不知,股票市場乃是集眾人智慧的神獸,無比險惡,哪裡是個別投資人憑著一招半式就可以打敗的。打敗市場遠比你想像的困難!被市場修理才是正常的。
既然這條路不好走,我們只好找別的法子了。傳統的老觀念是回到投資本質,就當作沒有股票市場可以任你隨時買進賣出,而是像你朋友找你投資他的事業那樣地去評估、去買進持有。在這種情形下,只有被投資的企業有賺錢,我們的投資才有利潤可言。當然,這種投資方法需要相當程度的財經知識、產業研究和人脈訊息等,反正就是要花一番功夫就是了,而且是真功夫。一般投資人恐怕不容易有這麼多心力可以放在投資上,但至少這是一條可行的傳統老路,股神巴菲特就是這條路的典範。
另一條路就比較簡單,而且普遍為國內外大型退休基金所採用。基本觀念是這樣的,既然市場那麼厲害,那麼,如果我們的投資組合內容,模擬市場的股票組成,那就是一個很有效率的投資組合了,至少和市場一樣有效率。所以,現在的投資人不必再傷腦筋如何投資,只要買所謂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在台灣,最流行的就是台灣50。依筆者概略計算,從2003年6月上市日,以當天收盤價37.08元買入持有到現在收盤價75.85元,歷年配息合計24.8元,手上持股市值加上歷年配息合計103.65元,持有期間以14年計,年化報酬率約為7.6%。
當然,報酬率的計算會隨著取樣時點的不同與是否定期定額,而有很大的變化,然而工商時報2017年一月有一篇報導:「根據證交所回測資料,台灣50無論何時進場,年化報酬都在7.22%~9.39%間,即便金融海嘯前2007年進場,持之以恆定期定額操作至去年11月底,年化報酬率也有7.52%,簡直就是『閉著眼睛也能打敗定存』」。
也許比較積極的朋友會認為年化報酬率7.6%不夠高,但請想想,這整個過程中投資人不用傷腦筋,更不必擔心受怕,報酬又遠比定存高,其實是很不錯了。
再進一步寫更細節的部分,這篇就要變成理財文章了,那不是我的目的。在此簡單做個小結論:年輕人不要怕錢少,只要定期定額買進ETF,長期持有,而且配息再投資,創造複利效果,長期下來,很容易就可以在退休之前達到財務獨立的水準。當然,買台灣50並不是萬無一失,保證賺錢,而且目前成分股高度集中在一兩檔股票,也是值得注意的問題。不過天下總沒有十全十美的投資工具。重要的是趁早累積資產,建立你的複利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