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詹姆斯‧克利爾認為,行為改變之所以困難,問題不在自己身上,而是你遵循的行為改變系統出了問題。Fotolia
第202期
方智出版社提供

書名: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 譯者:蔡世偉 出版社:方智出版社 類別:職場工作術,成功法,潛能開發,心理勵志,商業職場 出版日期:2019年6月1日

所有人都想養成好習慣、破除壞習慣,但「改變行為、重建習慣」難度極高,想要戒除壞習慣力不從心,想要養成好習慣卻又老是半途而廢,是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但2018年《原子習慣》一書在美國甫出版,就被企業界、運動界、教育界、瘦身界都拿來運用,成為最佳實用指南,不僅被商業雜誌《Fast Company》評為2018年7本最佳商業書之一,也被《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網站選為2018年最佳自我成長書籍。

該書作者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在高二的一場棒球賽中,意外被球棒擊中臉,嚴重受傷,甚至被實施人工昏迷。經過好幾個月的治療,雖然痊癒出院,可以重新踏上球場,後來也進入大學棒球隊,卻只能坐在板凳席,幾乎沒有上場機會。

然而,在頭部嚴重受傷之後的第六年,他被所就讀的大學選為最佳男性運動員,並且入選ESPN的全美明星陣容——整個美國僅有33人獲得這項殊榮。

從運動生涯幾乎結束,到入選全美明星陣容,甚至在畢業時獲得學業方面的總統獎章,詹姆斯‧克利爾是怎麼做到的?一切只因他認識且善用了「原子習慣」的力量!他認為,行為改變困難的問題不在自己身上,而是你所遵循的「行為改變系統」出了問題!作者從生物學、心理學及神經科學中擷取菁華,結合自己親身實踐的經驗,創造出簡單易懂、容易執行的「行為改變四法則」。

從第177期開始,《看》雜誌編輯部與多家出版社合作,為讀者精選好書,經授權後以小篇文章形式,供讀者吸收好書精華。以下內容摘自原書,文中第一人稱為原書作者。

====================================================

建立習慣的過程可以被分為四個簡單的步驟:提示、渴望、回應、獎賞。將其分解為這些基本部分,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習慣是甚麼、習慣如何運作,以及怎麼改善習慣。

這個四步驟的模式是所有習慣的骨幹,大腦每一次都會依序經歷這些步驟。

▲圖1:所有習慣都依序經歷這四個階段:提示、渴望、回應、獎賞。

首先是提示。提示促使你的大腦開啟一個行為,它是預示獎賞的一點資訊。我們史前時代的祖先時時注意環境中的提示,這些提示傳達了食物、水、性等主要獎賞的所在地;今日,我們則花大部分時間留意預示了金錢與名聲、權勢與地位、讚賞與認同、愛情與友誼,或是個人滿足感等次要獎賞的提示(當然,這些追求也間接提升了生存與繁衍的機率,這是我們所有行為背後更深層的動機)。

你的心智不斷分析內在與外在環境,尋找獎賞所在的各種暗示。因為提示是我們接近獎賞的第一個指標,自然會帶來渴望。

渴望是第二個步驟,也是所有習慣背後的動力。少了某種程度的動機或欲望──少了對改變的渴望──就沒有行動的理由。你渴望的不是習慣本身,而是習慣帶來的狀態改變。你並不渴望抽一根香菸,你渴求的是吸菸帶來的放鬆感;激勵你刷牙的不是這個行為本身,而是口腔清爽的感覺;你不是想要打開電視,你想要的是娛樂。每一份渴望都連結著改變內在狀態的欲望,我們之後會深入探討這個重點。每個人的渴望都不一樣。理論上,每一條資訊都能觸發一份渴望,但實際上,人們不會被相同的提示刺激。對賭徒而言,吃角子老虎機的聲響可以帶來一波很猛烈的欲望,但對很少賭博的人來說,賭場的喧囂嘈雜不過是背景噪音。詮釋與解讀之前,提示沒有意義,將提示轉變為渴望的是觀察者的思想、感覺與情緒。

第三個步驟是回應。回應是你確實執行的習慣,可能會以想法或行為的方式呈現。回應會不會發生,取決於你受到多少刺激,以及與行為連結的阻力多大。倘若某個行為所需的身體或心智勞力超出你願意付出的量,你就不會去做。此外,回應也取決於你的能力。聽起來很簡單,但習慣只在你能力允許的範圍內可行。如果你想要灌籃,但跳起來碰不到籃框,嗯,算你運氣差。

最後,回應會帶來獎賞。獎賞是每個習慣的終極目標。提示關乎察覺獎賞,渴望關乎想要獎賞,回應則關乎取得獎賞。我們因為兩個目的追求獎賞:一,獎賞滿足我們;二,獎賞教育我們。

獎賞的第一個目的是滿足渴望。沒錯,獎賞本身就提供了益處──食物與水提供了生存所需的能量,升遷帶來更多金錢與尊重,把身材練好能提升你的健康與約會成功率。然而,更為立即的益處是:獎賞滿足了你進食、得到地位或贏得認同的渴望。至少,獎賞帶來片刻的滿足,解了渴望。

其次,獎賞教育我們哪些行為在未來值得被記住。大腦是一具獎賞偵測器,過生活的同時,你的感覺神經系統持續在監測甚麼樣的行為可以滿足欲望、帶來愉悅。愉悅感與失落感是回饋機制的一部分,幫助大腦區別有用與無用的行為。獎賞封閉了回饋迴路,完整了習慣循環。

這四個階段缺其一,行為就不會成為習慣。去掉提示,習慣根本不會開始;去掉渴望,就沒有足夠的動機去行動;行為過於困難,就沒辦法執行;而若是獎賞未能滿足欲望,未來就沒有理由再做一次。少了前三個步驟,行為不會發生;少了第四個步驟,行為不會被重複。

總而言之,提示引起渴望,渴望激發回應,回應提供獎賞,獎賞滿足渴望,繞了一圈,又與提示連結。這四個步驟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神經學上的回饋迴路──提示、渴望、回應、獎賞;提示、渴望、回應、獎賞──最終讓你建立了自動化的習慣。這樣的循環被稱為習慣迴路。

這個四步驟的過程並非偶發事件,而是一個無盡的回饋迴路,在你活著的每一刻都活躍運作──包括現在。大腦不斷掃視環境,預測接下來會發生的狀況,嘗試不同的回應,然後從結果中學習。整個過程在毫秒之間完成,我們一再使用,沒有意識到被塞進前一刻的一切。

這四個步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問題階段與解決方案階段(參見表1)。問題階段包含提示與渴望,那是當你發現有事情需要改變時;解決方案階段則包含回應與獎賞,那是當你採取行動並達到你想要的改變時。

▲表1

所有行為都受解決問題的欲望驅使。有時候,問題是你注意到某樣好東西而且想要得到它;有時候,問題是你經歷痛苦,想要解除。無論何者,每個習慣的目的都是要解決你面對的問題。

在表2中,你可以從幾個例子看出這個過程在真實生活裡大概會是怎樣。

想像你走進昏暗的房間,把燈打開。這個簡單的習慣你已經做過太多次,所以想都不用想,但其實,你在毫秒之間完整經歷了四個步驟。採取行動的強烈欲望不用經過思考便能驅動你。

成年之後,我們鮮少注意到掌管我們生活的各種習慣。每天早上都先綁某一腳的鞋帶、用完烤麵包機都會把插頭拔掉、下班回家總是立刻換上舒適的衣服──對於這類事情,大部分人很少多想。經過數十年的心理編碼之後,我們自動落入這些思考與行動模式。

▲表2

適用於任何領域的行為改變四法則

在本書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會一再看到提示、渴望、回應、獎賞這四個步驟如何影響我們每天所做的每件事。但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先把這四個步驟轉化為可以用來設計好習慣與戒除壞習慣的實用架構。

我把這個架構稱為「行為改變四法則」,它提供了一組簡單的規則,讓我們創造好習慣,破除壞習慣。你可以把每個法則看作影響人類行為的操作桿,當操作桿處在正確的位置,建立好習慣易如反掌;當操作桿處在錯誤的位置,建立好習慣難如登天。

▲表3

若想要學會破除壞習慣,則可以反轉這些法則。

▲表4

宣稱這四個法則對改變任何人類行為而言都是一個毫無遺漏的全面性架構,有點不負責任,但我認為,雖不中,亦不遠矣。你很快就會看見,行為改變四法則幾乎適用於每個領域,從體育到政治,從藝術到醫學,從喜劇到管理。無論面對甚麼挑戰,這些法則都能用,毋須為不同的習慣創造不同的策略。

每當你想要改變一個行為,只要自問: 1. 我要怎麼讓提示顯而易見? 2. 我要怎麼讓習慣有吸引力? 3. 我要怎麼讓行動輕而易舉? 4. 我要怎麼讓獎賞令人滿足?

如果你曾經納悶:「為甚麼我不照自己說的去做?為甚麼我不減重,或戒菸,或為退休存錢,或開創那份副業?為甚麼我明明說某件事很重要,卻似乎從來不為這件事撥出時間?」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四法則中的某處覓得。建立好習慣與破除壞習慣的關鍵,就是了解這些基本法則,並學會依照自己的需求修改。只要與人性常理相悖,任何目標都注定失敗。

習慣是由生活中的種種系統形塑而成。在本書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逐一探討這些法則,讓你知道如何運用它們創造一套讓好習慣自然生成、壞習慣自然破滅的系統。

(以上取材自《原子習慣》第一部分〈基本原理〉,〈四個簡單的步驟,讓你建立更好的習慣〉的部分內容,第66頁~第74頁)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邂逅
  曾經看過一本原住民部落紀實書籍,深受吸引。樂水,這個山水相伴、靜待探索的宜蘭美麗村落,在幾年後的一個初秋,我拜訪了她。 樂水村由碼崙、…
不堪成「怨士」 中科院院士聯名「網開一面」
5月30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科技「三會」上,有中國科學院院士稱,他們不反對中國政府屏蔽國外網際網路,但懇求對科研學者網開一面,…
歐洲能源危機 恐變政治危機
俄烏戰爭延燒,西方各國持續加大對於俄羅斯的制裁,使得歐洲能源危機不斷升級,宛若已逼近能源業的「雷曼時刻」。 北溪天然氣管道(North…
大媒體小故事
15. 後繼有力   「業務部的最近大概很操吧?」 「唉呀,這沒甚麼吧!偶爾也要讓他們感受一下我們的辛苦!」 幾個東科的夜線記者下班時,…
金融海嘯10週年 中國將步入後塵?
在全球金融海嘯屆滿10週年前夕,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戈夫(Ken Rogoff)警告,…
報紙「開天窗」 中媒無言的抗議
溫州動車追撞事故第7日,即傳統上祭悼死者的「頭七」來臨之際,中共中宣部再下禁令,要求「報導迅速降溫,除正面報導和權威部門發布的動態消息外,…
波特教授到底有沒有支持ECFA?
競爭力大師波特(Michael Porter)到台灣來,有些報導稱:「波特說ECFA是台灣唯一的選項。」馬總統因此拿著這句話宣傳說:「…
陳傑豪 翻轉功典資訊攀上高峰
一個16歲赴美就學、35歲回台的青年才俊,僅僅花了10個月的時間就讓一間業績持平、苦撐12年的本土企業大翻轉,於2011年打敗I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