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芳茗遠播」 窺見神州茶文化

▲日本明治時代,煎茶提籃茶器組(故宮南院),共24件,為野外喫茶時使用。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第216期
謝平平

飲茶文化從中國發源到亞洲,歷經千年而不衰,中國、日本、台灣皆各有千秋,故宮南院有「芳茗遠播—亞洲茶文化展」常設展,北院也有「品茶之道:亞洲茶文化」展出各式飲茶器具,可謂精美絕倫。不過,歷朝歷代的飲茶文化除了藉由器具的了解,從煮、點、煎、泡等動詞上,也可略窺一二。

 

北宋,定窯牙白劃花回紋茶托(故宮南院)。宋人習慣將茶盞、茶托一起拿起飲茶,茶托為中空形制。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北宋,定窯牙白劃花回紋茶托(故宮南院)。宋人習慣將茶盞、茶托一起拿起飲茶,茶托為中空形制。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各朝茶葉形式都不相同

神州大地,穀物豐饒,神農氏嚐百草,中毒後發現有種南方嘉木的葉子可解毒;而自周公開始有了飲茶文化,漢朝楊雄、司馬相如、三國東吳重臣韋曜等人,雖帶起小範圍的飲茶習慣,但尚不普遍。

魏晉南北朝清談的修道文化盛行,飲茶者大增,唐朝已開始對茶的買賣課稅,可見飲茶在當時已成市井文化。唐朝陸羽《茶經》一書中,記載時人將茶葉與蔥、薑、棗、橘皮、茱萸、薄荷等,共同煮沸後飲用,像是在吃粥,南方人稱之「茗粥」。

但陸羽深得飲茶真味,對此種方法大為反對。出生約晚陸羽半世紀的詩人盧仝以《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七碗茶歌)》聞名,「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形容茶湯顏色與茶末隨著滾沸的水上下起伏,有如白花浮光,可見陸羽煮茶之法已為後人所追隨。

 

北宋使用器具將茶葉碾碎。圖片來源:「方圓廣舍人文空間」粉專

▲北宋使用器具將茶葉碾碎。圖片來源:「方圓廣舍人文空間」粉專

 

北宋有客來敬茶的習俗,飲茶成為全民運動。愛極舞文弄墨的宋徽宗在位25年,登基第七年即出版了《大觀茶論》,完整記錄北宋採茶、點茶、用水、器具與方法,讓後人一睹北宋的富庶。

故宮展出的各式茶具也告訴後人,各朝的茶葉形式都不相同。唐人有切碎、炒煎、搗碎等多種樣式,將其煮泡飲用;宋人則以團餅為主,「點茶」前將茶葉撥下一小塊,碾成粉末狀,以熱水點啜,並以茶筅劃圈攪拌,多次重複,打出綿密泡沫,對顏色與口感都非常講究。

 

明朝唐寅〈煎茶圖〉。題跋為:「腥甌膩鼎原非器,曲几蒲團逈不塵。排過蜂衙窓日午,洗心閒試酪奴春。」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朝唐寅〈煎茶圖〉。題跋為:「腥甌膩鼎原非器,曲几蒲團逈不塵。排過蜂衙窓日午,洗心閒試酪奴春。」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台灣茶席自創獨特品味

明太祖則「罷造龍團,惟採芽茶以進」,類似今日的泡茶方法,使用器具十分簡單,茶壺、茶鍾轉為主要茶具;而宜興紫砂、朱泥茶壺在明末興起後,受到清朝皇帝康熙、乾隆的喜愛,多次下令仿製。

泡茶文化也因移民之故,傳入台灣,但台灣茶文化是在承繼了中國、日本各門派的飲茶文化之後,又自創獨特品味,如現在亞洲飲茶喜愛使用的茶席,就是由台灣開始的。

從歷代飲茶文化發展來看,其興盛與式樣都與當時的人文活動、社會文化息息相關,有興趣的讀者,或許可以走一趟故宮,了解更多的飲茶趣事。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摸石過河」掛牌
啟動自貿區引發「網路特區」輿論戰 與此前高調宣傳相反,自貿區掛牌儀式出乎意料地格外低調。出席自貿區啟動儀式的最高中央官員為商務部長高虎城。…
侵犯民權 英國將廢除身分證
英國政府宣布,前任工黨政府推出的「全國身分證」制度,將在100天內廢除,所有已經發出的卡片將無效。…
米的魔法師 余政隆引領傳香飯糰走向世界
自2000年開始,耗費十餘年親至世界各地收集超過一千種米,余政隆位於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的「魔米」廠房,陳列著色彩斑斕、長圓各異的米種。…
「阿信主播」陳雅琳的勵志故事
在台灣,提起新聞電視台女主播,「陳雅琳」的名字與其認真幹練、氣質清新的形象,一定會閃過許多人的腦海。即便如今已是三立電視新聞台的總編輯,…
川普與媒體戰爭是真假之戰
美國8月16日有多達350家報紙同一天刊登社論批川普總統,創了紀錄。當然,媒體監督權力者是西方民主國家的慣例,也是憲法保護的權利;…
37歲湯政翔 10年有成建立可近聯合事業團隊
沒有漂亮的學歷、沒有富爸爸、不懂得算計與心機,這樣的人,在爾虞我詐的商場上,真能打下一片天嗎?答案是肯定的。37歲的湯政翔就是一個例子。…
傳統信件式微 美郵局年虧80億
您有多久沒「寫信」了? 對於生活在網際網路Y世代年輕人來說,「寫信」大概是指「傳簡訊」,要不然就是寫E-mail或利用MSN、Skype、…
陌生的面孔 電影中的少數族群
不只是復仇──《神鬼獵人》(The Revenant)(新片)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