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芳茗遠播」 窺見神州茶文化

▲日本明治時代,煎茶提籃茶器組(故宮南院),共24件,為野外喫茶時使用。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第216期
謝平平

飲茶文化從中國發源到亞洲,歷經千年而不衰,中國、日本、台灣皆各有千秋,故宮南院有「芳茗遠播—亞洲茶文化展」常設展,北院也有「品茶之道:亞洲茶文化」展出各式飲茶器具,可謂精美絕倫。不過,歷朝歷代的飲茶文化除了藉由器具的了解,從煮、點、煎、泡等動詞上,也可略窺一二。

 

北宋,定窯牙白劃花回紋茶托(故宮南院)。宋人習慣將茶盞、茶托一起拿起飲茶,茶托為中空形制。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北宋,定窯牙白劃花回紋茶托(故宮南院)。宋人習慣將茶盞、茶托一起拿起飲茶,茶托為中空形制。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各朝茶葉形式都不相同

神州大地,穀物豐饒,神農氏嚐百草,中毒後發現有種南方嘉木的葉子可解毒;而自周公開始有了飲茶文化,漢朝楊雄、司馬相如、三國東吳重臣韋曜等人,雖帶起小範圍的飲茶習慣,但尚不普遍。

魏晉南北朝清談的修道文化盛行,飲茶者大增,唐朝已開始對茶的買賣課稅,可見飲茶在當時已成市井文化。唐朝陸羽《茶經》一書中,記載時人將茶葉與蔥、薑、棗、橘皮、茱萸、薄荷等,共同煮沸後飲用,像是在吃粥,南方人稱之「茗粥」。

但陸羽深得飲茶真味,對此種方法大為反對。出生約晚陸羽半世紀的詩人盧仝以《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七碗茶歌)》聞名,「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形容茶湯顏色與茶末隨著滾沸的水上下起伏,有如白花浮光,可見陸羽煮茶之法已為後人所追隨。

 

北宋使用器具將茶葉碾碎。圖片來源:「方圓廣舍人文空間」粉專

▲北宋使用器具將茶葉碾碎。圖片來源:「方圓廣舍人文空間」粉專

 

北宋有客來敬茶的習俗,飲茶成為全民運動。愛極舞文弄墨的宋徽宗在位25年,登基第七年即出版了《大觀茶論》,完整記錄北宋採茶、點茶、用水、器具與方法,讓後人一睹北宋的富庶。

故宮展出的各式茶具也告訴後人,各朝的茶葉形式都不相同。唐人有切碎、炒煎、搗碎等多種樣式,將其煮泡飲用;宋人則以團餅為主,「點茶」前將茶葉撥下一小塊,碾成粉末狀,以熱水點啜,並以茶筅劃圈攪拌,多次重複,打出綿密泡沫,對顏色與口感都非常講究。

 

明朝唐寅〈煎茶圖〉。題跋為:「腥甌膩鼎原非器,曲几蒲團逈不塵。排過蜂衙窓日午,洗心閒試酪奴春。」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朝唐寅〈煎茶圖〉。題跋為:「腥甌膩鼎原非器,曲几蒲團逈不塵。排過蜂衙窓日午,洗心閒試酪奴春。」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台灣茶席自創獨特品味

明太祖則「罷造龍團,惟採芽茶以進」,類似今日的泡茶方法,使用器具十分簡單,茶壺、茶鍾轉為主要茶具;而宜興紫砂、朱泥茶壺在明末興起後,受到清朝皇帝康熙、乾隆的喜愛,多次下令仿製。

泡茶文化也因移民之故,傳入台灣,但台灣茶文化是在承繼了中國、日本各門派的飲茶文化之後,又自創獨特品味,如現在亞洲飲茶喜愛使用的茶席,就是由台灣開始的。

從歷代飲茶文化發展來看,其興盛與式樣都與當時的人文活動、社會文化息息相關,有興趣的讀者,或許可以走一趟故宮,了解更多的飲茶趣事。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台灣童謠之父-施福珍的傳奇故事
1964年的一天下午,施福珍正在睡午覺,忽然聽到窗外傳來學生因為玩瀝青被黏到腳的抱怨聲:「點仔膠黏到腳。」此時,他的創作靈感湧現,當下寫了…
綽號大作戰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有幾個綽號,我不能免俗,也擁有數個。 教育職場的第一個綽號是「鴨毛」,是學生從我名字創意翻編出來的。我比同事朱高章老師幸運…
上海男子中學現身 解決「偽娘」問題
由於女權抬頭等各項因素使然,據說目前已經走到《易經》所言「陰盛陽衰」的時代。 這種現象在現今中國大陸尤為明顯。大陸的男孩子越來越「奶油」,…
需要的不多 想要的很多
七竅通了六竅,最終還是一竅不通。《黃帝內經》的養生,從起居有常到飲食有節,還有「不妄作勞」,才能共奏健康之道,七竅通達,讓「形與神俱,…
印度的良心「阿米爾罕」 用電影改變社會
   挑戰性別議題──《我和我的冠軍女兒》(Dangal)(新片)導演:涅提帝瓦里(Nitesh…
北京政局:兩個中共中央在角力
從2012年4月下旬陳光誠出奔美國駐華大使館事件出現後,有關薄熙來家族腐敗的放風戛然而止,此後圍繞陳光誠事件,明顯出現兩個「中共中央」…
業者經驗談之二:五年三度創業 林靖放大車用品、高檔滷味產品力
從運動內容媒體,到車用產品電商「好車友」,再到高檔滷味「五錦開」,林靖五年之內連續創業三次。除了在產品研發上下功夫,…
為77元鋃鐺入獄的澳洲大法官
3月20日,一名曾做過15年聯邦大法官、得過澳洲勳章、有著「在世國寶」稱號的人物,卻為了一張77澳元的超速罰單,被判處3年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