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國祚長達276年,共有16位皇帝登基即位,但帝后玉璽只留下了永樂仁孝文皇后的「青玉龍鈕諡寶」。今年3月,「青玉龍鈕諡寶」出現在香港蘇富比的春拍現場,令各界驚喜,拍價上看一億台幣。
▲明成祖皇后徐氏。公有領域
▲明仁孝文皇后「青玉龍鈕諡寶」半邊已損壞。香港蘇富比提供
民間以玉為名,希望後世子孫德行如玉;皇帝以玉璽為信物,統領四方。玉,可說是最具有華夏精神的代表器物。
玉可通神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二里頭文化,有以玉陪葬的習俗,只是當時作用簡單、做工樸實,一只比石頭漂亮的玉石,如石英,就可能被拿來作為佩飾、兵器使用。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提到,玉有五德──仁、義、智、勇、潔,這並不是在漢朝才發展出來的概念,《詩經》中記錄了不少男女佩玉,或以玉比擬人格的民間行為。
而周人認為,玉可通神、可避邪,是神靈寄託之物,從士大夫至貴族,皆會佩玉。不只裝飾,玉器也作為身分表徵,諸侯覲見王時,須手執玉圭(長型條狀),《周禮》中提到:「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穀璧,男執蒲璧。」可以得知,公、侯、伯、子、男的玉圭紋樣、尺寸都不相同。諸侯過世,玉圭歸還天子,並不是直接傳給自己的兒子。
此時,青銅器雖然還是國家重器的身分象徵,但周王也會賞賜給貴族土地,若加上玉圭,就是允許建國之意,玉器的重要性已經逐漸超過青銅器。
▲「青玉龍鈕諡寶」清楚可見「……天齊聖文皇后寶」印字。香港蘇富比提供
玉璽為皇帝信物
而印璽的大量出現,則是在春秋晚期。印璽是官方的書信憑證,以印封箋,沒有官印就是「偽造文書」,有文而不能行。
在秦朝統一六國前,六國官印分採金、玉、銀、銅等材質,秦始皇以黃金、銀、銅,搭配橐駝、龜等紐,作為身分辨識:諸侯、大將軍與丞相都是黃金印加上龜紐;而御史大夫則依照階級,使用銀印、銅印,上面搭配的是龜紐,或僅是鼻紐。
而秦朝皇帝以玉為信,搭配金製橐駝紐,稱為「璽」,從此玉璽成為皇帝授信的專有名詞。武則天時代,認為「璽」字發音近似「死」,於是改為「寶」。
難得一見皇后「諡寶」
此次香港蘇富比春拍的明朝永樂仁孝文皇后的印璽為「諡寶」,表明該印並非皇后生前使用,而是皇后的陪葬品,上有諡號,取意即在陰間仍能以此璽表彰身分之意。
明成祖寵愛的徐皇后過世後,諡號為「仁孝」,繼位的仁宗再將其母諡號增為「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這方用青玉加上龍紐製成的玉璽有所破損,但仍可見到「……天齊聖文皇后寶」數字。
這方玉璽如何從陵墓中流出已不可考,僅知乾隆時期就已被收入清宮之中。乾隆曾寫下想將字磨去,刻成另一方新印,但念及大明宮廷歷經李自成搶奪、燒毀,「遷其重器,寶失而冊存」,最後仍將這方印珍藏於清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