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送平台上,6個禮拜做出超過500個評價,4.8顆星,目前一週營業額約近30萬的「超級食場」,創辦人魏昭寧不藏私,在「Lets Open 開吧餐飲加速器」YouTube頻道裡,今年7月播出的影片〈沒人告訴你的外送行銷術〉中,大方分享和外送平台合作的個中甘苦與訣竅。
以下即為〈沒人告訴你的外送行銷術〉影片中,魏昭寧暢談自己和外送平台合作的心得。
▲外送平台Uber Eats介面。網路擷圖
訣竅:最重要的是「利他」
「超級食場」座落於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是一家提供四種風格不同餐飲品牌,以共享廚房、服務員、用餐空間的方式,把吃義燉飯、布咕咖啡、鹹酥李與甘淋良茶集結在同一個空間的餐廳。
魏昭寧表示:「有很多雲端廚房或餐飲小店做得超好,我只是就自己的經驗與大家分享,我認為重要的是『利他』。」
在外送平台的選擇上,用Uber Eats當作案例,因為他認為Uber Eats的後台服務相對比較彈性,可以看到各種數據資料。
▲「超級食場」創辦人魏昭寧分享與外送平台合作心得。
第一步:吸引第一批顧客
「超級食場」從今年4月11日開始上線,魏昭寧直言:「剛上線當然沒有訂單,因為客人不知道你是誰,所以對我來說,第一個步驟就是讓人家知道你,要用盡方法在有限的預算跟體力之間去跑動,不能奢望上了外送平台,就會有訂單。」
魏昭寧認為這也是所有做電子商務的人必須面對的,也就是思考第一批顧客怎麼認識你,無論是優惠、口味、照片、評論,都是一種行銷,「必須讓顧客看到,後續才有機會知道他們的回饋是什麼。」
幸運的是,魏昭寧曾經開過其他餐廳,臉書有將近上萬個粉絲,「所以我在粉絲頁發文就可以做第一步的導客,得到第一波粉絲。」
而所謂「利他」的概念,是建議經營者「要從別人的視角想事情」,外送平台喜歡什麼樣的店家?一定是好品質、有口碑、出餐速度快的店家,新的店家沒有評論,沒有過往經驗,一定會被平台藏在頁面底下。他建議:「想盡辦法先把評論衝起來,第一批客人如果不多,永遠輪不到你往上。」
平台有時推出優惠,雖然買一送一等大型活動,對多數店家而言完全不賺錢,但所有行銷方式魏昭寧初期都會參與,他的想法很實際:「Uber Eats有超多店家超過500個評論以上,這種品質好、速度快又有名的店家,如果你是Uber Eats,會希望把哪種店家推薦給你的使用者?」
魏昭寧不諱言,他會請朋友來點,點一份,就買一送一,多送一份,想盡辦法衝高數量,「也許很多人會質疑說利潤不好,其實我是把這筆費用當作行銷費,行銷費等於累積評論,當然前提你的東西一定要好。唯有把評論衝高,才代表你加入戰場。如果沒有500個評論,要擠到商圈前幾名都很難。」
雖然毛利很難看,平台抽掉30%,「可是如果算起來還有賺,而不是完全賠本,那就可以考慮。」
投放廣告:找第二批受眾
有第一批受眾後,魏昭寧在臉書、IG持續下廣告,「因為原本既有的顧客已經都知道我的店了,下一步我就要做更廣的、本來不知道我的受眾。接著從臉書和IG廣告導回Uber Eats。」
他採用Lihi作為追蹤數據、精準再行銷的工具,因為Lihi可以讓店家看到重複點擊、不重複點擊的數量,並且透過網址轉換的過程撈到各種資料,然後再透過臉書去做行銷。
由於Uber Eats會看消費者過往的喜好來做推薦,每個人被推薦的餐廳都不一樣。魏昭寧說:「在大數據時代,我就要拉更廣的名單,要讓Uber Eats學習把我這家店推薦給更多相關喜好的人。」
▲「超級食場」提供四種風格不同餐飲品牌:吃義燉飯、布咕咖啡、鹹酥李與甘淋良茶。
進階行銷:使用Uber Eats廣告
第二波努力後,累積到400個評價就開始做大家最少做的事──用Uber Eats下廣告。
「你打開Uber Eats的APP,它有『『贊助(廣告)』的頁面』,可以看到兩個數字,轉換率、廣告投資報酬率,你每次的廣告有多少人真的點進去,曝光之後他有沒有下單轉換,這些細節後台都可以看得到。」
魏昭寧在上線初期就曾經投過廣告,但測試效果很差,「因為平台不知道你的餐廳屬於哪一種餐點,你沒有被點過、沒有很多評論,它不知道推薦給誰,所以廣告跑得很差,也沒有明顯訂單。」因此他建議有一定的評價後,再開始使用Uber Eats廣告。
後來「超級食場」突然爆單,廣告開始跑動了,「這件事情是怎麼來的?就是Uber Eats開始知道我屬於哪一類,因為我的商品開始有一個客群的輪廓了。」魏昭寧透露,目前在Uber Eats下廣告的投資報酬率,好的時候可以到10倍,也就是一週花三千元,可以做到三萬元的業績。
▲超級食場內用座位。
建議:如何維持穩定成長
因為疫情,「外送」不再是大家不熟悉的事情,也出現更多的雲端廚房、共享廚房,「這些事情回不去了,就算疫情結束,不少人還是在家工作。」魏昭寧語重心長:「很多店家都會想,我到底要不要做外送?很辛苦、很累,平台卻要抽那麼多趴數。但這樣可能永遠卡在自己的角度經營,環境跟世界不會圍著你走。」
他認為最關鍵的是,如何讓自己的營業額在外送平台穩定成長。首先要維持好品質;第二就是速度。如果一個店家晚餐餐期可以幫平台出200張單,另一個店家只能出20張單,「如果你是Uber Eats,換位思考,它會希望誰幫它出餐?一定是評價高、速度快、問題少的店家。」因此,經營者如果能站在Uber Eats的角度設想,就會成為它喜好的店家,「所以我現在在思考的是,每分鐘我的產能上限,我可以出多少單?」
廣告費假設10%,加上平台抽成30%左右,加起來超過40%,固定成本、人力成本都已經花了,他建議看成本的方法,不是看趴數,而要直接算淨利,「看賣一個便當能賺多少錢,假設是30塊,一小時出60個可以賺1,800元,8小時14,400元,再去付房租、付人力。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產出更高的產能又能維持品質。薄利多銷,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超級食場門市外觀。
此外,魏昭寧建議商家需評量能否把原有的商品轉換成適合外送的模式,「以前現場吃我的燉飯一份賣400元,現在只能賣140元,因為我沒有外場,也沒有原來的裝潢,必須賣這個價錢。那這個價錢你就要去想,消費者想吃到什麼?他在意的是什麼?這非常現實。」
他也建議業者去調查差不多類型的店家,看看消費者對其評價如何,賣什麼東西。以前開店,大家都在看店家的區域性、位置性,「外送時代」對一些小型餐飲店家而言,店面的位置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開店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