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上漲是現在熱門的話題,一向也是經濟研究中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這是因為它有廣泛且重大的影響。但也因為它的影響廣泛,所以和它相關的理論和主張也特別多,多到七嘴八舌混淆不清。
在討論個別產品的個體經濟學裡,價格是由市場供需決定,價格自然調整的市場機制被當成是崇高的現象。但物價普遍上漲或平均大幅上漲的問題,卻被認為是壞事,並由假設及方法和個體經濟學相當不同的總體濟學來分析,而且還有很多種總體經濟的理論和學派並存。所以經濟學可說沒有一套公認且完整的物價理論,遇到物價問題時大家常是憑各人的信念和理解,找出某種理論做為某個特定時間和問題的藥方。當前的物價問題也可能要由其演變的過程來思考各時期及各特定問題的對策,難有一個可解決所有問題的單一藥方。
經濟理論難解「物價問題」
經濟學常用一種二分法來討論物價問題,各種財貨之間的相對價格,在個體經濟理論中是由各產品的供需相互影響而決定;而一般物價水準或所有產品平均的貨幣價格,則在總體經濟學由總體供需來決定,甚至是由貨幣政策或貨幣數量來決定。在用數學聯立方程式來表現的靜態均衡經濟模型中,這樣的區分看起來合理而且方便。但在實際的社會裡,市場上一直在決定和變化的,常是個別財貨的貨幣價格而非所有財貨的相對價格。蛋價上漲時的市場供需力量,是使蛋的貨幣價格上升,而不太去管蛋和肉的相對價格,更不管蛋和汽車的相對價格。貨幣數量或其他政策也是透過對各種財貨之供需,進而對各財貨的價格產生不一定相同的影響,並不是有個機制在那裡讓貨幣量直接把所有產品價格同時同比例提高。
實際物價上漲,是個別產品供需變化及總體經濟因素交互影響的動態過程,這過程可長期延續,其中又有很多政策及外在因素會改變,因此個體面的相對價格和總體面的一般物價水準,都不見得能在有限或確定的時間中達到理論上的均衡值,連均衡值也會因動態調整的方式及政府對策的不同而改變。因此實際的物價問題和經濟學上的二分法很不一樣,而且複雜很多。把事情講得這麼複雜好像跟沒講一樣。但這樣複雜的現象,確實很難有個理論來適用於所有可能情況,各國的物價政策常不得不在這過程中,摸索可能遭遇的個體和總體經濟問題及對策,不能只靠簡單化的總體經濟理論甚至貨幣數量學說那樣,以為只要管好貨幣總量、利率或財政赤字就可以天下太平。
各國大量貨幣擴張未見成效
以當前世界的物價情勢而言,前幾年各國大量的貨幣擴張並未造成物價對應的上漲,這當然可以有些理由來解釋(請參閱:陳博志,〈貨幣極度寬鬆為何物價不漲?〉《台灣經濟研究月刊》,43卷11期,2020年11月)。而這現象卻更直接表示物價和貨幣政策間並沒有立即的密切關聯。即使是主張物價水準主要是由貨幣數量決定的人,通常也認為兩者之間有無法確定的的時差落後,也就是貨幣量增加之後無法確定要過多久物價才會開始上漲。而有些現在開始大漲的財貨,也似乎不是因為貨幣量增加使其需求大增造成價格上漲,而是因為供給不足或受阻而漲價。由此看來各國即使現在馬上緊縮貨幣,也不見得能把物價上漲的趨勢簡單地拉住。要用快速緊縮貨幣來拉住一般物價,有可能阻礙必要的相對價格調整,且減少對正常投資經營行為的資金供給,反而造成其他傷害。
過去這幾年由於新技術發展、各界對全球自由化之副作用的不滿、美中貿易爭議,以及肺炎流行等因素,產品供需及國際分工方式已有、也將再有甚大的改變(請參閱:陳博志,〈肺炎後的全球新分工趨勢〉,《台灣經濟研究月刊》,43卷7期,2020年7月)。這帶來的需求和生產成本之大幅改變,必將造成各財貨相對價格有較大幅度的變化,有些產品要相對漲價,有些要相對跌價。目前國內外上漲的物價有一部分就是這結構改變的結果。
若這個調整不能順利進行,該漲不漲的產品可能供不應求,該跌而未跌的產品則可能遭遇不景氣。但由於產品之貨幣價格常較難下降,即有所謂「價格向下僵固性」,因此相對價格的調整,通常要靠該跌價之產品的貨幣價格小幅度下降、或甚至不下降,而該漲價產品之貨幣價格則以多漲一點的方式來達成。這也就是經濟學者常主張要有「溫和的通貨膨脹」之主要原因(請參閱:陳博志,〈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並不對稱〉,《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8卷7期,2015年7月)。而這現象也表示相對價格須做較大改變的時期,我們也可能需要較高的一般物價上漲率才能使調整順利進行。這是全球現在值得正視的問題,如果大家想藉各種政策把一般物價上漲率壓到前幾年的低水準,可能要面對結構調整不順甚至不景氣的問題。
▲貨幣當局的態度乃至目標的宣示,目前仍是抑制通貨膨脹預期心理,以避免預期心理因素助長實際通貨膨脹的有效手段。Adobe Stock
當局可抑制通貨膨脹的預期心理
而由於過去幾年很寬鬆的貨幣政策並未造成物價大漲,世界上應該存有甚多可用來助長物價的流動性資金,緊縮的貨幣政策一時很難把這些流動性吸回去,因此其抑制物價的效果也就可能受限。而非常用力的緊縮、甚至不再擴張的貨幣政策,卻都可能反而限制了正常投資活動的資金來源,並對經濟發展和景氣造成傷害。所以由於相對價格有較大幅調整的必要性以及前幾年的寬鬆貨幣政策,現在並不容易藉緊縮貨幣政策來抑制一般物價的上漲。
但貨幣政策也仍須做一些事,一方面政治上要對民意有所交待,另一方面則是要抑制通貨膨脹的預期心理,而像房價等特定問題也可能要有選擇性信用管制等特殊政策。貨幣量的實際增減雖然不見得很快影響物價水準,但貨幣當局的態度卻對一般人的物價預期有較直接快速的影響。若結構調整需要一般物價維持較高的上漲率一段時間,政府和貨幣當局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要避免這上漲變成後來繼續上漲的導火線,也就是要避免一時性或一次性的物價上漲,因為預期心理而變成持續性的上漲或通貨膨脹。
貨幣當局的態度乃至目標的宣示,目前仍是抑制通貨膨脹預期心理,以避免預期心理因素助長實際通貨膨脹的有效手段。貨幣當局須注意的是要避免過度抑制對經濟正常運作和發展的金融。這政策程度和方向的調整乃是貨幣當局細緻的能力,不是像總體經濟理論中只要提高利率和緊縮貨幣總量那麼簡單。
可防止個別物價過渡上漲
另一方面,各產品貨幣價格的調整既然是在個別財貨市場中進行,個體經濟面也有一些對策來防止物價必要的調整變成過度上漲或持續性上漲。投機和壟斷力量有可能藉機把價格提得太高,不正確的消息會助長通貨膨脹的預期心理,有些重要產品上漲太多、太高,也能引起相關產品成本和價格過度的上漲。這些可能使物價上漲過多或持續上漲的情況,政府也可能需要加以約束。有時政府甚至可用管制或降稅及補貼等方式,來避免某些產品一時性上漲過多而引發持續上漲的可能性。
但用政策一時限制物價上漲的做法,也有可能使上漲的預期超過實際該有的上漲,被壓抑的上漲壓力和需求,也可能外溢而造成其他不該漲之物價的上漲,結果漲價限制取銷後,反而使全部物價合計上漲更多。1973年第一次能源危機時,政府過年前公營及公用事業不漲價的承諾,即可能使我國那兩年的物價上漲率反而高於多數國家,並造成後來出口競爭力的下降及經濟不景氣。所以若非有明顯不合理的上漲及預期心理,或者上漲的因素只是一時性而會回跌,否則凍漲和管制價格很可能不是好方法。
讓一時性的物價上漲變成過度和持續性上漲的重要動態機制,還包括工資、滙率以及不動產等資產價格對物價和相關政策的反應,這些問題及其可能形成的惡性循環,以及其對策都較為專業,本文無法詳談,但政府和專家都應注意其情勢的發展和適當的對策(請參閱:陳博志,〈通貨膨脹的關鍵在於多種動態力量〉,《台灣經濟研究月刊》,44卷10期,2021年10月;〈央行在房價問題的任務〉,《台灣經濟研究月刊》,45卷1期,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