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技術含金量高,加上研究單位的協助,農業發展相當興盛,除了鮮果,還能進行各種利用。而花蓮「洄瀾無毒」創辦人吳居,善用自己在連鎖品牌的行銷經驗,天天奔馳於花蓮市、玉里鎮之間90公里的花東縱谷公路,尋找農友,並以「區域型整合銷售平台」為平台定位,上架花蓮超過200種無毒農產品,並進一步嫁接老農、青農,使果園長存。現更著手規劃食農教育,帶動更多民眾、孩童認識同業,「只有你親自踏上柔軟的土地上,你才不會殺價。」
▲「柚子乖乖」到現在已銷售數十萬包。網路擷圖
柚子乖乖 協助花蓮柚農找出路
你吃過「柚子乖乖」嗎?口裡嚐到的絲絲柚香,不禁令人懷疑,裡面含有真柚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這是「洄瀾無毒」總經理吳居、農友與乖乖公司共同合作開發的產品,從第一批上架24,000包,到現在已銷售數十萬包。
▲柚子皮製成的洗手慕絲。謝平平攝影
柚子一年一收,每年3月前後開花,9月採果,是中秋佳節必備水果。據農業部2022年資料,全台皆有種植柚子,以台南、花蓮為大宗,各自種植面積為1,000公頃上下,花蓮年產4,500萬台斤。2019年,全台柚子結果情況良好,但鮮果通路已滿,加上中國大陸限制進口,許多果農只能放棄種植一年的柚子。吳居心中不捨,於是著手幫忙農友銷售柚子,首先從柚子皮開始。
▲以柚子皮製成的柚香八卦蚊香。謝平平攝影
花蓮赤科山上,一到夏夜,農戶就會把柚子皮點燃,充當蚊香,吳居仿照長輩智慧,萃取柚子精油製成蚊香。他見花蓮光豐農會推出紅糯米乖乖,透過農會介紹,敲定柚子乖乖的代工合作細節,由「洄瀾無毒」包辦行銷,促成合作案成立,讓柚農放下心中大石。
▲「洄瀾無毒」明星商品「綬草修護膏」。綬豐粉絲專頁
復育「綬草」 開發出明星商品
除了與農友共同開發柚子產品,「洄瀾無毒」第二名明星商品「綬草修護膏」也是「花蓮百大伴手禮」,這項在其他平台看不到的產品,則是吳居研讀資料、自行開發而來。
▲綬草,蘭科綬草屬,是世界最小的蘭科植物。綬豐粉絲專頁
綬草,蘭科綬草屬,是世界最小的蘭科植物,常在清明雨後從草地上冒出來。綬草肉質根部與人蔘相似,花朵旋轉如盤龍繞柱,又稱為盤龍蔘。綬草中的「阿魏酸二十八醇酯」(octacosyl ferulate)被證實有抗腫瘤作用,另具抗氧化能力與抑制酪胺酸酶活性物質,但因過度採集而瀕臨滅絕,近年復育成功。
▲可以放在隨身包包中的綬草驅蚊液。網路擷圖
吳居參與復育、組織培養過程,並將其中綬草萃取成分Sintrol開發為改善皮膚發炎產品,大受歡迎。他回想,當初投入過程加上實驗失敗產品,約有200萬資金等同打水漂。開發成功後,銷售現場反應不佳,他突發異想,將大容量改為小瓶裝,竟意外大受歡迎,單店可賣出千瓶。他這才知道,原來遊客到花蓮度假,防蚊液放在隨身包包中,「誰要買大瓶裝?」
而苦瓜農友也模仿絲瓜水,從苦瓜莖中開發「苦瓜水」,嘗試著敷臉,吳居也鼓勵農友將其開發相關產品,目前也是「洄瀾無毒」回購率極高的低敏產品。
▲「大象老爹」David(右)是花蓮當地傳奇人物,除了放音樂給咖啡豆聽,還透過技術過濾咖啡因,他笑稱「好睡咖啡」,咖啡豆僅在「洄瀾無毒」上架。謝平平攝影
專營花蓮 深耕農友關係
不管是柚子,還是綬草,吳居看著架上每樣商品,能講出農家的一千零一個故事,這是他日日駕車200公里、深入農家的成果。「洄瀾無毒」至今堅持只賣花蓮農產品,是與其他銷售平台最不同之處,也慢慢發展而成的商業模式。
吳居其實與花蓮有地緣關係,他出身於赤柯山,國中時全家搬到西部。2010年,他又回到花蓮工作。當時,因為在路邊嚐到風味絕佳的蜂蜜、果香味道豐富的咖啡,「活化」了大腦過往的銷售戰力,他拿起電話打給農友,表明自己希望能為其銷售。
2016年,「洄瀾無毒」成立,吳居曾為知名品牌拓點,擁有豐富的連鎖加盟展店專業。一開始,他就決定以買斷拿貨建立農友信任;成立平台是為了建立通路,但不以大量進貨來降低成本,反而小批量進貨,降低庫存壓力,持續推進市場。
過程中,他常驅車到農友家中聊天,了解種植過程,輔以擅長的行銷手法創造銷售亮點;並教導農民計算成本、抓取利潤、農產品送驗、協助包裝設計,幾乎是一條龍的服務;農友也常與他暢談各種問題,店門常到午夜才拉下。
▲吳居為台灣農業傳承布局而努力。洄瀾無毒臉書
幫助老農找青農嫁接
銷售模式從連鎖加盟轉換為電商,戰場從到處拓點轉為深耕在地,吳居對每個上架產品瞭若指掌,以信任開拓商業模式。也因與農友接觸甚深,他發現台灣農業的斷層正逐漸浮現。
大環境的改變,如蜜蜂數量減少無法授粉、氣候溫度的劇變等,都讓農產品的品質管控趨於複雜、產能萎縮。他舉例,2023年夏雪芒果大豐收,卻找不到人採收,農友於是打算結束這片果園,吳居聞訊便透過管道,找尋有意續種的青農;也有柚農打算退場,吳居又趕忙找到想種植柚子的年輕人,年齡約在28至40歲左右。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出生農家的他感嘆,拿鋤頭的父母感到務農的辛苦,總希望子女不要繼承衣缽,也造成現在老農退休後,農業技術無法傳承、土地種植面積萎縮的困境,「當初沒有人覺得從農值得尊重。」2022年,《食農教育法》在立院三讀通過後,吳居也著手推動食農教育,連結農業與人文。
在高科技的年代中,農業與人的連結已被遺忘太久,「洄瀾無毒」以推動花蓮無毒農產品為基點,版圖逐日往上、下游拓展。吳居的目的是希望帶領民眾從農業認識花蓮,除了斤斤計較的數字以外,能真正體認到農業帶給人的療癒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