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議會改選結束後沒兩天,歐盟立刻宣布從7月起,將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徵臨時關稅,以作為對中國電動車產業過度補貼的抵制。中共馬上反擊,說這樣違反國際貿易規則,還違反WTO,要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權益。
先釐清一下歐盟為何要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這是因為中國政府長期對電池和電動車產業過度補貼,導致中國電動車價格過低,傾銷歐盟後嚴重傷害歐盟本地汽車市場。
歐盟執委會在去年十月宣布要針對中國輸入的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經過半年多的調查後,歐盟認爲已經有足夠證據顯示,中國的補貼範圍非常廣,從鋰電池原料到電動車運輸至歐盟港口,等於包下「整條供應鏈」。
雖然調查結果尚未完全結束,歐盟仍決定提早出手,宣布從7月4日起課徵暫時性的反補貼稅(Countervailing Duties),並展開與歐盟成員國的諮詢,等11月調查正式完成後,再決定是否持續課徵反補貼稅。
目前在接受調查的中國三大汽車集團中,比亞迪將被加徵17.4%、吉利汽車20%,上汽集團因配合調查度低,將被加徵最高額38.1%關稅。
原本歐盟就有對進口車課徵一般關稅10%,如果再算上針對中國的臨時關稅,這表示光關稅就要徵收27.4到最高48.1%。
中國當然對此相當不滿,外交部高喊維權,說歐盟「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貿易規則」、「罔顧事實和世貿組織(WTO)規則」、違背歐盟成員國意願「一意孤行」。
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國際貿易原則雖然對各國的經濟保護措施有一定的規範,但是「關稅」並沒有在限制範圍內,雖然WTO有鼓勵成員國降低關稅差距,但並沒有完全限制,甚至容許各國以關稅作為貿易限制手段。
再者,要談及違背市場經濟原則,中國恐怕是最沒資格說這句話的。
歐盟決定課徵重稅的原因,不就是中國政府對電動車產業的過度補貼,導致雙方的電動車市場處於完全失衡、不平等的狀態嗎?要說違反市場經濟原則,中國的作法才是真的與市場自由經濟背道而馳吧。
此外歐盟也不是唯一一個為了保護國內汽車產業,對中國電動車課重稅的國家。
美國在5月就先宣布對中國進口電動車關稅提高到100%,這意思就是:別想把車賣進來。
土耳其則在前幾天宣布,將對中國進口車輛加徵40%關稅。
至於中共說的違背成員國意願,這確實有討論空間。
針對歐盟執委會的作法,成員國政府意見不一。法國傾向提高關稅,以保護自家產業。德國則因為和中國經濟關係密切,加上很多企業車廠都在中國怕被報復,一直希望歐盟能出手小力一點。
不管怎樣,歐盟現在是已經做出初步決斷,不過兩邊要面對的問題還多著。
即使歐盟試圖以重稅保護本地汽車產業,但同時,還是有很多國家巴不得中國立刻前來設廠、促進經濟和增加就業機會。
匈牙利早就成功說服比亞迪設廠投資,成立歐洲第一家中國電動車場,而且匈牙利政府還正加緊與長城汽車談判,希望能成功迎接第二家汽車大廠進駐,據說比亞迪也考慮2025年在歐洲設立第二家工廠。
為何中國汽車要來歐洲設廠,這樣不就拉高成本嗎?因為在歐盟內部生產,就可以規避歐盟關稅規則,雖然成本確實拉高了,但總比完全賺不到錢好。
還有西班牙,西班牙是僅次於德國的歐洲第二大汽車製造國,目前西班牙已獲得中國奇瑞汽車的投資,採取和當地企業合作生產的方式,預計今年開始生產。
至於美國這扇封鎖的大門,中國也不是沒有方法應對。比亞迪從今年初就傳出要在墨西哥設廠,不僅可以規避美國的規範,還能利用「美墨加三國貿易協議」享有優惠待遇。雖然據說迫於美國壓力,墨西哥政府不給給予中國企業額外優待,但要如何防堵中企透過貿易協議進入美國市場,是美國政府必須面對的挑戰。
歐盟同樣也是,雖然課徵重稅,但這只是暫時性的舉措,接下來還需要說服成員國同意,才能延長徵稅範圍和時間,也就是說,歐盟與中國的電動車攻防戰,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