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甜點 經典十選

第261期
文☉愈粼粼 圖☉Adobe Stock
外脆內軟的馬卡龍、緊緻溼潤的費南雪、酥脆柔滑的千層酥,每一種「法式甜點」都蘊藏著令人驚喜的風味。精巧的造型下,是隨時間推疊而出的雋永技藝。

外層薄脆、內餡黏稠的馬卡龍,緊緻溼潤富有彈性的費南雪,派皮層疊、酥脆柔滑的千層酥,每一種「法式甜點」都蘊藏著令人驚喜的風味,袖珍精緻的結構帶來變化多端的口感。法式甜點精巧的造型下,是隨時間推疊而出的雋永技藝,不僅製作技巧高超,更需要投入大量的耐心。經典的樣貌蘊含悠久的歷史,一起來認識10款法式甜點的背後故事。

 

馬卡龍

1.馬卡龍

馬卡龍(法語:Macaron)由上下兩塊圓形餅殼組成,中間夾有奶油、果醬、甘納許等各種內餡。馬卡龍圓餅主要以蛋白、杏仁粉、糖粉、細砂糖組成,材料單純卻頗具製作難度。圓餅周圍有一圈微微隆起的褶邊,此部分稱為馬卡龍的「裙邊」,取其宛若蕾絲紗裙外觀之意。人們將馬卡龍是否擁有細緻的裙邊,視為製作是否完美的指標之一。

馬卡龍的由來有許多說法,其中最廣為流傳的故事源自一場婚姻。相傳馬卡龍起源於義大利的修道院,為修女製作的一種餅乾。1533年義大利名門凱薩琳.德.麥地奇(Caterina de' Medici)嫁給了亨利二世(Henri II),隨著她的出嫁,隨行的義大利甜點師傅將馬卡龍傳入了法國。

然而當時的馬卡龍並非我們現在認知的模樣,過程中的重大改良,源自19世紀中期的巴黎糕點店「Ladurée」,創辦人路易.恩內斯特.拉杜耶(Louis Ernest Ladurée)的姪子皮耶.德芳丹(Pierre Desfontaines )想出了在兩塊馬卡龍圓餅間填入內餡的做法。

20世紀初,著名的法國糕點大師皮耶.艾曼(Pierre Hermé),在馬卡龍的製作上有了突破性的創新,改善了原先較為乾燥易碎的缺點,使馬卡龍的質地更為柔韌且風味平衡,創造出繽紛斑斕的色調與豐富多元的口味,將馬卡龍推上一股新風潮。

馬卡龍的餅殼細膩平滑、無孔洞,色澤均勻柔潤,一口咬下,會先感受到外層薄脆的口感,入口後與香甜的夾餡相互交融,呈現一種綿密黏稠的滋味,人們將之譬喻為「少女的酥胸」,曾經一度風靡全球,讓馬卡龍增添了幾分時髦、奢華的印象,是法式甜點中一抹夢幻浪漫的色彩。

 

可麗露

2.可麗露

可麗露(法語:Cannelé)外型為一小巧的圓柱體,表面有著一條條的溝痕,從正上方看宛如一朵盛開的小花,因其整體外型宛若鈴鐺而又名「天使之鈴」。可麗露主要以麵粉、雞蛋、奶油、砂糖、牛奶調製而成,佐以蘭姆酒、香草莢調味;其麵糊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冷藏熟成,烘烤時需要使用特殊造型的模具。

相傳可麗露起源於18世紀法國著名的葡萄酒產地波爾多(Bordeaux),早期傳統的葡萄酒製法,會使用大量的蛋白「澄清」酒液,以去除酒中的懸浮雜質。如此留下的大量蛋黃,就被轉至當地的修道院用以製作糕點,可麗露便是這麼誕生的。

可麗露有著深褐色的焦糖外殼,與溼潤、布滿孔洞的香軟內裡。食用時焦香脆口的表層,對比內部富有彈性的柔軟質地,並透著淡淡的蘭姆酒香氣,樸實的外表下隱藏著耐人尋味的豐富口感。

 

瑪德蓮

3.瑪德蓮

瑪德蓮(法語:Madeleine)外型為貝殼形狀的小蛋糕,因而又名「貝殼蛋糕」。主要原料為奶油、麵粉、泡打粉、雞蛋、砂糖,並會加入磨成細絲的檸檬皮,製作時會使用貝殼造型的模具烤製。

瑪德蓮的由來流傳許多故事版本,這邊節選一個較為可愛的故事做介紹。相傳瑪德蓮起源於1755年的法國洛林(Lorraine)地區,當時的洛林公爵──斯坦尼斯瓦夫.萊什琴斯基(Stanisław Leszczyński)在科梅爾西(Commercy)城堡舉行宴會,然而卻發生糕點師傅因爭吵而離去的突發狀況。當時一位名為瑪德蓮.波米耶(Madeleine Paulmier)的侍女,以其從祖母那裡學來的糕點取而代之,並大受好評,成功化解宴會的甜點危機,因而將此蛋糕命名為「瑪德蓮」。

說到瑪德蓮,就不得不提到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自傳式小說《追憶似水年華》,作品中對瑪德蓮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主角馬賽爾(Marcel)在一個冷冽的冬日,將瑪德蓮浸潤到熱茶中享用,溫郁的茶水沁入了瑪德蓮的香氣,喚起了他對童年時光的記憶。用一只輕巧的小糕點,刻劃了一段無牽無掛的兒時情感,將瑪德蓮推上經典。小說中將瑪德蓮泡進熱茶的食用方式也不妨試試!

外觀呈扇形的瑪德蓮,一面帶有貝殼紋路,一面則為微微鼓起的「凸肚」,金黃的烘烤色澤透著淡淡的檸檬香氣,口感輕盈柔軟、香甜溼潤。

 

費南雪

4.費南雪

費南雪(法語:Financier)是一款長方形的小蛋糕,因外型酷似長條金塊而又名「金磚蛋糕」,烘烤時會使用矩形模具。製作費南雪的主要原料為奶油、麵粉、泡打粉、砂糖、杏仁粉與雞蛋,其中雞蛋僅使用蛋白,以突顯杏仁香氣。最為特殊的部分在於會將奶油烹煮成「焦化奶油」,以帶出濃郁焦香的堅果風味。

據說費南雪起源於19世紀的法國巴黎金融區。工作忙碌的金融從業人士時常沒有時間享用午餐,巴黎證券交易所附近的糕點師傅因而改變了杏仁蛋糕的形狀,使用象徵金塊的矩形模具,製作出呈長條狀的糕點,方便金融人士在忙碌時,可以快速地以手拿著吃。

傳統的費南雪外觀呈現富含光澤的金黃色,質地緊實、毛孔細緻,散發著深邃的堅果氣味,咀嚼時能感受到淡淡的香甜與濃郁溼潤的口感。

 

閃電泡芙

5.閃電泡芙

閃電泡芙(法語:Éclair)為一種長條狀的泡芙,因其法文音譯又名「意可蕾」。製作上會將「泡芙麵糊」以星型或圓形的花嘴擠成長條狀烘烤,再填入各種口味的奶油餡料,最後會在泡芙表面淋上一層閃亮的糖霜。

相傳閃電泡芙起源於法國里昂(Lyon),它的原型是在1850年代被稱為「小公爵夫人」(Petite Duchesse)的糕點,由糕點師安東尼.卡雷姆(Antonin Carême)所發明。閃電泡芙的法語 Éclair具有「閃電、剎那間」等意思,據說是因為這款泡芙有著如閃電般光亮的糖衣,小巧的棒狀讓人很快地就能以手抓著吃完,且其美味程度也如閃電般瞬間就能吃掉一個!

香草、咖啡或巧克力的卡士達奶油餡料為常見的閃電泡芙口味,酥軟輕盈的泡芙外殼,搭配香甜滑順的奶油內餡,呈現出酥脆又柔潤的滋味。泡芙表層光滑的糖霜增添了口感上的層次,與內餡搭配得宜更有映襯之效。正如其名是宛若閃電一閃即逝的可口,瞬間便能消失在唇齒間,令人欲罷不能。

 

千層酥

6.千層酥

千層酥(法語:Mille-feuilles)是一種以層疊的酥皮夾層奶油的糕點,傳統的做法是三層酥皮夾兩層奶油,並會在最頂層的酥皮上,覆上雪白的糖霜,並畫出棕色的巧克力紋飾。製作上會以麵團包裹奶油,藉由多次摺疊麵團再擀平麵團的方式做出酥皮。由於在摺疊和擀開的過程中,麵皮與麵皮間覆有一層薄薄的奶油做隔層,所以當烘烤時奶油遇熱融化,就會產生水蒸氣,透過水蒸氣將麵團隔成一層層的,進而形成鬆脆的多層結構。傳統千層酥的做法為三摺疊,重複進行六次三摺疊,因此完成時會形成729層。

千層酥的由來眾說紛紜,但與酥皮麵團的發明有著很大的關聯。較為主流的說法可追朔至17世紀的一個意外。法國著名畫家克勞德.洛蘭(Claude Lorrain),早年曾是一名糕點學徒,有一次他忘記在麵團中加入奶油,因而慌忙地將奶油摺入麵團中設法補救,卻意外誕生出了酥皮。到了19世紀,糕點師安東尼.卡雷姆(Antonin Carême)將酥皮的技法嘗試了多方的運用,也使千層酥更趨近於如今的樣貌,外觀上更為精緻多樣。

以輕盈酥脆的口感聞名的千層酥,外觀為多層派皮組合而成的長方形點心,因烘烤而呈現迷人的焦黃色,夾層間透著柔滑順口的奶油餡料,香草、巧克力或是水果風味的卡士達奶油餡都是常見的口味。若將千層酥的法文Mille-feuilles直譯即是「千片葉子」之意,其風味就如飛舞的葉片般輕盈薄脆,但同時也考驗著食用者,要如何才能吃得優雅、不落下滿桌碎屑。

 

國王餅

7.國王餅

國王餅(法語:Galette des rois)為一種杏仁奶油餡餅,製作上會在酥皮間填入卡士達杏仁奶油餡後密封烘烤,是法國1月6日的「主顯節」會食用的傳統糕點。

主顯節為慶祝耶穌基督首次顯露的日子,在這天法國北部地區會食用國王餅。人們在製作餡餅時,會將一個小小的陶瓷偶(法語:fève)藏入其中,吃到瓷偶的人,會戴上硬紙卡做的皇冠,可以享有當一整天的國王或皇后的特權,接受眾人的祝福。

陶瓷偶的法文fève,其實是「蠶豆」的意思。這個習俗源自古羅馬時代的農神節,為祭祀農神薩圖恩努斯(Saturnus)會舉行慶典,羅馬人會在糕點內放入蠶豆,不分社會階層,吃到蠶豆者可以當一日國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習俗演變成今日的國王餅。

國王餅為一圓形餡餅,深褐色表皮帶著烘烤的光澤,酥皮上會以刀劃出典雅的幾何紋飾,看了令人食慾大開。酥脆的外皮交織濃郁的杏仁奶油內餡,風味甜美令人回味,而尋找藏於餡餅中的小瓷偶也頗具趣味性!精巧可愛的瓷偶,造型琳瑯滿目,甚至引發收藏熱潮。

 

歐培拉

8.歐培拉

歐培拉(法語:Opéra)也直譯為「歌劇院蛋糕」,是一款經典的巧克力甜點。歐培拉具有多層的結構,原則上會有三層為浸漬過咖啡糖漿的杏仁海綿蛋糕,其餘各層則由咖啡奶油與甘納許相互堆疊。整個蛋糕的最上方會覆上一層輕薄的巧克力,有時會加上金箔點綴,或是放上印有 Opéra字樣的巧克力裝飾。

相傳歐培拉出自法國糕點師路易.克利希(Louis Clichy)之手,他想出了以不同層次堆疊蛋糕的歐培拉原型,並以自己的名字為蛋糕命名。而後路易.克利希將糕點店轉讓他人,其食譜幾經輾轉,1955年由糕點店「Dalloyau」再次推出,並將蛋糕更名為「Opéra」,命名靈感取自巴黎市中心加尼葉歌劇院(Opéra Garnier),輝煌壯麗的歌劇院與蛋糕俐落高雅的外型有幾分神似。

歐培拉外型為一精緻的長方形小蛋糕,優雅的咖啡色與米色層層相交,頂層的金箔飾樣映襯著黑底的巧克力,顯得精緻而隆重。享用時可同時品嚐到濃郁的巧克力、微苦的咖啡香氣與杏仁的堅果風味,口感醇厚甜潤,整體散發出一種濃烈的氣質,令人沉醉。

 

蒙布朗

9.蒙布朗

蒙布朗(法語:Mont-Blanc)又稱「栗子蛋糕」,經典做法是在蛋白餅上,佐以香緹鮮奶油,並以花嘴擠上細絲狀的糖漬栗子泥。其名稱取自法國與義大利交界處的「白朗峰」,白朗峰為歐洲阿爾卑斯山脈之最高峰,長年白雪皚皚的白朗峰山頂,與蒙布朗甜點外型神似。蒙布朗法語之意即為「白色山峰」。

關於蒙布朗的由來有多種版本,較普遍的說法認為蒙布朗的原型起源於15世紀的義大利,在17世紀時傳入法國。1903年甜點師安托萬.隆佩爾梅耶(Antoine Rumpelmayer)在法國巴黎創立了甜點店「Salon de thé Angelina」,並創作出蒙布朗甜點,並由此發揚光大。

經典的蒙布朗,最底層為蛋白餅,是一種將蛋白和砂糖打發後烘烤製成的甜點,口感酥脆細膩。甜膩的蛋白餅搭配上絲滑輕盈、富有空氣感的香緹鮮奶油,兩者襯托著甜點的主角:有著自然香氣與滋味柔潤甜美的糖漬栗子泥,是一款濃郁又豐盈的秋日甜點。

 

檸檬塔

10.檸檬塔

檸檬塔(法文:Tarte au citron)為一款以酸甜風味著稱的經典法式甜點。傳統的檸檬塔會以奶油、蛋黃、糖、麵粉等材料製作出「甜塔皮」,並以此為基底搭配金黃的檸檬奶油餡料。製作上有先將塔皮預烤再填入檸檬內餡一起烘烤的方式,抑或兩者同時烘烤的做法。

檸檬塔的由來難以考究,有說法認為檸檬塔可能起源於地中海一帶,陽光充足的氣候條件適合檸檬生長,在法國、西班牙、義大利都有類似的甜點足跡。法國東南部的城市芒通(Menton)是檸檬的盛產地,於每年2月中旬左右,都會舉辦檸檬季,相傳檸檬塔便是由此開始流行普及。

經典的檸檬塔呈現鮮豔的亮黃色,檸檬餡表層晶瑩光滑富有彈性,入口後會先感受到一股鮮明的酸勁,而後湧上微微的甜分在口舌間打轉,結合塔皮的奶香味,和諧的酸與甜相互交融。清新的酸味暢快淋漓,為這款甜點注入生氣,也是檸檬塔最大的亮點。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食安風暴駭人 如何正本清源?
西方有句俗諺:“We are what we eat.”意指人吃甚麼樣的食物,就會變成甚麼樣的人。根據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防檢局)…
入門年薪破百萬 斷層15年的航海人
在1111人力銀行的資料庫分析中,新鮮人職場薪資排名第九的「海上作業人員」,以平均年資2年3個月來看,平均薪資是47,000元。…
前「國師」王林病亡 中國網民熱議
曾經號為中共前領導人江澤民的「國師」,而被大陸高官、巨富、名人爭相追捧的王林,2月10日病亡。王林之死在中國民間引發的關注,…
「老爸」影響嬰兒日後健康
老年得子原是令人雀躍的事,但是研究顯示,「老爸」有可能在生殖細胞內累積突變因子,會增加異常的危險移轉到孩子身上,…
譴責北韓人權 南韓日趨強硬
南韓號稱將以CEO治國的新總統李明博的對北韓政策愈趨明確。據稱南韓將對聯合國譴責北韓迫害人權的草案投下近幾年來首次的贊同票。…
第五課 居不易,不易居
如果讓幼兒們畫畫,題目是「家」,我們經常會發現圖面出現一個紅瓦白牆,籬笆花園的家。但現實社會中有多少人住得起這樣一個夢幻理想的家?有的,…
東海推廣部 穩坐中區第一
近年來台灣的私立大學面對社會少子化的衝擊,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至於落敗,極力嘗試擴大財源。而針對一般社會人士設立的「推廣教育部」,…
旱災肆虐全球 歐洲「饑餓之石」示不祥之兆
2022年全球持續嚴重乾旱,不僅從中國延伸到歐洲,美國加州農場也傳出重大災情,食物與能源價格走高,已經受到壓力的全球貿易系統不堪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