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肝聯合移植手術,是一種極為罕見的醫療行為,手術時間長、併發症多,術後恢復也非常困難,台灣歌手Tank去中國進行心肝移植手術,還被宣揚為「亞洲首例」,引發熱烈討論。
心肝同時換,是醫療需求?還是商業考量?
單獨進行心臟移植或肝臟移植,風險本來就很高。根據醫學統計,手術後的院內死亡率大約落在3%到10%之間;同時進行心肝聯合移植,死亡率可能會上升至10%到15%。所以這不僅是醫療技術上的挑戰,也是對病患體能與醫療資源的一大考驗。
那麼,什麼情況下需要進行高風險的心肝聯合移植手術?台灣國際器官移植關懷協會副理事長,也是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泌尿部主任醫師黃士維提到,通常只有在病人本身罹患某些罕見的先天性或遺傳性疾病,導致心臟與肝臟兩個器官同時發生不可逆的嚴重衰竭時,才會考慮採取這個最後的治療手段。
然而根據公開資訊,Tank罹患的是一種心肌肥厚症的遺傳性心臟病。這類疾病往往導致左心室的功能衰竭。早在2007年,他就因為心肌肥厚症以及伴隨的心律不整,接受了去顫器植入手術。然而,植入去顫器後可能導致心瓣膜逆流,隨著時間推移,病情進一步惡化,進展為右心衰竭。
右心衰竭常對肝臟造成壓力與損傷,嚴重者甚至可能發展為肝硬化。同時,左心衰竭也可能進一步影響腎臟功能,嚴重時需進行透析治療。黃士維醫師表示,根據臨床經驗與研究,心臟功能不全導致的肝功能異常,多數在完成心臟移植後能有所改善,因而實際上,很少有心臟衰竭的病人會嚴重到需要同時接受肝臟移植。
無論是在台灣或是世界其他國家,心肝聯合移植都極為罕見。大多數情況下,會先進行心臟移植,並觀察肝臟功能是否恢復,需要同時接受兩項器官移植者非常少。
原因在於,心臟與肝臟的移植,各自有其明確的適應症,必須分別符合相關醫療標準,並列入對應的等待名單。在美國,UNOS(United Network for Organ Sharing)針對需要同時接受心肝移植的病患,設計了特別的優先等待與分配機制,一旦病患符合心臟移植條件,系統也會同時安排肝臟的配對。
肝臟需求量高,台灣排不到?還是中國「供應太快」?
截至目前為止,Tank是在台灣哪家醫療機構接受追蹤與評估、是否登錄等待名單、實際等待時間與順位,台灣的醫師是否曾建議他進行心臟或心肝聯合移植,都無法得知。
是否在台灣等待器官時間過長,無法如期獲得所需器官,因此選擇轉往中國進行手術?只是一般而言,心臟移植的等待時間通常較短,因為等待心臟的病患數較少。相較之下,台灣作為B型肝炎盛行區,肝臟移植的需求者眾多,等待時間通常較長。
然而,有個不尋常的現象值得注意:即便中國同樣是肝病盛行區,每年新增肝癌病例逾40萬人,尚有數百萬肝硬化與肝衰竭患者,等待肝臟移植的人數龐大,為何卻能迅速提供器官?
這不只發生在Tank身上。根據數據,過去就曾有赴中移植器官的台灣病患,原本只要換肝,卻被建議「順便連腎一起換」,理由是肝病拖累了腎功能;有糖尿病患則被醫師建議「順便一起移植胰臟」,以減少後續風險。
黃士維指出:「但是醫學上我們清楚知道,肝功能惡化引起的腎衰竭,在肝臟移植後多半會逐漸恢復。關於一次換好幾個器官的建議,如果是出於病情判斷,那還可理解。但如果是以商業利益為出發點,就不能不令人擔憂。」
是否真的需要額外進行其他臟器移植,理應經過嚴格判斷與評估,不該僅以商業考量作為決策依據。
就Tank的案例而言,雖然無法斷定他是否符合中國肝臟移植的條件,但若僅以「因心臟功能衰竭導致肝損傷」為理由,是否在醫學上果真符合肝臟移植標準?
因此,也可以推論,即使中國的器官需求量極大,尤其是肝臟移植的需求居高不下,但只要你有「需要」,中國似乎仍然能夠迅速提供相符的器官,甚至同時完成心臟與肝臟的聯合移植。這一現象,再次突顯出中國的器官來源「十分充足」,引發外界質疑與關注。
針對心肝聯合移植手術,可以肯定的是,在亞洲其他國家,如日本、韓國、台灣或新加坡,要進行此類手術極為困難,除了難度高、風險高,更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是病患本身是否真的有同時移植的醫療需求,其二,各國器官等待名單有排隊壓力,需要肝移植的病人通常會成為優先選擇,更使系統上進行心肝同質移植難度更加提升。也因此,Tank的案例中,心肝聯合移植究竟是出於醫療考量,或是其他目的與用途,就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