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耶鲁大学法学教授蔡美儿(Amy Chua)2011年出版了《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一书,在书中提出了「虎妈」这个名词。虎妈指的是非常严厉的父母管教方式,例如蔡美儿在书中提到的一些实例:如果孩子不听话,蔡会威胁要烧掉她们的玩具,甚至于让她们在严寒的天气下在房子外面罚站。
蔡美儿在书中主张的严厉管教方式引起了广大的回响与争议,《时代》杂志甚至在2011年将蔡列为百大影响力人物。
蔡美儿在书中指出「虎妈」是东方父母管教的特色,跟盛行于西方社会的宽松管教方式不同。然而,东西方父母管教方式真的存在这样的差异吗?如果真是如此,是甚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
美国妈妈的变化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经济学教授Valerie Ramey和Garey Ramey在一篇论文里分析了美国民众从1965年以来如何分配每天的时间。他们使用的数据叫做「时间运用调查」(Time Use Survey),其内容记录每个家庭内的成员如何将一天24小时的时间分配在工作与各项家庭活动上,其中包括照顾子女的时间。
他们发现,从1965年开始一直到1990年代中期,美国父母每日花在照顾子女的时间逐年不断地减少。作者认为可能是因为这段期间美国的经济蓬勃发展,工资不断提高使得就业人数与工时都增加,压缩了家庭时间。
但这个下降的趋势直到1990年代中期就停止了,并且从此大幅反转。从1994年起之后的十几年,美国妈妈每周花在照顾子女的时间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
▲图一:美国母亲每周花在照顾子女的小时数。樊家忠提供
尤其特别的是,这个趋势对于高学历的妈妈更为明显。图一显示从1994到2004年,拥有大学学历的妈妈每周花在照顾子女的时间从12小时增加到22小时,增幅达到83%。学历较低的妈妈则从11小时增加到16小时,增幅为45%。
▲图二:美国父亲每周花在照顾子女的小时数。樊家忠提供
图二则显示,类似的增加趋势也出现在父亲身上,而且也是高学历者增加的幅度较大。不过,整体而言父亲照顾子女的时间较少,连母亲的一半时间都不到。
为甚么学历会造成如此差异?
1990年代的大幅反转让研究者很困惑,尤其是为何高学历的父母增加的幅度会更大?
这个现象是传统的劳动经济学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因为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学历者和高中学历者之间的工资差异就不断地扩大。传统理论认为这将会导致大学学历者相对地增加更多任务时,所以应该更没有时间照顾小孩才对。
明牌大学效应
针对这个令人困惑的现象,作者提出的解释是美国高中学生及其父母对于「明牌大学」的追逐。他们提出的解释包括以下三点:第一,1970年代后期出生率较高,这个世代在1990年代中期达到考大学的年龄。由于明牌大学的招生数并未增加,申请人增加的结果造成僧多粥少,使得竞争程度加剧。
第二,1990年代开始人们发现大学学历者和高中学历者之间的工资差异不断地扩大,而且明牌大学的光环似乎能带来丰厚的报酬,这进一步增加了竞争的程度。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虽然美国人不像台湾人那样那么迷信升学主义,但学历高的父母通常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也对子女上明牌大学有着强烈的愿望,所以纷纷投入教育竞争的行列。
上述三点合起来,就导致了1990年代美国父母大幅增加照顾子女的时间,而且高教育者增加幅度更大的现象。
虎妈是诱因的产物
这篇研究显示,虎妈现象不能完全被东西方文化差异所解释,虎妈也不是东方父母的专利。市场因素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以及父母对子女升学的关注程度有重要的影响力。
这十几二十年来,美国大学学费激增,主要是因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增加所致。需求增加可能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专业知识与技能变成更加重要,使得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劳动生产力增加。
当更多的人都在竞逐大学教育,尤其是想要挤入明牌大学的窄门,升学主义也就开始蔓延。想要进入好大学,就必须先进入好高中。所以许多背景较好的父母都会花大钱将小孩送进有名的私立中学。
跟大家印象不同的是,这些私立中学往往给学生安排繁重的课程与作业,学生写作业到三更半夜也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同时也会给学生很多课外学习的机会,因为申请明牌大学除了好成绩之外,还要看学生课外活动的经历、表达能力、领导能力等等。
所以,只要有足够的诱因,人人可能都会变成虎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