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年美食节目大行其道,介绍了各地的小吃美食,颇投向来嘴馋挑剔的贪吃鬼所好,也让出去玩的人们多了一项出去玩的理由。说真的在下也是这类节目的爱好者,从这些节目当中也有许多收获,只要看到美味小吃,就开始勤做小笔记,出去玩的时候,总会刻意留些胃口给这些美食。
有些美食也确实是当地口耳相传的美味,滋味好得让人想念,此类的店家或小摊也确实是名符其实的馋虫圣地,当地人气也是红不让。笔者永远相信「先问人后问路」,美味指南要问当地人,这个原则在较重传统的中南部区域,从台中、彰化、员林、云林、嘉义到台南、高雄,可信度都可以达到九成。
原本抱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分享美食信息无可厚非,这样店家生意昌隆也是美事。不过在美食节目或杂志推波助澜下,拿指南索骥的观光客也多了,原本生意就不错的店家变得忙不过来,原本亲切乡土的待客之道也变得淡薄了。本地人也对此抱怨连连,以前可以随到随吃的小店,现在居然都要大排长龙。有家我吃了数十年的咸水意面店,在被某位美食节目介绍后大红,从此买一碗面要等20分钟以上,老板更是忙到像陀螺,一家子都笑不出来。老顾客也只好把吃点心的时间提前,面对老板歉意的眼神跟连声歹势,也不知该说甚么。
原本不打广告的店家,现在门口都纷纷张贴杂志介绍跟红布条,内容无外是感谢某某电视台采访,或者是美食介绍。做生意总要做点营销,这倒是无可厚非,以前对此还感到有点新鲜,但几次杠龟的经验下来,就渐渐明了,红布条跟杂志登载的参考性原来并不是这么高。从错误的经验中学到的教训最珍贵,现在遇到这种店,我都会再观察或打听一下,当然也有不少的情形是叹口气走过去。
太过浮滥的美食介绍是贪吃鬼的诈骗集团,不少制作节目或杂志的公司为了冲收视率或销售量(或者要收店家的广告费),根本没有做好功课就去采访或报导,当然其中有些店家或小摊还是不错,但是鱼目混珠的也不少。遇到的话,感觉还真的挺不幸的,像蛤蜊汤里吃到臭掉的蛤仔,既呕又不甘心,只好当花钱消灾。
偶尔遇到需要大排长龙的店家,我就会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说不定又可以发现新的平民美味;忧的是怕排上半天又杠到乌龟。依据经验是一半一半,这样的报酬率应该还不算差。举例来说,新竹城隍庙的润饼就很值得排队去吃。其实有几点可以观察,如果平日生意就好到要排队的店家,大部分都属实力派;但也不是绝对的,如果佐以观察店家备料跟厨师的手法,判断上也八九不离十。实力坚强的店家广告打得少,用料扎实,厨师手法干净利落(因为生意好到没空慢慢做),残羹剩料少。这就是下港人说的做口碑的标准,在地人喜欢也觉得好的食物,错误机率应该很低。
不过如果一条街上有同性质的二家以上店家,这可能就不太好判断,因为有时候未必是生意好的店家会比较好吃,可能是观光客跟在地人口味不同的关系。这一点笔者在吃彰化肉圆时颇有意会。当地人爱吃的凉肉圆确实好吃,但是颇不合一般人爱吃热肉圆的习惯。
采访者对于食物的主观看法,或许会与我们吃东西的口味有落差,不过怎么说都应该是自己觉得好吃最重要,有时候人云亦云并没有必要,别人的话有时参考一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