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清标严谨传承传统武术

稳健的步法,不动如山的气度,动静之间是那么悠缓,显得气定神闲,似乎空气都在苏清标身旁凝结了。
丹尼尔
第36期
杨逸凡

「杨家老架」太极拳掌门人苏清标老师,年近60,所习「杨家老架」共108式。拥有硕士学历的苏清标很健谈,双眼炯炯有神,步伐稳健,一副「练家子」的模样。

 

谈到武术的教授,苏清标颇有心得,令人感受到那股薪传的热忱:「现在退休了,要回馈社会,要有一个善终,每个阶段就是一个句号,而不是惊叹号,当然也不要太多问号。」将传统武术传承下去,是他选择划下完美句点的方式。 

 

不想庸俗化,讲究身、心、灵、慧

 

苏清标就读师范学院时开始习武,师从邓时海。由于师徒两人都是教育体系出身,特别讲究教授一门学问的方法。苏清标表示:「邓老师常常给我一个观念,就是本身的教材要好,教材不好将来会变动很大,所以要很清楚。」因此他们编撰教材十分严谨。此外,苏清标特别强调「思想要高」,他的太老师王子和当初就提出「太极拳不想庸俗化」的想法,这也促使他对所习拳法多有研讨,并于尔后就读哲学系时,以太极拳作为论文主题。

 

对于「庸俗化」,苏清标做了解释:「学练太极拳不是为了治病,而是要健康。老是谈论太极拳能治病,就会误导大家的思想,它给你健康,不是给你治病的。」他笑着说:「你有病,去治好,再来练。当然练了,你会健康。」如何避免庸俗化,苏清标表示:「要条理分明,运动原理要清楚。」所以在他编撰的书里,首先从太极的哲理,逐步谈到太极拳的原理与实际的拳法,甚至到身体的结构、身心能量的变化,条理清晰。此外,苏清标也强调不要「江湖化」,不讲这一招一式多厉害,而是讲究身、心、灵、慧。

 

开设「师承班」,严谨传承传统武术

 

苏清标非常重视传承,在谈到现代一些人将所习拳法进行改动时语多保留,但还是直指核心:「在太老师时代,那可是欺师灭祖的行为。早期是不能这样改的,这就是传承,师父就是这样传下来的,这就是师门。」为甚么师承那么重要?苏清标表示:「这是传承的问题,如果不是只跟一个人学,而是跟好几个人学,那他的核心价值就不会固定在一个。」苏老师强调自己是一路跟定一个核心价值上来的,更不可能去改动它,他说:「往往改动拳法的人,有其师必有其徒,他的学生也就跟着改他的东西。这都是人心。」

 

为了将自己所习的「杨家老架」传承下去,苏清标于1990年开始开班授徒。他认为,推广传统武术有其需要,但大众化难免会有一些弊病,为了让传统武术能真正严谨而传统地传承下去,「师承班」应运而生。

 

获邀到民间企业开课,苏清标有诸多心得,他说,同事一起习武,让整个公司更有凝聚力;再者,由于练功后,身体健康了,无形中病假的情况也随之减少。几年下来,一些企业界人士甚至更进一步加入苏老师开设的「师承班」。

 

对岸学生「亟需从儒家思想中找出路」

 

除了在台湾教授武术外,苏清标有机会到中国大陆包括北大、复旦等十多个大学交流。几年下来,他坦言其实很多时候是教他们「中华文化」。那些二十出头的大学生,经过中共无神论的灌输,彷佛没有了根;由于武术极重传承,要将杨家老架传给他们,就要告诉他们师承,也必须让他们拿香祭拜祖师爷。就这样一个重视道统的仪式,往往让这些名校的高材生真情流露、痛哭流涕。对岸的传统文化干涸至此,苏清标认为当今的中国大陆学生们「亟需从儒家思想中找出路」。

 

由于这些年专心武术教学,苏清标对于台湾逐渐丧失传统文化的情况也感到忧心。一路走来,他最深的感触就是:「过去是保台湾救中国文化,现在是保中国文化救台湾。」两句深刻的话让我深思且动容,台湾与中国那不易剥离的丝丝牵缠,历史纠葛牵扯到了21世纪的今天,似乎就在无意间,他将台湾这几十年成为反共基地的因缘一语道尽。

 

一式式的太极拳法在他的手上施展开来,揽雀尾、云手,缓中带劲,而那种悠缓的气度正是忙碌的现代人所需要的。在压力紧迫的环境下,如果人人都能气凝神定,心缓意舒,那么眼前的问题不就自能圆缓地解决?人际关系是不是也自然融洽?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以情廢義 以私廢公? 《瑯琊榜》中的義與不義(二)
《瑯琊榜》,2015年的經典權謀陸劇,豆瓣評分高達9.4,雖已歷時六年,卻一直都是觀眾心中的神劇,不少人都刷了無數次。除了精彩的劇情,…
中國搞笑版諾貝爾獎 笑中有淚
搶在每年10月諾貝爾獎揭曉前一週所舉行的「搞笑諾貝爾獎」(the Ig Nobel Prizes),…
人民幣國際化 力圖取代美元?
中國大陸一直在吹「人民幣國際化」的風,到底人民幣國際化成功率有多少?對此,香港《看中國》週報訪問了香港經濟學家、財經專欄作家羅家聰。…
事業無為而治 空間留給別人
生長於后里鄉下窮苦人家的黃慶賢,當兵前以打工維生。退伍後獨自來到台中,創立製造手工具的威特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因為擅長研發,不斷改良手工具,…
30多國「封鎖」中國月餅為哪樁?
糕餅業者每年最期待的節日當屬中秋,因為這是月餅旺銷的時候。不過,對於所有的中國月餅生產廠家來說,小小的月餅今年卻顯得格外沉重,…
南京大屠殺講課引發的走火爭議
2021年12月中旬,海外中文媒體與社交媒體在爭論南京大屠殺是否存在,尤其是社交媒體上不少人將國民政府時期的歷史事件當作中共陰謀,…
用「心」做的粿
早年的農業社會,每逢年節,長輩們總會做粿來祭拜祖先。這個傳統隨著時光的推移已不再受到重視。全家人開心做粿、孩童興奮期待粿出爐的情景,…
雪梨歌劇院及其設計者之「世紀恩仇」
很多人一想起雪梨,頭腦中立即就會浮現出雪梨歌劇院的形象。這座標誌性的建築確實已經成了雪梨,甚至澳大利亞的象徵。歌劇院的設計師約恩.烏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