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陈文茜〈这个国家太对不起年轻人〉一文,在年轻人毕业后是不是只值「22K」的相关讨论中,掀起波澜。文中认为,自从经济崩坏后,全球皆实施接近零利率政策,资金不流入制造业,反而流入大都会房地产,台北的房价涨幅高达200%,太对不起打算在台湾买房的年轻人。
文章一出,笔名「柏克希尔哈萨维」的林育诗写下〈年轻人,国家没对不起你,是你对不起自己〉响应,不满陈文茜菁英的表述方式,并认为年轻人只要有本事,就能摆脱低薪,更何况台湾的生活质量数一数二,许多国家望尘莫及。
林育诗这篇文章引起广大回响,共有超过九万人按赞认同。然而,清大教授彭明辉却直指林文「野蛮、无知」,认为其所赞赏的台湾生活环境,都是劳工和年轻人工资被压低才会有的现象,社会对不起这些人。目前正在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的陈方隅则写下〈国家到底有没有对不起年轻人?〉一文反驳林育诗,认为年轻人并不处在一个「有努力就有收获」的社会,但是重点不在国家到底对不对得起年轻人,而在年轻人应该有所作为,应该关心公共议题等。
究竟国家有没有对不起年轻人,还是许多人还没有准备好?从低薪资与高房价引发热烈讨论的情况来看,这个问题确实引发社会大众的普遍忧虑;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远赴打工卖劳力的新闻也时有所闻。然而,也有人「逆向操作」,本期封面故事专访了三组年轻人,他们的共同之处,是曾经离开台湾,在海外获得滋养、有所成就,如今却都决定回台湾发展。
决定回台,难道没有考虑到市场太小或房价太高等问题吗?有觉得国家环境对不起年轻人吗?不管答案如何,他们都可以开创出自己的价值,选择返台发展事业,在不同产业里找到新的方法,也创造了一定的影响和经济效益,这些选择与成就,是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响应。
此外,决定回来的原因,虽不一定与台湾的吸引力有直接关系,但是从民生环境到创业风气,他们对台湾、中国、美国等地,提出许多观察与建议,提供读者不同的思考角度。
锺子伟》 哈佛商学院→大陆日商→台湾网络媒体
台湾需要甚么样的活力?年轻人可以扮演甚么角色?「关键评论网」创办人锺子伟认为是「创业」。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后,锺子伟从美国到上海,28岁就当上中国三丽鸥总经理的锺子伟,进入平均年收入11万美元(约新台币325万元)的世界。
2013年,锺子伟选择回到台湾,因为台湾可以发展网络「媒体事业」。他认为台湾较中国、香港而言是自由的,台湾也尚未有如美国《哈芬登邮报》(Huffington Post)一样的媒体形式,而这种广纳百川的网络媒体,正是影响未来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蔡牧民&赖佩芸》 旧金山艺术大学→台湾数字营销纪录片
「缪思」有限公司是一间影像工作室,导演蔡牧民与创意总监赖佩芸,从旧金山艺术大学毕业后回到台湾,陆续创作纪录片、宣传短片等。「缪思」的拍片方式与传统的影像工作者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拍片前,在Kickstarter、台湾的flyingV等「募资平台」募资;二是用相对简单的单眼器材记录拍摄;最后,用数字营销的方式发行,不上院线。
蔡牧民和赖佩芸的作法,给了对拍纪录片有兴趣,却苦于没有资金人力、观众目光或营销管道的导演,一个新颖且确实可行的选择。
张智杰》 广东台干→台湾有机农夫
曾经是台商干部的张智杰,年薪百万,待在中国广东超过六年。回台湾最重要的原因,是想离开喝酒应酬的环境,过简单的生活。对张智杰而言,台湾鼓励青年回乡从农的政策,对他很有帮助,如今也已晋升「百万农青」。自己从零开始摸索,张智杰未来想为年轻人返乡从农提供更好的环境。
这些来自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年轻人,看见台湾环境的好与坏,和可以尝试开创的面相。就如同蔡牧民多次强调:「这是一个没有借口的年代。」年轻人如果没有勇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许不只是环境太糟的缘故。锺子伟在自己的专栏文章中写道:「做出选择,承受结果。人生就是关于这些微小细节,真的没有甚么更大的事了,不是吗?」更重要的是,选择不代表不再能回头。
未来会在哪里,没有人说得准;但我们知道,有一些年轻世代正在努力不懈地为台湾的媒体、电影产业、农业环境,以及更多我们不知道的各个角落,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