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家韦立君 癌末康复散记

学生时代曾任惠群社社长的韦立君,最近重拾吉他和歌本,用音乐制造欢笑、温暖人心。
龔安妮
第143期
祝家琦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尽管罹癌让韦立君少了三分之二的胃,但也因此激起他用减法过生活的意识。「改变」,成为五十岁的他健康步入人生下半场的关键词……

初春时走访陶艺家韦立君,几番峰回路转,来到了他坐落于苗栗三义的三合院老屋新家。韦立君热情招呼,「每个人来都跟我说,你这边好适合中秋节烤肉喔!」他说门前的广场已被朋友预约,自己则相中厨房外的一方空地,哪天兴致一来,放个泡澡桶,就可以看着天空望向远山,一个人静静地在户外泡汤。

站在写满岁月痕迹的旧房舍里,除了斑驳的红砖墙、厚实的老木门,他不忘提醒大家抬头欣赏木制天花板与屋瓦,「我想把这间全部清空,变成一个茶屋,当成专门泡茶、接待朋友的地方。」韦立君开心分享每一个房间的用途与计划。

很难想象眼前兴奋说着话、开朗的他,两年多前才刚走过与癌共舞之路。如今,康复的他,总不忘在为病友及其家属加油打气时,带上一句──「我已经多活了两年。」

两年的新生活,他有着深刻的体悟……

 

儿童美术陶艺教师是韦立君的另一个身分,工作室的层架上摆着幼儿园小朋友手捏的南瓜名片夹,模样朴拙可爱。

陶猪表情各异,空心的身体里放了一颗陶珠,可拿在手上把玩、摇出声响。珠猪系列是韦立君早期的作品,一度因供不应求而遭仿冒。

错误的饮食方式 癌症找上门

2011年9月23日下午两点半,在不知道害怕的情况下,韦立君进了开刀房,一觉醒来,已经过了午夜12点。那时,签下手术同意书的是韦家长子韦立澎。在安宁疗护与动刀治疗的两难中,因着对上帝的信,韦立澎选了后者。他盼望被医生宣告只剩半年好活的弟弟,能经由手术换取加倍的时间,乃至蒙受更大的恩典。

时光回溯到韦立君的少年时期,国三就得了胃溃疡,自此生活落入胃痛、求诊、服药的循环。25岁于台东服役期间,生平第一遭胃出血来袭,韦立君不以为意,并没想到要寻求检查,仅以打针吃药做为治疗方式。

尔后,病情每下愈况,直到食不下咽、内出血、暴瘦等情况同时出现时,他才警觉到事情不对劲,「我原来体重75公斤,那阵子洗澡的时候看着自己的腿,『咦!今天怎么比昨天细?』『腿好像又瘦了?』」

照完胃镜后,医师帮韦立君写了转诊单。他转进台中荣民总医院,准备切除恶性肿瘤。

只是,那时的他,并不知道病房外的长兄正面临着「开刀,大约活一年;不开,勉强拖半年」的天人交战。韦立君以为很简单的小手术,其实一点也不简单。生死未卜、来日无多,彷佛当时命运的写照,家属与好友们都在祈祷奇迹出现。

不烟、不酒、不熬夜的韦立君,想不透胃癌从何而来?直到住院期间参与荣总饮食习惯问卷调查,回想自己平常到底吃甚么和怎么吃时,才惊觉原来身体的毛病是被自己养出来的。

 

「我很喜欢吃炸的跟烤的东西,五点半学校下课,回家路上买个鸡排就是一餐了。」除了拿鸡排当晚餐,盐酥鸡成了宵夜良伴。「算一算,我一个礼拜可以吃五到七餐的鸡排和盐酥鸡,频率很高。常常早上不吃,中午随便吃,然后晚上就这样吃。」韦立君也长期忽略蔬菜水果的存在,摄取量一直偏低。

乐在厨中的韦立君端出一个彩色拼盘,准备打每日必喝的蔬果汁让众人品尝。

笑谈人生,活着真好。

三餐一手包 少油、少盐、多汆烫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尽管生病让韦立君少了三分之二的胃,但也因此激起他用减法过生活的意识。「改变」,成为50岁的他健康步入人生下半场的选择。

出院后,韦立君立即告别外食族身分,三餐料理一手包办。他从资深媒体人陈月卿协助罹患肝癌的先生、前国安会秘书长苏起进行生机饮食治疗法的著作《每天远离癌细胞》获得启发,开始落实全食物饮食、重视营养均衡,青菜、水果、谷物等成为餐桌上的主角,肉类的摄取比例则降至日常饮食的两成左右,采取少油、少盐、多汆烫的烹调法,先求健康,再考虑美味。对原先不忌口的油炸烧烤食物学会保持距离,偶尔吃一次。

韦立君回忆,手术后第一年,有不少时间是在南投度过的。他上玉山草坪头,借住好友家,每天晨起深入原始林吸收芬多精,「因为看一些书,书上讲干净和大量的氧气可以帮助身体的活性增加。所以那阵子我常去,台中南投两地跑,六点多起床后就去林子里面散步、呼吸。」

生性开朗的韦立君没把自己当病人看,总开玩笑对别人说,他怀疑自己是被「误诊」。情同手足的工作伙伴如如老师也常常鼓励他,「不要把它想成癌症嘛,就当是去做了缩胃手术,还变帅了,背后看起来像大学生。」

从别墅到平房 展开轻简新生活

「许多慢性病和癌症都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累积所导致的,不是说我昨天吃了一块炸鸡,今天就会得癌症。一个人如果一直延续以前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光靠药物就想要治好疾病,那是不可能的。那些药物只是把我们的病情压制住而已,难保没有再发作的一天。」完成化疗后,韦立君改变了饮食习惯,安然度过两年无痛的饮食革命。

受到一位营养师好友的影响,2013年韦立君兴起转变生活环境的念头。当时还不明白自己整体的病情有多严重,自认恢复良好的他,在和医生讨论后,老大不情愿地接受了终生不得停药的医嘱。尔后为方便定期回诊,他决定就近在中部租房子。

今年2月底,韦立君搬迁至心目中理想的落脚地──苗栗三义,搬进了可遇不可求的三合院。这令一些喜欢老屋或乡间生活的朋友欣羡不已。移居三义双湖村后,他入境随俗,称自己为三义人。搬家时,他刻意舍弃原先小区型四楼别墅里的大半物品。新家每月的房租、水电、瓦斯费,通通加起来万元有找。轻简新生活正在眼前展开,房贷的压力也大量解除。

花器早在心中成型,韦立君专注眼前,忘却一切。

韦立君每烧完一窑,都会留下几件作品自用和欣赏,并为有朝一日的回顾展铺路。

学建筑的韦立君以钢板形象设计壶把,表现光影及变动之美。光线游移间,当影子自然形成梅花图案时,令人大呼惊艳。

烧窑中偶尔不经意出现的「窑汗」,更能增添作品的趣味。

这只茶碗以一凹一凸、有短有长呈现阴阳与光影,并采削的技法加以表现。此法看似容易,实则不然,作者不知削了多少碗,才终有满意之作。

摸索上釉柴烧 师法老祖宗

挥别病痛,韦立君立志将下半生献给陶艺,打算告别「阿伯级」老师的角色,从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舞台淡出,自己开路走。「以前我想到甚么就做甚么。」康复之后,韦立君开始学习说「不」,减少代工订单,把更多的时间保留给创作和思考,「过去,人家找我做杯子,开口就说我要五十个、一百个,你帮我做。现在,我要做自己想呈现的东西。」

韦立君从二十年前开始接触陶艺,近五、六年全心投入创作,有朋友认为大病过后的他,作品比以前有生命力。「感觉有掺感情。」如如老师附和着。最近因为搬家的缘故,韦立君的创作数量比先前减少许多,但他已想好未来的创作计划,待工作室整理完成便可专心投入。

拿起一件有着均匀兔毫丝的斜口碗,韦立君兴致勃勃地说:「其实,我很想玩的是上釉的柴烧。宋朝运用柴窑时,就是在里面烧柴烧、烧青瓷、烧釉药,而不是在烧落灰。我觉得古人做的那些才是我们要追求的东西。」未来,他将在釉药方面下功夫,师法老祖宗。

如人们所知,一把壶的完成,往往得历经构思、绘图、制作、烧造、观察、把玩、检讨、修改、重做等诸多步骤与试验。然而不管茶壶的造型如何,若达不到「东西好用,茶汤好喝」的标准,便过不了韦立君自己这关。「因为茶壶毕竟是要用来泡茶的嘛,那你就要符合它最基本的条件,泡出来的茶汤一定要好喝。还有,我们创作的人最怕的就是壶被人家供在那里不用。」

当你用到一只好壶时,可曾思量过,陶艺家创作时在想些甚么?在开刀前受洗为基督徒的韦立君,把对上帝的仰望融入某一系列的茶壶、茶海作品中,分享给爱喝茶的教友们。


移居苗栗三义双湖村的三合院,令喜欢老屋或乡间生活的朋友欣羡不已。图为韦立君在门前广场弹奏吉他。

把握「空闲」 想做就快去做

这场大病让韦立君重新诠释「有空」的定义,改变了做事的习惯跟节奏。「宝贵的时间不光留给自己,也包括亲友。」他举例,「如果跟同学、朋友不期而遇,碰到面我们一般会说:『有空去看看你喔!』这种所谓的有空去看看你,就等于是:『再说。』对不对?大家说的有空,就是等一个礼拜、两个礼拜、两个月、两年,真的是想到再说。」

「可是我生这个病之后,所谓的有空去看看你,就是两天内我就会去做,因为我不知道两天之后我还有没有空?」

有人告诉他这样想很消极。韦立君却认为恰恰相反,「这不是很现实的问题吗?我是因为生了这个病之后才开始学会体认,事实上不是每个人都应该这样体认吗?你觉得有空再弄,事实上很多事情都是不能确定的,所以我很大的一个改变是,我想做的事我会很快去做、去完成,不会拖时间。」

下次,若你来到韦立君的陶艺工作室,除了欣赏作品、了解他的创作理念,不妨也坐下来一起泡泡茶、聊聊天,听他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述说耶稣复活的故事,动动脑找出暗藏的图腾……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微塑膠微粒威脅!如何選擇安全飲用水?
陽光、空氣和水,是生命生存的三大要素。我們可以一天不吃飯,但不能一天不喝水。 全人類賴以生存的飲用水都受到了微塑膠汙染 從紐約到新德里…
「川金會」成敗與雷根
川普與金正恩見面是全球性新聞,它關係到北韓能否放棄核武,涉及東北亞和平,更事關美國全球戰略。美國和北韓是兩極:一是自由世界旗手,…
鐵、公、航 中國交通演繹「三國」
自1998年以來的十多年間,中國把發展交通設施放在擴大內需的重點位置,掀起了大規模的交通建設高潮;而現在,卻面臨著容量過剩的危機。…
放下自我 終能成就自我的大長今
韓劇《大長今》轟動一時,故事傳達了勇氣與堅持,是其能收視長紅、震撼人心的關鍵。 人生的所謂「前途」不在獲得財富尊榮,而是不放棄真理。…
中國搞笑版諾貝爾獎 笑中有淚
搶在每年10月諾貝爾獎揭曉前一週所舉行的「搞笑諾貝爾獎」(the Ig Nobel Prizes),…
國美館《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 重現台灣藝術史璀璨篇章
國立台灣美術館,簡稱國美館,1988年開館,是台灣唯一的國立美術館,以視覺藝術為主軸,建構台灣美術史為主要定位,…
健行草嶺古道 憑弔虎字碑
充滿濃厚歷史底蘊的草嶺古道,今日砌石鋪設的健行步道相當方便行走,然而回顧清時擘劃的淡蘭古道,卻是一段漢人拓墾、暢通東西的勤苦歷程。…
蘇一仲帶領大金從No One變成No. 1
提到「蘇一仲」這個名字,或許一般人一時之間還無法意會過來,但若再繼續稍加提示──大金空調廣告中那位穿著日本和服的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