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秋意未浓,阳光依然炽热之际,约了朋友轻装前往新竹县湖口乡,一访有全台湾保留最完整老街之称的「湖口老街」。
餐馆古意盎然居民真诚
中午时分抵达,38度的高温让我们难以招架,赶紧躲入一间老街上的客家餐馆乘凉、用餐、休息,准备饱足精神后再去体会老街风华。
进到餐馆,马上感受到老街居民的真诚。我们两人只点了一盘百元的菜,老板私毫热情不减地款待我们。一壶热茶、一大瓶冰凉乌梅汁、一碟白瓜子和纯手工特制辣椒酱一道一道免费送上,白饭爱吃多少自己盛,想坐多久都没关系。在古意盎然的摆设中,我们享受着回到家中的感觉。
酒足饭饱,我们开始品味这条名闻遐迩的老街,短短300公尺,故事却有百年长。清光绪十三年至十九年间(1887~1893),台北、新竹间铺设了全中国第一条正式通车的铁路,就在现在的湖口老街旁,台湾巡抚刘铭传摆下了大湖口车站。每天六班车往来艋舺、竹堑之间,南来北往的文人与商旅,在此交汇。1910年至1920年间(日治时代,大正年间),这儿逐次建造了大湖口街,市街更加繁华与热闹。
雕花墙饰深具特色
周末午后,走在老街上,游人三三两两,实在难以想象百年前曾有过川流不息的人潮。就在我站立的位置上,百年前有卖糖的、卖糕饼的、卖茶叶的、卖杂粮的、卖油的、开西药与中药行的,还有各种南北货。目光所及红砖拱廊建筑,仔细瞧瞧,每一间住宅的堂号浮雕、立面雕花、墙饰的吉祥图案都各具特色,有花草、有龙有凤、有福禄寿,相当华丽。
这条老街,在民国三年开始建造时,是当地的一大盛事,商家期待、旅人注目。当时居民为了与原先已存在的几条民街区隔,称其为「新街」,但经过了百年的风霜,「新街」历经了1929年火车站的迁移,交通转运功能丧失,趋于没落,一路走向了「老街」,曾有过的光环已逝。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但当我们再回头细细品味,那传统独特的味道却才真正历久弥新。虽然老湖口的繁荣已逝,但幸运的是这条老街随着岁月的流转,散发出难掩的光晕。七十多年的落寞、沉潜,开始化为甜蜜的果实。
人文丰润容纳不同文化
我们巧遇了一位来自香港的游客,一个女孩,她背着简单行囊、手持一台单眼相机边走边拍,似乎对于这条古老的街道有着独特的向往。她告诉我们,她来过台湾三次了,这次还是特地跟老板请假前来,我问道:「为甚么那么喜欢来?喜欢台湾的甚么?」她笑了笑,把食指指向了我,然后回答了简单的一个字:「人。」
没错,就是「人」!湖口老街上住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包括在湖口附近多个营区退役的老兵。湖口的后山就曾经是许多装甲兵野外操练的据点。国防部还捐了两部战车陈列于老街观光地带,供游客缅怀。
老街的南北两头恰好是两栋不同文化的建筑,说明了老街居民容纳不同文化的雅量。东北端是传统民间信仰庙宇「三元宫」,西南端则是意大利神父所建的天主堂,而中间欧洲风格的华式店面街道,住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形成非常特别的景致。
三元宫1918年落成,供奉的是三官大帝,据说就是中国古代尧、舜、禹三位贤能君主。这三位君主身后到底有没有成神,我们是一无所知,但当地居民信仰贤能,益加彰显了湖口的纯朴。
文物馆展出旧时文物
接着,我们走向了矗立于街尾的天主堂,它所在的位置就是当年的老湖口车站,过往的历史遗迹已不复见,但政府单位特别在教堂门口做了一个简单的木质火车候车亭,以及小小一段重铺的小铁道,让游客与居民别忘了这儿曾有过的璀璨时光。我们触摸着新造的铁轨,想象那南来北往的火车,似乎还是有点儿距离感。
但荒废了许久的天主堂,现在则成了文物馆,展出旧时老湖口居民的生活文物。旁边的幼儿园旧地,也是过去铁道的位置,现在转型为旅游服务中心,以及小区营造的据点。
每一栋建筑都承载了丰富的过去,一代经过一代承传,新的一代用新颖的观点与想法来重新诠释老街,但他们仍致力于维持那曾经的美好,深怕失去了记忆,就失去了生命的根。
老街的居民,不会主动向你提起过往的故事,只有当你静静地走近一些,才有机会聆听那百年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