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台湾的传统产业,首先需定义何谓「传统产业」。在台湾行政院主计总处的统计资料中,主要将产业归类为「农、林、渔、牧业」、「工业」(矿业、制造业、水电燃气业、营造业)以及「服务业」等三大类,也就是一般俗称的一级、二级、三级产业。
不过,一般产业中,哪些属于「传统产业」?实际上并没有统一说法。有学者将劳力密集度高或技术密集度低的产业,或属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論」中之「成熟期」与「衰退期」之产业,称为传统产业;或以反面定义方法,将电子工业、金融保险业、电机机械业及营建业以外之其它产业類别归为传统产业。根据经济部2010年制订之《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方案》,将传统产业定义为「新兴重要策略性产业以外的其它产业」;也就是除了经济部根据2009年制订的《促进产业升级条例》所选定的「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效益、风险性高且亟需扶植之新兴重要策略性产业」外,均属传统产业。
据此,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2012年提出的《传统产业维新策略之研究》报告中,将「传统产业」定义为「传统制造业」、「非知识密集服务业」以及「农、林、渔、牧业」全部等三大类(参见表一)。
表一:传统产业一览表
资料来源:经建会2012年《传统产业维新策略之研究》报告。
在《传统产业维新策略之研究》报告中,根据台湾每五年一次工商普查数据与主计总处国民所得资料,统计出了三类「传统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毛额(GDP)的比重,我们将之综合整理如表二。由其中数据可知,传统产业产值占台湾GDP的比例,由1991年的63.32%逐年递减至2006年的53.93%,可见传统产业确实在逐渐萎缩当中。
表二:传统产业生产毛额占GDP比例(%)
资料来源:行政院主计总处1991-2006中华民国台湾地区工商普查报告与国民所得统计资料。
传统产业虽然产值虽然逐年递减,但其重要性真的下降吗?我们从传统产业的「企业家数」与「从业员工数」的趋势变化(参见表三),或可窥见一二。
表三:传统产业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经建会2012年《传统产业维新策略之研究》报告。
由表三大致可看出,从1991到2006年的15年之间,台湾「传统产业」相对于「非传统产业」来说,在企业家数和从业员工人数的比重上,确实逐年降低;但在绝对数字上还是呈成长的趋势。
以几乎全部属于传产的农林渔牧业来说,虽然从业人员逐年下降,但在1991至1996年以及2001至2006年间,企业的家数却呈现增加的趋势。
就制造业来说,传统产业所占的比重,一直维持在90%左右,显见不仅十分重要,且其重要性并没有显著衰退。在1991至1996年以及2001至2006年间,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家数,还分别呈现增加的趋势;从业员工数在2001至2006年间,也呈现增加的趋势。
就服务业来说,传统产业所占的比重,也一直维持在90%左右,而且不论是企业家数或从业员工人数,从1991年到2006年之间,绝对数字也一直在增加当中。
从以上数字分析可知,「传统产业」并非一般人印象中的「夕阳产业」。尤其台湾企业在制造实力和营运弹性在全球竞争中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文化、设计、创意等软实力的表现也不容小觑,如何在经济体系中重新定位,找到源源不绝的发展生机,值得业者重视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