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14日,网上看到罗海星病逝的消息,吃了一惊,他怎么比我早走了?因为有一段时间,我们有接触,也有共同的命运,因此在深表哀悼时,也必须为他写些甚么,以志纪念。
参与黄雀行动 罗海星被捕
最近「80后」成为香港极为热门的话题,香港年轻人虽因为支联会的「不想回忆,未敢忘记」而传承六四历史。但是作为六四一个插曲的罗海星事件,年轻人知道的恐怕已经不多了。因为这个敏感问题,连当事人都不想多提了,尤其在现在环境之下。而我现在作为中国的「化外之民」,不妨写一下。
海星是因为参与六四后香港的「黄雀行动」(编注:六四发生,营救六四领袖行动的代称),营救王军涛与陈子明时被捕,判刑5年。后来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邀请英国首相马卓安访问中国时,作为「礼物」,提前3年假释。当时为营救王军涛被捕的,还有刘丹红。刘到美国后,着有《情义无价》,讲述她所知道的情况。这是后话。
海星的父亲罗孚(罗承勋)是中共在香港的地下党员,公开职务是《大公报》副总编辑与《新晚报》总编辑(两报一家,都是中共党报)。罗孚是中共在香港的统战老手,因为统战的需要,身段很软,与各界「资产阶级」人士多有交往,甚至美国驻港机构。但也因此惹祸上身,1982年被北京骗回广州政协开会时,以「美国间谍」为名将他逮捕。类似故事在文革期间太多了,所以现在搞统战必须「宁左勿右」,才可以保住自己。
党内倾轧 罗孚被冤
罗孚被捕后,我曾经在《星岛晚报》写了一篇文章,感叹为他仗义执言的反而是香港的右派文人,左派文人则噤声。而根据报社内朋友传出来的消息,当时揭发罗孚最积极的,是罗孚一手培养的接班人,现在出任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的曾德成(与立法会主席曾钰成是兄弟土共),使他们非常寒心。当时主持罗孚案的是负责华侨与港澳事务的廖承志(国民党左派元老廖仲恺、何香凝之子)。后来大概发现是一场冤假错案,然而当时处在中国要收回香港的敏感时刻,对港人信心会有很大冲击,所以判他10年徒刑,却在判刑一年后对他「假释」出狱,但又不让他回香港而待在北京,避免与香港人接触。
我与罗海星第一次见面,是在1988年9月21日。那时我陪同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傅利曼(Milton Friedman,中国译弗里德曼,香港译佛利民)与张五常教授访问中国,住在钓鱼台国宾馆;那天下午,中共总书记赵紫阳刚接见完我们。晚饭后回到宾馆,张教授接到电话,对我说,我们(不包括傅利曼夫妇)现在去见方励之。当时方励之已经是中共监管对象,钓鱼台宾馆电话肯定被监听,我有顾虑,然而老板(编注:指张五常,当时林保华先生在他研究室任职)兴致很高,我只好答应陪他同去。
来宾馆接我们去的,就是罗海星。当时他是香港贸易发展局驻北京首席代表,不过见面时,他并没有自我介绍,我是后来才知道的。他开了一部休旅车接我们去。到方励之住处,是夜里9点半后,电梯已经停开,我们徒步上楼,记得方励之住在11楼。到那里之后,才发现罗孚也在场。
宁可错杀 中共绝不认错
当时苏联著名的异议人士是核物理学家萨哈洛夫,1987年1月,我在《信报》「人在香港」专栏,把香港思想比较开明的左派人士称为「香港的『萨哈罗孚』」,文中也提到当时刚被邓小平痛骂的方励之、刘宾雁、王若望。罗海星的单位,在北京可以看到《信报》,所以他把这篇文章传给他们看了。我一到,他们就知道「萨哈罗孚」的作者来了。
第2年六四屠杀,北京市长陈希同的报告中,这次赵紫阳接见傅利曼,成为分裂党中央的罪行之一。不久罗海星被捕。这段经历我就一直让它尘封,避免被无限上纲成为「反革命集团」而「一网打尽」。海星获释后,我曾问他,审讯时,有没有问他这段经历,他说没有。看来这与「现行」比较,还是小case也。
回到香港后,海星的生活一直处于不安定状态,因为被捕的纪录,他无法从事他熟悉的中港贸易;而最糟糕的,是几乎没有一个机构敢聘用他,因为担心得罪中共。1997前,《明报》一度聘用他,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高兴。但是可能受到香港新华社(中共在香港的权力中心)的压力,在他上班后,《明报》居然一直没有安排他的具体工作,他也明白这是甚么意思,因此他不想让《明报》为难,而自动辞职。他也曾在报刊写评论文章,但是后来一位报刊编辑私下告诉他,新华社负责人打电话给报社,于是报社停用他的稿子。共产党声称对「阶级敌人」也是「给出路」政策,然而对这位红色家庭出身的罗海星,则是对他「宜将剩勇追穷寇」似地赶尽杀绝。
报复红色家庭 党不手软
随着「97大限」的临近,1996年1月2日的香港《苹果日报》头版刊出两则新闻,一则是「『六四』曾入狱已没参与政治罗海星不获发回乡证」,一则是「专栏作家文章触怒『某些人』凌锋两被没收回乡证」。凌锋者,鄙人。97前夕,美国接受罗孚、罗海星父子移民美国。他比我早几个月离开香港;我到97年初才决定移民加拿大,因为来不及办手续,于是在共军进驻香港前两天的6月28日才离开香港,先到美国纽约。然而在纽约很快以杰出人才身分获批定居美国,遂放弃加拿大的申请。在美国,到过罗孚在旧金山的住家,见过海星。但是因为在美国谋生不易,也太寂寞,而香港要「一国两制」垂范台湾,还没有抓异议人士,所以后来他们都回到香港。
前几年回到香港,曾经在自由亚洲电台的香港分部见到海星,因为也只有美国老板才敢用他。哪里想到,这是我们最后一次的见面了。我不得不说出他的遭遇,大家可以从中认识共产党是甚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