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1997年回归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家长热衷将孩子送往香港读书,这种被称为「双非」学童跨境读书的问题,引起外界关注。
所谓「双非」或「双非婴儿」,是指父母皆非香港居民(通常是指中国大陆公民)在香港所生的婴儿。这些在港出生的婴儿可取得香港永久性居留权,并可享有香港社会资源及福利。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2012年在香港出生的逾20万婴儿中,约有四分之一是父母来自中国大陆的「双非婴儿」。2012年,香港北区「双非」学童数量大幅度增加27%至1.6万人。
路透社2014年的一篇特写报导指出,由于从外地来港生下的婴儿,可以成为香港居民,并享受免费教育等权益,因此成为许多中国父母生育之地首选。由于「双非」学童人数不断增多,引起社会民怨沸腾,香港市民多次游行抗议,甚至引发「蝗虫论」的争议。
近日香港《热血时报》报导,新学年香港小学一年级的「派位」(学校入学通知)结果出炉,今年参与统一派位的三万名儿童中,约有二千六百人为「双非」跨境学童,部分学校名额出现严重不足问题。其中,香港北区竞争最为激烈,迫使香港教育局连续第二年为跨境生设专用校网。
由于跨境学童大多来自深圳,有香港市民认为,双非家长在香港并未缴税,但子女却可以在港取得九年免费教育,这样的做法明显不公平。英国广播公司(BBC)引述香港本地家长的意见指出,有「双非学童」用香港地址申请学校,令区内竞争加剧。家长质疑,为何双非儿童可以入读第一、二志愿,而作为本地的孩子却被派往第五志愿的小学。
另一方面,「双非家长」为争取让孩子接受香港教育而各显奇招。据了解,去年一名来自北京的家长在一香港名校区内,花费万元租下一间房子,同时替女儿报读绘画、钢琴及外语等补习班,在成功获取第一志愿后,又计划以800万元在区内置业,再透过优才计划来港永住,让女儿在香港获得较好的生活与教育。
香港人虽然对「双非」强烈不满,但更值得探讨的问题恐怕是:为甚么中国父母都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小孩往外送?中国的教育环境不佳,显然才是问题。